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碳排放履約率創新高 綠色低碳發展進入新階段

2020-12-2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深圳市636家碳交易管控單位中已有635家按時足額履行了2015年度碳排放履約義務,完成率為99.84%。僅有深圳翔峰容器有限公司1家企業未按時履約。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99.84%!深圳碳排放履約率創新高

&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在接到記者打來的祝賀電話後,亞旭塑膠製品(深圳)有限公司的曾鋒先是一愣,然後就是一陣興奮。

&nbsp&nbsp&nbsp&nbsp亞旭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運動護具的臺資企業,它還是今年首家足額履行2015年度碳排放履約義務的碳交易管控單位。此前該公司還榮獲過「全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深圳市首屆遵守勞動法模範企業」、「環境保護誠信A級企業」等多項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榮譽。「我們更換了節能空調,還通過電機能效改造,大幅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強度。」曾鋒說。

&nbsp&nbsp&nbsp&nbsp記者昨日從深圳市發改委獲悉,深圳市636家碳交易管控單位中已有635家按時足額履行了2015年度碳排放履約義務,完成率為99.84%。僅有深圳翔峰容器有限公司1家企業未按時履約。

&nbsp&nbsp&nbsp&nbsp深圳市現有636家碳排放管控單位,按照《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規定,管控單位需於6月30日24時前足額提交配額,完成年度碳排放履約義務。在多年推行節能減排,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過程中,「綠色低碳」是詮釋「深圳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以更少的資源能耗和更低的環境代價,實現更有質量和可持續的發展」已成為鵬城各界共識。

&nbsp&nbsp&nbsp&nbsp深圳碳市場已「賣碳」1572萬噸

&nbsp&nbsp&nbsp&nbsp恩斯邁電子(深圳)有限公司是另一家較早履約的碳交易管控單位。一位楊姓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近年來已更換了3萬多隻LED燈管,在生產中推行節能減排措施。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承擔了應盡的社會責任。

&nbsp&nbsp&nbsp&nbsp深圳市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七個省市之一,2013年6月18日,深圳正式啟動碳交易。作為全國首個正式啟動的碳交易市場,目前已將636家重點工業企業和197棟大型公共建築納入碳排放管控範圍,初步建成了多層次的碳交易市場。截至今年7月1日,深圳碳市場已累計成交碳排放配額1572.88萬噸,成交金額5.44億元,是國內碳排放配額流轉率居前的交易場所。每天不斷刷新的碳交易數字,已被視為深圳踐行綠色低碳發展觀的重要窗口。

&nbsp&nbsp&nbsp&nbsp深圳市636家碳交易管控單位中已有635家按時足額履行了2015年度碳排放履約義務,完成率為99.84%。僅有深圳翔峰容器有限公司1家企業未按時履約。

&nbsp&nbsp&nbsp&nbsp635家碳排放管控單位主動履約

&nbsp&nbsp&nbsp&nbsp據了解,早在去年6月,深圳市發改委就根據管控單位歷年的生產經營情況,將2015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配額進行預先分配。今年3月,管控單位開始委託碳核查機構對碳排放報告進行核查,並在4月底前委託碳核查機構通過碳交易信息系統向主管部門提交2015年度碳排放核查報告。從5月底開始,管控單位根據各自的碳排放情況,完成年度履約程序。一些碳排放超標的企業還可以進入深圳市排放權交易所的碳交易系統,購買超出部分的配額。管控單位完成對應量的排放配額後,就可以進入交易所的註冊登記簿系統完成最後的履約程序。

&nbsp&nbsp&nbsp&nbsp在2014年首次履約期時,深圳碳交易管控單位的碳排放配額履約率達到99.37%;2015年第二次履約時,636家管控單位中只有兩家沒有按時履約,履約率達到了99.69%。與國內不少碳交易試點市場由於受企業環保意識不強、碳市場流動性不足等因素影響,存在一再推遲履約期限不同,深圳兩次履約均是在法定截止日之前完成的。

