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要明確碳排放配額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計算規範

2020-12-15 新浪科技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周小川:要明確碳排放配額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計算規範

11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在「2021《財經》年會」上表示,中國要如期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做很多工作。周小川談到五個方面的看法:

第一,中國要依靠什麼機制去實現碳減排、碳中和。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已經寫明了要更大力度地發展和運用碳市場。要實現碳市場的合理價格,首先要有總量,總量要封頂,在封頂的情況下,對碳配額進行交易,這樣才能有價格形成的規律性。如果各個市場設計的不一樣,總量封頂的依據不一致,中間又沒有連通機制所形成的碳排放的價格有可能不一樣,不利於整個工作的推進,要想辦法把這些市場進行連通。因此,要高度重視激勵機制,也就是碳排放配額的價格或者是碳排放的稅率,同時在這方面有明確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計算規範,並設定好如何通過市場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第二,要為眾多的參與者提供可測算、可做計劃的參數,為了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國民經濟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行業和機構、企業都需要參與進來。對於碳捕獲和碳匯,也需要有權威的機構給出相關的參數,因為減排或者吸收的量是可以直接在市場上出售,並且獲得收入的。只有有了參數,才有配額的數量和配額的增量,這樣碳交易才能產生合理、穩定、可預期的價格。

第三,在實現碳中和的後半期,更多的注意力應轉移到碳捕獲、碳吸收方面。真正在全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把化石能源和其他一些碳排放完全降到零,將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說,那些難以降到零的碳排放,未來可能需要指望著碳吸收、碳沉降的技術中和掉。全球氣候變暖加快,現在上升的速度比預期的要快,有可能已經超過原來兩攝氏度線性安排的進度。對於已經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碳和正在加快的全球變暖,主要依靠新的科學技術新的投資產生的碳沉降機制,把一部分已經放出去的二氧化碳吸收回來,這方面需要很多創新。不過,要依靠創新,而創新又帶來很多管理上和投融資上的問題,其中也依靠很多測算的工作,需要給出預估的時效。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加大對創新的激勵,這些激勵機制也是投資評估和回收的主要參數。

第四,碳稅與碳市場的選擇,關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激勵機制,國際上有不同的主張,主要在於究竟採用碳稅還是更多的依靠碳排放市場。碳稅可能更簡單一些,而財政能否將其進行最優配置,能否用這筆錢發展新能源等,要真正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從國家層面來看,集中這些決策往往會遇到官僚主義,預算上也需要層層審批,對支持創新性的探索要得到非常及時有效的財力支持往往不是那麼容易。當前許多國家財政面臨著高債務、高赤字,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之後,赤字和債務已經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碳稅所提供的資金是否能夠全部用於碳減排碳吸收等環節,是要打個問號的。此外,還要考慮到世界上有上百個主權國家,稅收是各國自己主權內的事務。各國之間激勵機制的內容往往是不一樣的。

因此,與碳稅相比,如果利用碳市場交易可以對解決這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即便採用碳稅,碳稅的稅率也應該參照碳市場所形成的價格。從金融的角度來講,碳市場本身也是一個金融市場,需要資金的轉換和風險管理,會發展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利用碳市場緊接著就會出現相應的投資金融產品,首先是一個跨期的金融交易會跟隨進來,其中主要的產品就是要用未來的碳配額收入,以及未來的碳配額的期貨價格,通過金融市場轉變成當前的投資,即用未來的碳減排或碳沉降所能達到的收入支持當期的投資。

目前在投資和投資見到最終效果時期會有很多風險,需要利用衍生品市場管理全過程的風險,這種跨期的投資周期相當長,存在各種不確定性,要把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又需要風險管理的工具和技能。風險管理主要依靠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比較容易和碳市場銜接,只有利用金融市場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除了這些保基本的項目外,其他大量的在碳排放和減排之間的平衡,最好依靠碳市場解決,碳市場及其金融功能對比較多的跨期業務,不確定性和風險管理有著明顯的長處。

