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馬嘉龍
近日,全國各地氣溫斷層式下降,霸王級寒潮上線,北京陳女士平時喜歡用艾灸和暖寶寶敷腰,誰知一覺醒來屁股大面積燙傷,自己也沒當回事,在家裡隨便塗抹了紫藥水,不料造成感染,一周後去醫院後檢查發現皮膚壞死,進行了植皮手術,需住院1個多月,可遭罪了。
現在,各種取暖物品如暖水袋、暖寶寶貼、艾灸等,迅速成為冬日裡的網紅產品。受到大家的熱捧。同時,也出現了因操作不當而造成燙傷,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低溫燙傷」。如何避免「暖寶寶們」帶來的傷害?走!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什麼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取暖物品屬於低熱物體(一般指 44℃~50℃),這些物品雖然基礎溫度不高,但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也會造成燙傷,尤其在冬天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感覺較為遲鈍,因此,在使用取暖物品時,應及時觀察皮膚變化,避免造成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的主要表現
1、膚色改變:如果熱源的溫度不高,接觸時間不長,接觸熱源的皮膚可發紅,成紅色斑塊樣改變。
2、水皰:熱源的溫度較高或者接觸時間比較長時,皮膚可出現圓形或者橢圓形的水皰,大小不等;水皰周圍的皮膚顏色發白或發紅。
3、疼痛:大多數情況下,燙傷的皮膚和水皰周圍有明顯的燒灼樣的疼痛感,少數出現感覺減退或沒有感覺。
發生低溫燙傷應該怎麼做?
1、症狀輕微的,立即用清水溼敷或衝洗,無法衝洗可以局部冰敷。
2、症狀嚴重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合適的有消炎、抗菌、鎮痛等作用的藥物藥物如:抗生素、複方燙傷油膏、龍血樹樹脂、磺胺嘧啶銀、硝酸銀等進行塗抹治療,可貼上親水性敷料,促進癒合和防止肉芽生長。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私自用牙膏、紫藥水等塗抹在燙傷部位,可能會導致燙傷部位創傷面感染,影響後期醫生的診斷並增加治療難度。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雖然不容易發覺,但是發生燙傷後常常會留下疤痕,嚴重的還需就診治療,因此我們應正確使用取暖物品:使用熱水袋時,建議用布包裹熱水袋隔熱,或放於兩層毯子中間,避免將熱水袋直接接觸皮膚,熱水袋不宜灌水太滿,並注意把蓋子擰緊,防止熱水流出來;使用「暖寶寶貼」時,應該貼在衣服上而不是皮膚上,並且不宜貼過長時間,切忌貼著「暖寶寶貼」睡覺;使用電熱毯時,不應把溫度設定過高,也不應整夜使用。
了解以上內容後,希望大家正確、安全地使用「暖寶寶們」,讓這個寒冷的冬天變得溫暖!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魏理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