&nbsp&nbsp&nbsp&nbsp「今年碳交易管控單位履約積極性比去年高。」深圳市發改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有2家管控單位沒有按時足額提交配額完成2014年度碳排放履約義務,今年違約單位數量只有1家。

&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已完成履約義務的管控單位名單》中獲悉,名單中既有深圳南天電力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水龍崗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等公用事業性企業,也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品牌企業,更有宇龍計算機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科陸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偉碩電子(深圳)有限公司等行業內的新興力量。

&nbsp&nbsp&nbsp&nbsp綠色低碳發展進入新階段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深圳發展經濟的同時,實施了大氣環境、水環境、綠化美化三大提升行動,出臺了大氣質量提升40條、水環境治理40條等系列措施,城市發展的「綠色指標」同步提升。今年一季度,深圳全市生產總值3887.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4%。萬元GDP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等多項「綠色指標」均表現良好。

&nbsp&nbsp&nbsp&nbsp深圳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將率先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的生態文明城市。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發展低碳經濟,創建國家低碳發展示範區。

&nbsp&nbsp&nbsp&nbsp在2015年度碳排放配額履約順利進行的同時,一則消息同樣令人期待。7月1日,經主管部門同意,深圳市排放權交易所正式上市2016年碳排放配額,配額代碼為600004,配額簡稱為「SZA-2016」。這一新履約期的亮相意味著,在明年全國統一碳市場啟動前夕,作為我國首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深圳,將在試點期結束前發揮示範效應。(深圳商報記者 王海榮)