第五,關於跨國界領域的排放問題,二氧化碳升到空中以後,理論上已經分不清國界了,但從目前全球治理仍然是以國家為主體的結構來看,只有要求各個國家控制好自己的碳排放,這樣全球才能實現碳中和。這與全球性網際網路的數字性問題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容易在國際間招致爭議和摩擦,對我們全球治理能力也是一種挑戰,考驗我們的治理能力,也需要我們在管理上進行創新。可以設想,我們應該在全球碳收入支出方面有適度的多邊管理能力,使得跨國界的碳排放或者有爭議的碳排放,能夠通過多邊治理機構和它所建立的機制加以解決,這些收入最終應該百分之百用於碳減排,發展新能源或者碳沉降。

相關焦點

  • 周小川一一解析
    周小川表示,要實現碳市場的合理價格,首先要有總量,總量要封頂,在封頂的條件下對碳配額進行交易,這樣才能有價格形成的規律性條件。目前,中國未來若干年的碳排放總量還未逐年確定,涉及到今後這40年內總量到底如何確定、如何計算,由目前過渡到某一個具體的目標哪一年份,總體上是逐步加嚴的總量控制,可以是線性安排,也可以是先松後緊或者是先緊後松。
  • 周小川最新發聲:碳市場本身是金融市場 可發展有關金融衍生產品
    三是監督執行評估的機制會進一步的加強。碳排放量是要通過一定的劑量手段顯性化,從國家層面要通過對各類能源消耗和利用進行更精準的統計,使得碳排放的總量更清晰、更加明確。從微觀層面,對各類主體的碳排放的劑量監測、評估、執行的機制要更加全面加強。這些都會為綠色金融提供基礎條件,創造發展的市場空間。
  • 周小川談實現「碳中和」排放目標:碳市場本身也是金融市場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為了如期實現中國碳中和的排放目標,周小川表示,首先應當明確實現碳排放的依靠機制,即是計劃體制還是激勵機制。他進一步指出,依照過去經驗,「光依靠過去傳統的任務分解方式恐怕是不夠用的,缺乏激勵機制往往造成任務得不到落實」,要更大力度的發展和利用碳市場。事實上,關於二氧化碳減排的激勵機制,國際上也有不同的主張,主要是在於究竟採用碳稅,還是更多的依靠碳排放市場。
  • 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這個問題在中國十多年前就有過爭論,爭論的是主要依靠行政性任務分解還是主要依靠價格激勵。」周小川說,我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表面上看還有40年,但任務十分艱巨。另外,實現這項任務需要大量的投資,而投資是需要周期才能看到結果。同時對中國來說,現在的碳排放在全球的比重接近30%,單位能耗和單位碳排放很高,基數也很高。
  • 上海市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
    全文如下:上海市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根據《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滬府令10號)有關規定,為科學合理確定2019年本市碳排放交易納入配額管理單位(下稱「納管企業」,詳見《上海市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單位名單(2019版)》)碳排放配額,規範有序開展配額分配和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 2225家電力企業被下達碳排放配額!生態環境部正式文件下發
    三、配額總量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內重點排放單位2019-2020年的實際產出量以及本方案確定的配額分配方法及碳排放基準值,核定各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數量;將核定後的本行政區域內各重點排放單位配額數量進行加總,形成省級行政區域配額總量。將各省級行政區域配額總量加總,最終確定全國配額總量。
  • 周小川:真正把碳排放完全降到零非常困難,要依靠碳捕捉等技術中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財經》年會上說,真正要在全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把化石能源和其他一些碳排放完全降到零,將是非常困難的。換言之,那些難以降到零的碳排放,未來可能需要依靠碳吸收、碳沉降的技術中和掉。
  • 百億碳排放費!火電巨頭如何應對?
    「集團的火電企業在全國碳市場支付的費用目前難以準確計算。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加快降低排放強度,未來支付的費用將越來越多。」國家能源集團碳市場負責人肖建平對記者說,「碳市場給火電企業帶來了減排壓力,再加上新能源抵消機制的出臺,將大大促進我們新能源裝機的增長,助推集團低碳轉型。」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發電裝機佔比在五大發電集團最低。
  • 發電企業碳排放權交易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
    煤中碳和氫的測定方法DL/T 568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DL/T 904 火力發電廠技術經濟指標計算方法HJ 75 固定汙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範HJ 76 固定汙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2014年第17號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
