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門內,靠近白塔寺,成片的胡同中間藏著一座八層大樓。這便是福綏境大樓。
作者:李博
還未走進大樓,就能夠感受到它的不同尋常,除了古樸的外觀,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棟樓的大。走進大廳,居民的自行車雜亂地停放在樓梯口處,不過抬頭看,樓層高度明顯比如今的樓房高出不少,樓梯與樓道也更加寬闊,即使樓道地面逐漸被灰泥覆蓋,依然能讓人感覺到這座樓最初的宏偉。不過,樓內的住戶大多已經搬走,房屋大門和窗子也被砌上的磚頭封死,越往裡走,就越感昏暗,反倒給人以壓抑的感覺。
由於管理欠佳,原本樓中的三部電梯,目前也僅有一部可以運作。樓內的牆壁開始變得斑駁:白色牆灰逐漸剝落,富有歷史感的口號再一次顯露出來;一些城市探險者來到這裡,又給這裡增加了新的塗鴉。從樓梯間尚未封死的窗子向外望去,周邊的胡同街巷一覽無餘,而北邊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檔住宅樓,仿佛是一面不透風的牆,遮擋住了城市的天際線。
雖然樓內的環境並不理想,但這裡仍然是不少人難以割捨的家。二層的住戶敞著家門,屋裡的電視播放著新聞節目;四樓樓梯口是一位老奶奶的房子,早上剛洗好的衣服就晾在樓道裡;六樓的大嫂撞好了屋門,牽著孩子的手準備送孩子去輔導班;在七樓,一位住戶在自家門前擺好了水碗,另一個碗裡的貓糧總是滿滿的……到了下午3點,送奶工穿過漆黑的樓道,輕聲把兩瓶冷藏的鮮牛奶放到了奶箱中;郵遞員帶著今天的這份晚報走進大樓,塞在了住戶門縫裡。而在大樓門外,右手邊一處不大的花園裡,一位大爺正在樹蔭下看著報紙,不一會兒又昏昏睡去。
福綏境大樓是20世紀50年代北京建立起的三座公社大樓之一。按照城市人民公社運動的構想,大樓的住戶家裡沒有廚房,樓裡設置能容納500人的大食堂,一到飯點兒,全樓的人都到食堂去吃飯,吃完了抹嘴就走,連碗都不用刷。在規劃的草圖中,這座公社大樓不僅設置了公共食堂,還有託兒所、理髮室、小賣部、保健室、開水間、公共廚房和廁所,以及男女更衣間和洗浴間等。大樓內無處不在的公共設施,給最初住在這裡的居民繪製了一幅頗具理想主義的集體生活畫卷。
除了集體主義的生活方式,福綏境大樓的各項硬體設施在當時也是最先進的。這裡是北京最早的有電梯的居民樓,居民上下樓不用腿兒著。每家每戶還配置了擁有澡盆的洗漱間,以及儲藏間和壁櫥。對於那個時代剛剛搬出胡同裡的人來說,福綏境大樓的硬體水平堪稱「豪宅」。
不過,當時設計者繪製的藍圖並未完整地保留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脫離實際的「理想國」被現實慢慢抹去。大食堂散夥了,居民就在樓道裡搭起了自家的小廚房;樓房的管理逐漸鬆懈,液化氣罐、火爐子等各種雜物常常堆滿了公共空間。1993年,福綏境大樓被列入重大火災隱患大樓。
2005年,福綏境大樓正式啟動排險搬遷工程。隨著騰退工作的推進,原先居住在這的300多戶居民逐漸搬遷到海澱等地。到如今,樓裡只剩下最後20多戶居民尚未搬離了。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