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有伯樂之慧眼,辨認出韓信天縱之才,月下追韓信成一出佳話

2020-12-11 史海中暢遊

文/史海中暢遊

蕭何有伯樂之慧眼,辨認出韓信天縱之才,月下追韓信成一出佳

蕭何和劉邦同鄉,與劉邦關係親密,最早在劉邦做平民百姓的時候,蕭何作為縣令手下的官吏就常常保護劉邦,在劉邦當上亭長之後蕭何還常常幫助他。等到劉邦需要須服役的時候,沛縣的官員贈200錢給劉邦,蕭何一人拿500錢給他。蕭何曾經幫助秦朝的御史處理公務,工作能力優秀,蕭何拒絕了御史的招攬,劉邦有反抗之心後,蕭何成了劉邦的助手,協助劉邦處理公務。

由此事可見,蕭何有一雙慧眼,否則怎麼會在一開始就交好劉邦,並且拒絕秦朝御史接受劉邦的招攬。淮陰普通百姓出身的韓信從小家庭窮苦,父母疏於教育,自然看起來吊兒郎當的,這個韓信他就像普通的少年墮落了一樣,整日迷茫,四處遊蕩,既不能做官,也不會做生意,生活都成問題,於是韓信就去鄉親家蹭吃蹭喝,開始還沒人說什麼,但這日子久了,大家都避之不及。有一次,韓信本人照常去蹭吃,這回蹭的太狠了。

在一個亭長家裡蹭吃蹭了幾個月,亭長的妻子非常厭惡了,又不好意思說,於是她想了一個辦法,每天早早起來,做早飯然後吃掉,韓信起床之後就找不到飯,他知道對方嫌棄他,生氣地和他們斷絕了關係。經過這一個事情,韓信改掉了蹭吃蹭喝的毛病,只因為不願再看人臉色。再接下來的日子裡,有兩件事情對韓信的改變至關重要,一個是有個老大娘看他可憐主動送他飯,送了六天,韓信說:我會報答你的。

老大娘笑著說:我看你可憐,不圖你報答,你看你自己都吃不飽飯,拿什麼報答。韓信心裡鬱悶,但也知道對方說的是實話。還有一件事情打破了韓信生活的平靜,逼迫他變得不平凡,淮陰有個屠戶,屠戶的兒子與韓信相仿,平日一群小年輕很是看不起蹭吃蹭喝的韓信,終於有一次,玩笑開大了,這個屠夫的兒子說,你帶著刀劍,你個子高大,但你是個膽小鬼啊,大家可都知道這事。

今天大家都在這,你要證明你不是膽小鬼,不怕死,就拔出你的劍刺我,如果你害怕,不如從我的褲襠裡鑽過去吧。圍觀群眾聽了這話,都盯著韓信等他做決定,甚至有人開始起鬨讓韓信打對方,韓信捏著拳頭做出了令人驚訝的決定,從那以後,這裡的人都覺得韓信膽小是懦夫。韓信離開去投奔了項梁,後又跟著項羽,項羽並不重用他,他投靠了漢王,在漢王那裡依舊默默無聞坐冷板凳。這麼多人都不看好的一個人究竟怎麼才能脫穎而出呢?

千裡駒經常出現,但他的伯樂不出現他只得默默無聞。誰是我的伯樂呢,坐冷板凳的韓信常常這樣想。但是,災難總不期而至,福氣很難求過來,作為一個小官,生存處境艱難,規矩多,作為一個鄉野間長大,市井中混跡的少年,即便跟著在當時最驚才豔豔的項羽和劉邦的小兵歷練幾年,依舊按奈不住那骨子裡的不羈和真性情,說這麼多是想表達,韓信犯法了,即將被處死。前面斬了十幾個人了,輪到韓信,韓信看到了滕公,求生欲讓他大聲說「漢王難道不想一統天下了嗎?不然怎麼會殺壯士啊。

