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信寫作指導:劉邦、蕭何和韓信哪一個更稱得上學生榜樣?

2020-12-11 k12教學資料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楚漢爭霸時,漢王劉邦一度陷入困境。許多將士趁夜離開,韓信因為得不到重用,也選擇離開。蕭何聽聞韓信離去,來不及稟告漢王,便趁著月色去追韓信。未幾,劉邦聽說心腹蕭何也走了,大怒。不久,蕭何返回營帳,劉邦見此心情大好。蕭何來不及解釋,就勸說劉邦接受自己追回來的「逃兵」韓信。劉邦準備給韓信一個小職位,蕭何又勸:「橫掃天下,非韓信不可。欲用韓信,非大將不可。」劉邦準備召喚韓信,封以大將。蕭何第三次勸說:「呼上將如小兒,邀人才而禮傲慢。當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劉邦同意,廣做宣傳。又力排眾議,將戰陣之事,全權委託給韓信。自此,韓信執掌漢軍大權,東徵西討,助劉邦定鼎天下。後人評說:「劉邦九敗而得韓信心,一勝而遂天下志。」蕭何月下追韓信,三勸漢王立軍神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學校準備選取一個歷史名人作為學生榜樣,要求學生自主推薦。劉邦、蕭何和韓信三人是熱門人選。你覺得哪一個更稱得上學生榜樣?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封推薦信。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寫作指導:

本題可從三個方向立意。

①劉邦:不計前嫌(不計蕭何走)、明辨輕重(封「逃兵」以大將)、勇於納諫(三聽蕭何勸)。

②蕭何:行事果決(月下追韓信)、信念堅定(再三勸漢王)、知人善任(慧眼識英雄)。

③韓信:知所行止(不得用即走)、自強自尊(要得封大將)、能力超群(助王定天下)。

就選擇人物而論,本題沒有最好選擇之說。劉邦、蕭何、韓信皆可。

就立意而論,方向①選「勇於納諫」為上品立意,方向②選「知人善任」為上品立意,方向③選「自信自尊」為上品立意。

上品之上,為頂級立意,即選擇多個角度,進行複合立意。

就考試出新而論,多數人肯定會選劉邦和蕭何,因為材料主體是此二人,但若思維更通透者,可選韓信。以「身負才華,自信自尊」為主題,更顯當代廣大青年之志氣。當代學生以韓信為榜樣,必可學而至,既符合主題,也言人未言

