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刷到樊登老師做客薇婭直播間的視頻,薇婭很替多父母問出一個很無奈的問題:孩子不想寫作業怎麼辦?樊登老師很輕鬆地說:不想寫就不寫唄,等老師問起來的時候,讓他自己去面對,當他明白有些事是必須做的時候,再和孩子探討如何能輕鬆寫作業。
方法看著很不錯,不僅讓孩子學習獨立面對自己的問題,同時也不會發生"一地雞毛"的親子關係。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父母說,每天坐在他身邊盯著都不寫,放娃一個人更是不知道神遊到哪裡去了。
這其實也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家長認為:好像自己一離開,孩子就會變得多壞似的。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心理呢?因為我們的認知高度,好像孩子寫好作業,未來篤定就會一片輝煌了。最近看得一本書中說:"其實,真正的起跑線"拼"得恰恰是父母自己的認知高度,。"
深以為然!
《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讓我意識到,孩子不想寫作業的,還是家長認知的問題。這本書的作者是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的得主,並且還是"童行學院"的創始人郝景芳,她說"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比聰明和天賦更重要的事"。作者從小就是我們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高中,期末考試一直都是年紀第一,並且是沒刷過題,小學放學後在外面玩到天黑,中學放學後去打籃球,還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這本書包括從父母的思維方式到孩子教育講述了作者的育兒理念,我自己認為作者從父母的思維方式、啟蒙方法、以及逆商教育等幾方面來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時最該關注的幾個方面。
1、 父母的思維方式
書中作者說到自己學習大提琴的一段經歷。她的目標是在年會上拉曲子,而她學習的時間不是幾天,而是3年左右了,但是老師對她的琴聲很不滿意,有一次直言不諱地問她"是不是聽不出聲音本身的好壞?"
後來她發現,凡事專注於事情本身才能做好一件事,如果一直很功利,沒有辦法專注於感受過程,那就無法精靜。
身為父母,一定有過像我一樣類似的焦慮。
看見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成績不理想,經常玩遊戲,腦袋裡立馬出來孩子的各種未來走向,預測孩子會過得不幸福。我們太渴望孩子的一生能夠順遂了,於是一門心思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學習,即便他不願意,卻依舊改變不了"被填鴨"的命運。
這種功利的做法,導致父母和孩子都無法沉浸在於學習本身的樂趣中,就算每天把作業寫好,又有何意義呢?
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忘掉"爭第一考雙百"去探索,去發現心底深處的熱愛。
熱愛,才是一個人永遠的動力。
2、 啟蒙方式
作者說:我心中好的啟蒙,是安安靜靜去聽,聽見孩子思維生長的聲音。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正如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把火就是孩子的思維、內驅、自我感知。
平時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孩子向我們提問的時候,引導孩子去觀察、提問、和孩子平等對話、分析引導。
郝景芳的孩子小時候也是不學、不背、不下苦功,但作者並不著急,因為她看到孩子身上有好奇心、會觀察、會表達自己、會推理、有想像力、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的思維再一點一點蔓延,她每分每秒都在學習,這些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我們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從內在探索,自我成長。
3、 逆商教育
經常聽到家長們說,孩子一旦做不好什麼事情時,就會很抓狂,然後放棄,再也不碰。作者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她的女兒在跳繩方面怎麼都學不會,因此很挫敗,一直說自己是大笨蛋。即便媽媽一直告訴她不笨,可她還是很執拗的認為自己太笨了,開始排斥跳繩。
媽媽用一個遊戲讓孩子不再排斥跳繩,並且還有了興趣,一點點最終學會。
作者說:任何一個人真正的努力,都不是在指令下被要求努力,而是沒有指令的時候自發的努力。
人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當時跨不過去的坎坷,但當孩子願意相信自己時,就能重新看開始。
自從有了孩子後,看了很多的育兒書,教我們怎麼樣才能孩子,但有的時候會讓人越看越焦慮,而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內心好像也出現了一束光,一束願意不再焦慮、願意給孩子時間、空間去成長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