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周小川:要明確碳排放配額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計算規範
11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在「2021《財經》年會」上表示,中國要如期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做很多工作。周小川談到五個方面的看法:
第一,中國要依靠什麼機制去實現碳減排、碳中和。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已經寫明了要更大力度地發展和運用碳市場。要實現碳市場的合理價格,首先要有總量,總量要封頂,在封頂的情況下,對碳配額進行交易,這樣才能有價格形成的規律性。如果各個市場設計的不一樣,總量封頂的依據不一致,中間又沒有連通機制所形成的碳排放的價格有可能不一樣,不利於整個工作的推進,要想辦法把這些市場進行連通。因此,要高度重視激勵機制,也就是碳排放配額的價格或者是碳排放的稅率,同時在這方面有明確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計算規範,並設定好如何通過市場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第二,要為眾多的參與者提供可測算、可做計劃的參數,為了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國民經濟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行業和機構、企業都需要參與進來。對於碳捕獲和碳匯,也需要有權威的機構給出相關的參數,因為減排或者吸收的量是可以直接在市場上出售,並且獲得收入的。只有有了參數,才有配額的數量和配額的增量,這樣碳交易才能產生合理、穩定、可預期的價格。
第三,在實現碳中和的後半期,更多的注意力應轉移到碳捕獲、碳吸收方面。真正在全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把化石能源和其他一些碳排放完全降到零,將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說,那些難以降到零的碳排放,未來可能需要指望著碳吸收、碳沉降的技術中和掉。全球氣候變暖加快,現在上升的速度比預期的要快,有可能已經超過原來兩攝氏度線性安排的進度。對於已經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碳和正在加快的全球變暖,主要依靠新的科學技術新的投資產生的碳沉降機制,把一部分已經放出去的二氧化碳吸收回來,這方面需要很多創新。不過,要依靠創新,而創新又帶來很多管理上和投融資上的問題,其中也依靠很多測算的工作,需要給出預估的時效。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加大對創新的激勵,這些激勵機制也是投資評估和回收的主要參數。
第四,碳稅與碳市場的選擇,關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激勵機制,國際上有不同的主張,主要在於究竟採用碳稅還是更多的依靠碳排放市場。碳稅可能更簡單一些,而財政能否將其進行最優配置,能否用這筆錢發展新能源等,要真正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從國家層面來看,集中這些決策往往會遇到官僚主義,預算上也需要層層審批,對支持創新性的探索要得到非常及時有效的財力支持往往不是那麼容易。當前許多國家財政面臨著高債務、高赤字,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之後,赤字和債務已經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碳稅所提供的資金是否能夠全部用於碳減排碳吸收等環節,是要打個問號的。此外,還要考慮到世界上有上百個主權國家,稅收是各國自己主權內的事務。各國之間激勵機制的內容往往是不一樣的。
因此,與碳稅相比,如果利用碳市場交易可以對解決這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即便採用碳稅,碳稅的稅率也應該參照碳市場所形成的價格。從金融的角度來講,碳市場本身也是一個金融市場,需要資金的轉換和風險管理,會發展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利用碳市場緊接著就會出現相應的投資金融產品,首先是一個跨期的金融交易會跟隨進來,其中主要的產品就是要用未來的碳配額收入,以及未來的碳配額的期貨價格,通過金融市場轉變成當前的投資,即用未來的碳減排或碳沉降所能達到的收入支持當期的投資。
目前在投資和投資見到最終效果時期會有很多風險,需要利用衍生品市場管理全過程的風險,這種跨期的投資周期相當長,存在各種不確定性,要把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又需要風險管理的工具和技能。風險管理主要依靠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比較容易和碳市場銜接,只有利用金融市場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除了這些保基本的項目外,其他大量的在碳排放和減排之間的平衡,最好依靠碳市場解決,碳市場及其金融功能對比較多的跨期業務,不確定性和風險管理有著明顯的長處。
第五,關於跨國界領域的排放問題,二氧化碳升到空中以後,理論上已經分不清國界了,但從目前全球治理仍然是以國家為主體的結構來看,只有要求各個國家控制好自己的碳排放,這樣全球才能實現碳中和。這與全球性網際網路的數字性問題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容易在國際間招致爭議和摩擦,對我們全球治理能力也是一種挑戰,考驗我們的治理能力,也需要我們在管理上進行創新。可以設想,我們應該在全球碳收入支出方面有適度的多邊管理能力,使得跨國界的碳排放或者有爭議的碳排放,能夠通過多邊治理機構和它所建立的機制加以解決,這些收入最終應該百分之百用於碳減排,發展新能源或者碳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