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的漫畫家朱德庸,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十分喜歡,分享給大家。
朱德庸說:「人一生會遇見許多的人,有的人成為朋友,有的人成為敵人,有的人帶來快樂,有的人帶來痛苦,別人在變的同時自己也在變。
朋友會成路人,路人會成知己,人生一切隨著緣分起起浮浮生生滅滅,而我們只能儘可能維持自我,應付這個緣的世界」。
莊子說過「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仔細想想,人生短短幾十載,時間如流水,不經意間人就老了。
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內心、珍惜當下。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的曾仕強先生,有著深厚的國學功底。
通讀經典後,曾仕強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報警器,聰明人選擇屏蔽它。
01 生氣,人之常情
現實裡,誰沒有生過氣?別說跟外人發生爭執,哪怕是身旁最親近的父母、丈夫、妻子,我們都會跟他們發生矛盾。
你去觀察讓我們生氣的事情,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生氣的時候,成年人一下子變成了「孩子」,因為講道理講不過對方;受到周圍人的批評或指責;別人公交車上撞到你,等等。
一時生氣,一時爽,過後呢?能幫助解決問題嗎?並沒有。相反,人越生氣理智越低,這時候言行舉止不受自己控制,傷害了人,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你看,每次夫妻吵架拌嘴、情侶鬧分手,當時吵的再兇,事後至少有一方會後悔。因為氣發洩完了,肚子就空了,跟著腦袋也空了,理智重新回到頭腦,開始回憶事情經過,反思自己的言行。
生氣,除了讓自己「發瘋」,沒有一點好處。所以,你看很多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醫生都建議他們要心態平和,不要經常生氣。
甚至有些疾病,還和生氣有關,比如一個人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本來按時吃藥能控制的好,但被人一刺激,脾氣就立馬衝上來,傷害身體。
朝鮮有句話,叫「一怒之下踢石頭,只有痛著腳趾頭」與其跟人生氣,不如學著一笑而過。記得中學物理課本上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脾氣也是如此。
你對別人笑,別人也會對你笑;你對別人生氣,同樣人家會用更壞的脾氣對待你。既然我們能改變對方的態度,那何不在下次想要生氣時,試一試壓住心裡的火氣,你靜下來,他也會慢慢平復。
02 爭氣,生氣的最高級
了解儒家的朋友,一定聽過「以德報怨」,很多人以為是孔子在《論語》裡說的,其實不是。《老子》裡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道家主張以「柔」化解困境,要用好的德行化解別人對自己的怨氣。
在《論語》裡,孔子也說「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裡這樣解釋道,「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
南懷瑾先生的這一看法,覺得十分新穎。因為在印象中,孔子主張「仁愛」思想,所以在別人指責、抱怨自己的時候,應該「小不忍則亂大謀」。
但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能明辨是非,該喜歡的喜歡,不喜歡的不喜歡。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是,做人能夠做到明辨是非,那確實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就像人際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說「不能生氣的人是傻瓜,而不去生氣的人才是智者」。
曾仕強先生分享過「情緒它是一個警訊,它是一個警示燈,我們一直把情緒,把它當作很自然的反應,其實不是的」。
情緒就是人身上的『報警器」我們可以選擇不生氣,但絕不是害怕產生生氣的情緒。你會生氣,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天底下也只有聖人能完全做到不生氣。
老子《道德經》裡說「上善若水」,人應該學習水的智慧,水是什麼樣?以柔克剛。比如碰到對方指責,不直接回應讓對方自慚形穢;遇到現實打擊,深呼吸三次讓心平靜,才能更好的思考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03 做人,換位思考
曾經看過一個經典的故事。
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現實社會,人與人交往怎麼可能不產生矛盾?但有些人有好人緣,有些人卻朋友很少。我觀察身邊人緣好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平易近人、積極樂觀。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願意親近性格脾氣好的人,還是易怒暴躁的人?我會選擇前者。理由很簡單,同後者交往心會累,人容易受傷。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自然,你不喜歡別人對自己發脾氣,別人同樣成為「出氣筒」。
為什麼人類比動物更高級?離不開我們豐富的情感。比如我們遇到高興的事情,會產生愉悅的心情;碰到傷心的事情,會產生痛苦的情緒等。
情緒來了,很難受自己思維管控,尤其情緒波動越大,越容易做出極端行為。所以曾仕強說「你稍微改變一下任何一種情緒反應,你都把它當作,它是在提醒你要怎麼去做才正確」。
脾氣發出來,只是一個動作、一句話,卻會毀掉一場生意、一段關係。不信你下次去觀察生氣中的人,臉色很難看,不會有人願意親近那張臉。
04 智者,從平淡做起
晚清曾國藩,為人嚴於律己,尤其在做人方面,一直追求「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一個真正強大的人,早就戒掉了脾氣,讓自己「靜」下來。
正如老子「無為而治」,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得最大的回報。生活裡的大多數時候,儘量減少生氣的次數。
讓脾氣化成熱情,做喜歡的事或培養興趣,等到被人觸犯底線時,再拿出自己的原則與態度,捍衛自己。
生而為人,脾氣總是越磨越光滑,等到能夠平靜的處理與他人矛盾時,你就離好人緣不遠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