」韓信本人高大威猛,滕公嘖嘖稱奇,放了他。滕公與漢王劉邦是自小就是朋友,他覺得韓信不錯,通過交談覺得這個人是個人才,就跟劉邦打報告,「上次犯法的幾個小官有一個很不錯,有才華,以後會有大用處的。」劉邦給自己發小面子,封了個治粟都尉給韓信,但心裡並不覺得這人有多麼天才。治粟都尉是個什麼官呢,顧名思義和粟有關,再加上當時正值楚漢爭霸,這個職位就是負責軍事活動中後勤部分的糧食部分。

韓信做這個官,就像是孫悟空封了弼馬溫一樣,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不說歧視官大官小,就單單說人職匹配程度就是大大的不符合。韓信不服氣,但韓信沒有金箍棒,只得憋著。這滕公,只是救了人,並不是伯樂啊。有一次,劉邦出兵打仗,對於此次戰事,士兵沒有勝利的信心,軍心一動搖,逃兵就出現了,而且還挺多,這時候,蕭何向劉邦也推薦了一次韓信,劉邦置之不理,不理睬韓信。

韓信心裡非常受傷,他憤憤不平,心想你不用我,我也不給你賣命,月亮照著,韓信和一夥一起逃兵跑了。蕭何很關心韓信,一聽說韓信跑了,唯恐他跑遠,來不及給上司劉邦打報告,就跑去追,追的太急其他人也都不知道蕭何去哪了。月亮下,韓信先跑了,蕭何再後面追。天亮之後,蕭何不見了這個消息傳到了劉邦那裡,劉邦非常難過,也很憤怒,蕭何對他來說就像左右手一樣,原來劉邦以為蕭何不告而走,逃跑了。

他哀嘆:我對你不好嗎?哪一點對不起你蕭何啊?為什麼逃跑啊?其他的臣子見他傷心,勸告:大王不要難過啦,丞相或許有要緊的事情,來不及說,很快就會回來的。劉邦聽了,面色稍霽。過了兩天蕭何蕭丞相依舊沒見人影,劉邦問左右大臣,都說不知道,沒看見。劉邦的怒火滿值,派人出去找。又過了兩天,蕭丞相自己回來了,一回來就主動拜見了漢王,漢王一聽非常高興準備迎接,但見了蕭何之後卻扯出一臉怒色質問,蕭何解釋說去追韓信,劉邦憤怒簡直實質化了。

那臉色,請大家自行腦補:結婚紀念日妻子在家中等丈夫,很晚很晚才回來,一開始想著回來就開心了但還要假裝質問,發現丈夫是和初中同學去吃飯,還是女同學。劉邦罵道:我不信,你個騙子,那麼多將士你不追你追韓信。蕭何無奈,解釋道:韓信天縱之才,很難得到。

大王想奪天下,這個人一定要有,天下沒有第二個了。劉邦將信將疑給蕭何面子說封他做將領,蕭何說一般的將領不行。劉邦無奈,封韓信做了大將。後來的史實也說明了蕭何確實是伯樂,韓信確實是千裡馬,那月下追韓信確實是一出佳話。自小在鄉野間,長成後遊蕩市井,人嫌狗憎年少時,冷板凳仍然坐不慣一腔熱血的韓信有沒有讓大家喜歡呢?歡迎評論!