相關焦點

  • 共話綠色經濟發展的新基建產業 哈工大(深圳)第六屆創新經濟論壇舉行
    如何有效地協調政府、市場和企業之間的協作關係,開展符合綠色經濟發展的新基建產業?如何應對新基建背後的高能耗,有效預防高汙染,實現經濟的綠色復興? 12月6日,在2020綠色發展城市論壇暨第八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召開同期,「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第六屆創新經濟論壇」在深圳啟幕。
  • 天津堅持走低碳環保、集約高效綠色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本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堅持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生態城市建設,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深化低碳城市試點,走出了一條低碳環保、集約高效的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在今年清明小長假,水上公園人流如織,小孩嬉戲、情侶漫步、老人閒坐,人們在陽光中享受著春天的溫暖和舒適。
  • 【實踐新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重要貢獻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為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國際社會開展了積極的行動部署。《巴黎協定》開啟了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新階段。首先,《巴黎協定》確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各方承諾將21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增幅控制在2度以內,並向1.5度溫控目標努力。
  • 專家共話綠色經濟「新基建」 哈工大(深圳)第六屆創新經濟論壇舉行
    中證網訊(記者 齊金釗)12月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第六屆創新經濟論壇」在深圳啟幕。論壇邀請多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線上齊聚,共同探討如何戰勝疫情,實現經濟創新增長。本次活動由國家發改委、廣東省發改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導,哈工大(深圳)和鳳凰網財經研究院聯合承辦、前海傳媒支持。
  •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聚焦《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聚焦《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新華社記者劉羊暘、戴小河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布會。
  • 哈工大(深圳)第六屆創新經濟論壇在深圳舉行
    本報訊 12月6日,在2020綠色發展城市論壇暨第八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召開同期,「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第六屆創新經濟論壇」在深圳啟幕。論壇邀請多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線上齊聚,共同探討如何戰勝疫情,實現經濟創新增長。
  • 發揮綠色數位化優勢,鋪就能源電力低碳發展之路
    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展望2035年,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 當前,正值中國的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也意味著,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勢必伴隨著巨大的模式創新和各個產業的新一輪技術變革。
  • 發揮綠色數位化優勢 鋪就能源電力低碳發展之路
    原標題:發揮綠色數位化優勢,鋪就能源電力低碳發展之路   當前,低碳化作為全球性的發展趨勢,已經獲得了主要經濟體的共識。
  • 龍崗為東進戰略提供低碳發展新範本
    第四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將於6月17日、18日在龍崗區舉行。龍崗區副區長侯海表示,本屆論壇主題突出「綠色創新」,將特邀氣候現實項目創始人及主席、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等就「未來綠色創新,城市均衡協調發展」做主旨發言,以全球角度闡述綠色發展的意義、堅持創新驅動的重要作用。在「東進戰略」大旗的引領下,深圳東部地區即將駛入發展快車道。
  • 在綠色低碳發展路上鹽田再出新招
    受地理環境資源的約束,建區以來鹽田緊緊圍繞著綠色全面發展,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要抓手,以較少的空間佔有和資源能源消耗實現著城區社會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堅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重,將綠色、低碳融入城區的規劃布局、環境營造、設施提升、產業集聚等各方面,精心打造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樣板,為全國城市綠色發展做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的探索和示範。
  • 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以上這些,均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打好了「綠色底色」。  低碳是「畫筆」,是發展的主要路徑。「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在這一「生態底色」的基礎上繪就一幅較為完整的生態美麗中國「生態畫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等等。
  • 低碳創新,綠色未來——榜樣的力量
    時隔6年,在《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及《巴黎協定》出臺的大背景下,2016年6月13日至14日,第二屆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將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舉行,此次會議主題為「低碳創新,綠色未來——榜樣的力量」,旨在推動政府、企業與智庫間的國際交流,剖析國家低碳創新政策和商業機會,推動政府和民間力量共同應對氣候挑戰。
  • 堅持清潔低碳發展 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動能
    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餘璐)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17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全球氣候與中國治理」專題政策研究會在北京順利召開。與會專家表示,在對抗「新冠」疫情、經濟下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內生態環境脆弱等多重壓力下,中國迫切需要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和經濟轉型模式創新。
  • 【國家氣候中心】推動生物質發電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 高水平保護,按照部黨組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統一部署和總體要求,結合中心主題教育及大氣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工作安排,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徐華清率戰略規劃部、碳市場部有關同志一行5人, 赴企業開展生物質發電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專題調研活動,了解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生物質資源循環利用、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管控等情況及存在問題
  • 喜迎省第十次黨代會:低碳循環 推動綠色發展
    「更加突出生態文明,走出後發地區低碳環保、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省第九次黨代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著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努力推進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起更長時期、更高質量的發展。
  • 能源低碳發展 要做好碳排放的加減乘除
    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在2020年能源轉型發展論壇上表示,能源低碳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在於做好能源碳排放的加減乘除,即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做加法,控制油氣消費規模做減法,提升能效做乘法,煤炭清潔利用做除法。
  • 北京綠色交易所梅德文:完善碳交易市場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一是建立低碳經濟或綠色經濟體系,包括發展新能源產業,激勵新能源產業,抑制化石能源產業。 二是建立低碳金融或者說綠色金融體系,所有的高碳產業背後都是高碳金融,都是金融在起巨大的政治助推作用,所以要想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碳中和」,我們必須發展低碳金融或者綠色金融,抑制非綠色金融。
  • 輝煌「十三五」| 新發展理念引領深圳成就輝煌「十三五」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2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甘霖 崔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為推動深圳經濟特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向創新要動力、在協調中不斷進步,綠色發展可持續、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更多更好共享發展成果!
  • 「龍崗元素」閃耀低碳盛宴
    盛夏龍崗,綠意盎然,丁山河畔,第四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昨天盛大開幕,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嘉賓,就「綠色·創新:城市轉型發展新動力」進行了探討。作為東道主,龍崗區在這次「低碳盛宴」上捧出了自己獨家烹製的「綠色大餐」,讓各國來賓紛紛讚嘆龍崗的「蝶變」。
  • 國家氣候中心:推動生物質發電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結合中心主題教育及大氣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工作安排,中心主任徐華清率戰略規劃部、碳市場部有關同志一行 5 人, 赴國網節能服務有限公司和河北邢臺南宮生物發電有限公司開展生物質發電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專題調研活動,了解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生物質資源循環利用、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管控等情況及存在問題,探討生物質發電產業綠色低碳 循環發展的方向和未來實現二氧化碳負排放的可能性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