  • 我國成品油價格形成的機制是什麼?
    新加坡成品油價換算成國內成品油價公式: 新加坡完稅價= (汽/柴油新加坡離岸價+國際運保費)*噸桶係數*匯率*關稅+燃油消費稅】*增值稅+港口費用 我國原油價格形成機制 我國自1998年起,原油的作價機制開始與國際市場接軌,目前國內原油主要是國家計委按照國際同品質原油前一階段的離岸均價來對國內原油價格進行相應調整
  • 未來競爭將聚焦碳排放空間
    實際上,碳中和概念的提出最早始於民間,是公民自發形成的對減少碳排放的個體性措施,以對自身碳足跡產生的成本進行付費的行為。一時間,碳中和被收入《新牛津英文字典》的同時,也成為了歐美的潮流詞,然而由於碳中和最早始於個體行為,沒有帶入強制性色彩,因此在執行力上只能依靠自覺性和公民意識促動。  碳中和,在字典收錄中的概念被解釋為中和(即為零)的碳排放總量,排放多少碳就要做出相應的抵消措施,來達到平衡。
  •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劉漢武:六維度保障市場流動性
    第五,要保持市場透明度,比如各個方面的信息披露,規範操作,通過交易所的透明建立起市場參與者的信心。站在一個非常公正的立場,只要不涉及到需要保密的數據,我們都應該提供儘可能全面的數據供投資人判斷。最後是監管,碳市場的建立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每一項活動,包括對主管部門、交易所、第三方機構,對市場投資人都會有一些明確的法律上的約束。
  • 周小川重磅發聲,資產價格不納入通脹...
    周小川提出,從長期看,當前通脹度量問題中一個突出的瑕疵是,對投資、資產的價格度量覆蓋比較少,權重比較低。過去投資品價格和資產價格可另行考慮,現在再這樣做恐怕已經不行了。未來養老金和醫療支出都很大,依賴投資回報且具有長期性。資產價格除了影響到企業的擴大再生產,還涉及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公眾性消費問題,不納入通脹考慮已經不行了,但怎麼納入還需要研究。
  • 周小川撰文談通貨膨脹,專家:如何定義和構建廣義價格指數也至關重要
    11月27日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央行原行長周小川發表了長文《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與度量》,把房價上漲並沒有計算進通脹指標的現實,再次擺上了公開討論的圓桌。周小川在文中指出,傳統的通脹度量會面臨幾個方面的不足:較少包含資產價格會帶來失真,特別是長周期比較的失真;以什麼收入作為計算通脹的支出籃子;勞動付出的度量如何影響通脹的感知;基準、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參照系。
  • 深圳碳排放履約率創新高 綠色低碳發展進入新階段
    &nbsp&nbsp&nbsp&nbsp深圳市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七個省市之一,2013年6月18日,深圳正式啟動碳交易。作為全國首個正式啟動的碳交易市場,目前已將636家重點工業企業和197棟大型公共建築納入碳排放管控範圍,初步建成了多層次的碳交易市場。
  • (3月2-5日網絡)「企業碳排放核算與核查實踐」高級課程培訓通知
    面對中國未來40年的低碳發展趨勢與要求,生態環境部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經濟,進一步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把鋼鐵、水泥、化工、電解鋁、造紙等重點行業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2021年2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電力行業首批納入。
  • 綠金中國丨央行政策研究:鼓勵金融機構和碳資管公司參與碳金融
    加快發展碳金融市場,既要夯實產業基礎和現貨市場,也要構建完善碳金融制度體系。 其表示,爭取提前實現2030達峰目標。探索推動部分先進地區率先提出碳中和目標,並研究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目標細化分解至各行業、各地區,並強化考核。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17年人民幣應該比較穩定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回應匯率、外儲減少、資管和房貸等問題3月10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易綱、潘功勝、範一飛就「金融改革與發展」問題接受記者採訪。會上,周小川行長針對業界關心的匯率、外儲減少、資管和房貸等問題做出回答。
  • 英國氣候變化稅與碳排放權交易綜合運用的經驗及借鑑
    英國自2001年開始施行氣候變化稅(Climate Change Levy,CCL),2005年開始施行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英國的氣候變化稅和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是同步運行、同時並存的兩種制度,兩者協同互補,共同促進了英國的節能與碳減排。本文深入分析英國氣候變化稅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綜合運用機制,以期為我國構建碳減排複合機制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