相關焦點

  • 上聯:蕭何月下追韓信,下聯:關羽偃月斬貂蟬,哪裡不對?
    韓信,有一個著名的橋段。這個橋段幾乎人人耳熟能詳,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是劉邦在分封之後,帶著自己的人馬進入了漢中,並且順手燒了進入漢中的唯一古棧道。這一次進入漢中後,韓信絕望了,於是一氣之下離開了漢營。但這一次不一樣,被蕭何惦記上了。蕭何得知後,也不向劉邦打招呼,馬上策馬追趕韓信。劉邦忽然聽來報:「丞相跑了。」大驚失色,這還了得,當下派夏侯嬰去追蕭何。
  • 《蕭何月下追韓信》10月8號將在鄭州兒童影劇院演出
    張良看重項羽帳下懷才不遇的韓信,並推薦他去投奔劉邦。韓信自負,不願出示薦書,因曾行乞而被劉邦輕視,繼而憤憤出走。蕭何恐失人才,月下出城數十裡追趕韓信。劉邦終於採納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出陳倉,定三秦,垓下全殲楚軍,舉兵東向,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劉邦早年在鄉間時,是個連父親都嫌棄的浪蕩子,蕭何半點看不起他,說他愛講大話,幹不成什麼大事。等呂太公對劉邦另眼相看,將女兒許配給劉邦後,蕭何立馬改變了對劉邦的態度,和他成了好朋友。起事之初,蕭何與曹參是縣吏,身份最高,本來應該他們當頭領,但他們怕兵敗後連累家人,竭力推舉劉邦為帶頭大哥。
  • 推薦信寫作指導:劉邦、蕭何和韓信哪一個更稱得上學生榜樣?
    許多將士趁夜離開,韓信因為得不到重用,也選擇離開。蕭何聽聞韓信離去,來不及稟告漢王,便趁著月色去追韓信。未幾,劉邦聽說心腹蕭何也走了,大怒。不久,蕭何返回營帳,劉邦見此心情大好。蕭何來不及解釋,就勸說劉邦接受自己追回來的「逃兵」韓信。劉邦準備給韓信一個小職位,蕭何又勸:「橫掃天下,非韓信不可。欲用韓信,非大將不可。」劉邦準備召喚韓信,封以大將。蕭何第三次勸說:「呼上將如小兒,邀人才而禮傲慢。
  • 蕭何用計謀處死韓信之後,哭著喊出12個字,字字戳心很是一個無奈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除了蕭何,這句話涉及到的另一個主人公就是三國名將韓信。韓信因蕭何而迎來人生的機遇,最後也因蕭何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不僅僅是一個千古美談,更重要的是,這側面證明了蕭何是一個賞識人才的伯樂。
  • 蕭何除掉韓信後,哭著說出12個字,流傳至今,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
    韓信本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輩,後來一度功高蓋主,成了天下皆知的名人,但是最後卻又晚節不保,以慘死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縱觀韓信的一生,無論是大起還是大落,都與一個人息息相關,他就是韓信的伯樂——蕭何。早年間,出身貧寒的韓信參加了秦末的農民起義,曾經追隨於項羽,但是卻並未受到重用。後來,韓信偶然間遇到了蕭何,慧眼識人的蕭何初一見面,就看出了韓信身上特有的將帥之才,於是把韓信推薦給了劉邦。
  • 蕭何為何獻計殺掉一手推薦的韓信?不是韓信死就是他死
    漢初丞相蕭何與一代名將韓信,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多年前,正是蕭何發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在蕭何的全力推薦下,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大顯身手,打敗了項羽,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韓信就離楚歸漢,來到劉邦的部隊。在劉邦部隊,韓信也不被賞識。當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韓信感覺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逃走了。蕭何知道後,大驚。他此前與韓信交談過,知道此人十分厲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蕭何連夜追趕韓信,將他追了回來。這就是著名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起源。蕭何追回韓信後,親自向劉邦推薦。劉邦根本就看不起韓信。
  •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如何向劉邦證明可以擔任大將軍的?
    一蕭何月下追韓信回來,就去給韓信求官職去了。劉邦說道:「好,看在你蕭何的面子上,就封他一個將軍。」劉邦還是十分信任蕭何的,這麼重要的一個大將軍之位。蕭何推薦誰,劉邦也不實際考察一下。問問韓信,看看他是否能擔當此任。就真的要封韓信為大將軍了。劉邦開始按照和蕭何商議的來做了。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在《史記》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記載:相國不以此時此刻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高帝不懌。在這一天,持節赦出相國。這個對話發生在蕭何接受商人的財物後,他要求佔據劉邦的上林苑。躡足封王,功名利祿,誰如韓信,這是後人對淮陰侯韓信成就的讚譽。