必須要符合推薦信的格式,否則一律不能上一類文。

相關焦點

  • 高考寫作指導:歷史人物為榜樣寫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楚漢爭霸時,漢王劉邦一度陷入困境。許多將士趁夜離開,韓信因為得不到重用,也選擇離開。蕭何聽聞韓信離去,來不及稟告漢王,便趁著月色去追韓信。未幾,劉邦聽說心腹蕭何也走了,大怒。不久,蕭何返回營帳,劉邦見此心情大好。
  •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如何向劉邦證明可以擔任大將軍的?
    一蕭何月下追韓信回來,就去給韓信求官職去了。劉邦說道:「好,看在你蕭何的面子上,就封他一個將軍。」劉邦說道:「好,我就依你說的來辦。」劉邦還是十分信任蕭何的,這麼重要的一個大將軍之位。蕭何推薦誰,劉邦也不實際考察一下。問問韓信,看看他是否能擔當此任。就真的要封韓信為大將軍了。劉邦開始按照和蕭何商議的來做了。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政體。分封制下,各路諸侯王不僅有獨立的行政權,更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
  • 劉邦上位後,殺張良滅韓信,為什麼獨獨放過了蕭何
    草根皇帝劉邦,上位後,跟著他打天下的功臣,比如張良,韓信,都沒落得一個好下場。唯獨一個蕭何得以善終,那麼蕭何是誰。蕭何本來是劉邦的家鄉沛縣的一個小縣吏,為人呢,比較務實,頭腦好使,性格又比較好,結交了很多好朋友。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蕭何的經歷和他的功勞。蕭何因為早年間在劉邦的家鄉沛縣擔任主吏掾,主吏掾幫助縣令分擔一些日常事務的,加上蕭何性格隨和和懂得識人,因此結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就有當時的劉邦,樊噲,曹參,以及夏侯嬰和周勃等人。
  •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劉邦是否做到了公道?
    "漢初三傑″中,蕭何的長處在於內政管理,張良的長處在於謀略布局,而韓信的長處在於行軍打仗。在劉邦的集團裡,這三者就像青銅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熟悉秦末漢初這段歷史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劉邦在和項羽爭霸天下,真正由弱變強的時候,恰恰是從韓信加入到劉邦集團開始的。因此有人認為,韓信的存在是劉邦得於一統天下的關鍵。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
  • 劉邦為什麼敢破格提拔韓信,單憑蕭何的推薦?還是另有判斷方法?
    眾所周知,韓信的平步青雲是從跟蕭何接觸開始的。如果沒到蕭何麾下做治粟都尉,韓信怕是不可能接觸到大漢首任相國蕭何的。如果韓信接觸不到蕭何蕭相國,怕是沒什麼機會被蕭何舉薦為上將軍的。——《史記·淮陰侯列傳》哪怕死在臨頭,韓信仍舊不在乎死亡,而是在乎自己沒有出頭的機會。滕公就是夏侯嬰,見韓信身材高大、談吐不凡,便決定釋放韓信,之後又跟韓信聊了一會,發現韓信很有才華,於是便推薦韓信去做了治粟都尉。就這樣,韓信和蕭何接上線了。
  • 蕭何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多次提醒劉邦警惕蕭何
    可是在劉邦時期卻有所不同,除了擔心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軍之外,他還擔心文筆起家的蕭何,這是因為天下第一謀士張良經常告訴他,要警惕蕭何這個人。那麼蕭何到底是做了什麼呢?會讓張良和劉邦如此的「恐懼」,心生警惕之感?蕭何,劉邦建立漢朝和維護政治統治穩定的功臣,也是漢朝時期的國相,他不像韓信等人那樣手握重兵,一呼百應,而是一個地道的文官出身。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神奇的是,劉邦連樊噲都想殺,卻沒想過殺蕭何。樊噲是誰?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算是連襟,還曾在鴻門宴中救過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可劉邦擔心他串通呂后作亂,臨死前安排陳平殺他。注意,並不是樊噲有什麼作亂的跡象,這僅僅是劉邦的懷疑。可劉邦從沒懷疑過蕭何,原因何在?很簡單,蕭何非常的識時務、有心計,還很現實,是位標準的政客。
  • 蕭何為何獻計殺掉一手推薦的韓信?不是韓信死就是他死
    韓信就離楚歸漢,來到劉邦的部隊。在劉邦部隊,韓信也不被賞識。當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韓信感覺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逃走了。蕭何知道後,大驚。他此前與韓信交談過,知道此人十分厲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蕭何連夜追趕韓信,將他追了回來。這就是著名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起源。蕭何追回韓信後,親自向劉邦推薦。劉邦根本就看不起韓信。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這個對話發生在蕭何接受商人的財物後,他要求佔據劉邦的上林苑。這句話的意思是,劉邦以為蕭何收買民心,收買民心,就把蕭何關了起來,這時有人說丞相是清白的,劉邦雖然有點不高興,但當天就把蕭何放了。後邊劉邦還安慰蕭何,說自己把蕭何關了,是想讓天下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蕭何是個好官。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二、政治學分不及格的韓信①往事不堪回首繼續說韓信的背景故事。韓信跟劉邦一樣出身民間,但他比劉邦更慘,既沒有人推舉他當官,又沒錢做生意或工作,只能寄人籬下,勉強混一口飯吃。韓信,最後拿起麥克風說,「大王只要和他反其道而行,項羽失去諸侯和百姓的信賴,而我們得到天下民心,必能成就大事」。這番演講非常了不起,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有勇有謀。當劉邦重視他,他就拿出真本領來,為劉邦謀天下打天下。韓信往後戰無不勝,這裡就簡單帶過。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歷史上的蕭何到底是什麼樣的人?_劉邦
    投奔劉邦後,給韓信安排的工作是督辦糧草,恰恰就在蕭何手下當差。老同志蕭何一心想把公司搞好,公司的事就當作自己的事情。新員工來了以後,多次跟他談話,介紹公司的情況,特別誇獎老闆如何能幹。通過深入了解,仔細觀察,發現韓信,雖不是個好同志,名利心過重,但工作能力很強,是可以用其所長的,控制的好,完全可以避其所短。蕭何如此清楚韓信,而韓信卻不了解蕭何,不信任蕭何,不信任劉邦。
  • 蕭何有伯樂之慧眼,辨認出韓信天縱之才,月下追韓信成一出佳話
    文/史海中暢遊蕭何有伯樂之慧眼,辨認出韓信天縱之才,月下追韓信成一出佳蕭何和劉邦同鄉,與劉邦關係親密,最早在劉邦做平民百姓的時候,蕭何作為縣令手下的官吏就常常保護劉邦,在劉邦當上亭長之後蕭何還常常幫助他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過劉邦覺得這夥計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就給派了個搜粟都尉的差事,讓他管管糧草。韓信大概也是心灰意冷,再次開溜,於是就引出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名場面。 劉邦帶來的人馬多有思念家鄉而逃走者,劉邦也管不了,索性放任去留。可當他聽說連蕭何都走了,當場氣得罵娘。
  • 呂后夥同蕭何騙殺韓信時,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手救韓信?
    漢十一年,劉邦親徵陳豨,皇后呂雉和太子劉盈留守在關中。 劉邦前腳剛走,呂后就夥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騙殺了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呂后跟蕭何騙殺韓信的時候,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後救韓信呢?
  • 劉邦晚年懷疑蕭何,為何看到蕭何「貪汙」後,決定不殺他了
    比如:燕王臧荼、韓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就連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裡的韓信,都沒有躲過一劫。張良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了明哲保身,不再問朝中的事情,劉邦算是讓他善始善終了。除了韓信和張良外,漢初三傑當中,只有蕭何了。那麼,蕭何如何了呢?蕭何可是大漢的丞相呀,他位高權重,尤其是在大漢擔任了十幾年的丞相。
  • 劉邦誅殺開國功臣時,為何不殺蕭何?劉邦:我找不到藉口
    不管如何,在劉邦得了天下以後,也是很感念那些同生共死的兄弟,並對他們進行了封賞,負責糧草調度的蕭何,也是得了頭功。不過劉邦這個人,卻是言而無信之徒,後來很多的功臣,都落得了身首異首的下場。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偏偏是排在首位的蕭何,並沒有被劉邦殺掉。這究竟是為何呢?
  • 蕭何獻計殺害韓信後,仰天長嘆13個字,字字戳心,但非常的現實
    恐怕沒有這麼容易和擁兵數十萬又勇猛無比的項羽相抗衡,而這漢初三傑中的韓信和蕭何的故事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但是隨著韓信叛國被殺,蕭何病故,這兩人的故事便戛然而止,頗有一絲世事無常的味道,但世人不知道的是,蕭何在殺韓信之前,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