但也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嘆,可以說韓信有此成就與蕭何有直接關係。曾有一個月下追韓信將韓信留在身邊,才造就了後來能與楚霸王項羽抗衡的軍事力量。但韓信之死也與蕭何有直接關係。據《史記》記載:呂后欲召之,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信入,呂后遣人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對漢初大將韓信成敗興亡的經典概括。他的發跡得自蕭何的推薦,而最後被殺也是因為被蕭何誆入宮中,這當真是造化弄人。 韓信早年棲身市井,但從他身佩一柄當時作為貴族象徵的劍來看,可能是個落魄貴族。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陳壽曾形容諸葛亮的政治能力,可以跟蕭何相比,在《三國演義》描寫下,我們對諸葛亮相當熟悉,那蕭何有什麼過人之處?一、蕭何的自知之明蕭何在沛縣當官,當時劉邦還只是個平民,而且是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死老百姓。劉邦惹過不少事,都是靠蕭何幫他擋了下來。
  • 高考作文歷史人物素材之韓信
    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後從劉邦(見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元年,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一)人物事略   1.胯下之辱淮陰有個屠戶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並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檔下爬了出去。
  • 成語故事最多的人—韓信
    韓信卻想著平常劉邦對自己不錯,不忍心背叛劉邦。沒想到後來一語成讖,果然應驗。韓信用兵智商高,政治智慧卻不算高明,包括項羽,都玩不過流氓劉邦「面厚心狠」,當然伴君如伴虎,「既要有本事,又顯得不是很有本事」不是那麼容易。蕭何就曾經故意搶佔民房,惹起一片民怨,老百姓上告劉邦,劉邦聽得蕭何弄得民怨沸騰,非常高興,就對蕭何放下了警戒的心。
  • 蕭何獻計將韓信殺死後,哭著說了12個字,字字戳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乃是韓信一生的真實寫照。原本籍籍無名,之後跟隨劉邦,一路浴血奮戰,勇奪三軍,屢立奇功,作為劉邦稱帝的肱骨之臣,下場悽慘,終其一生,榮辱皆繫於一人,便是他的伯樂——蕭何。出生貧苦,憑藉秦末農民起義開始自己的軍旅生涯,早先選擇加入項羽麾下,卻未得重用。
  • 韓信: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否真知?
    韓信,胯下之辱淮陰,有一屠夫,年輕氣盛。他瞧韓信,好負刀劍,身量高大,有意辱他,啐其,「膽小鬼是也。」待蕭何遇之韓信,數語之後,驚為奇人。待劉邦被封漢王的時候,因前路渺茫,眾將士一一逃遁。韓信,也揣度蕭何的舉薦,未得劉邦重視,於是,也逃了。蕭何聽說之後,來不及向劉邦匯報,一路星夜兼程,「蕭何月下追韓信」之美談,即出於此。
  • 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早年卻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單純說起韓信早年的經歷,可以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縱觀歷史上那些大人物,要麼一出場就是頭角崢嶸少年得意,要麼是「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等等,總之肯定有著閃光點。 但韓信早年卻並沒有這麼勵志,出身於平民家庭,與自己老母親相依為命,是既不老老實實耕田種地,以求溫飽。
  • 柯林比夫:世有伯樂 然後有千裡馬【原創作品】
    偶有作品發表於微刊。    世有伯樂  然後有千裡馬     文/柯林比夫(劉迪紅)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與鮑叔牙三位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想必很多人知道吧?加之,今年將他們三人搬上了高考試卷的作文題上,加以討論與評價,無疑中,增強了他們的知名度與凝聚力,因而呈現出幾乎家喻戶曉的局面。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走在後面的人經過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婦人在哭泣,有人因為好奇,忍不住的問了老婦人哭的原因,老婦人回答是因為有人殺了她的兒子,那條大白蛇就是她的兒子,她的兒子原本是白帝之子,幻化成大白蛇,擋在路中央,如今她的兒子被赤帝之子所殺,因為傷心,因此才哭的。
  • 呂后夥同蕭何騙殺韓信時,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手救韓信?
    劉邦前腳剛走,呂后就夥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騙殺了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呂后跟蕭何騙殺韓信的時候,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後救韓信呢? 那就是韓信被騙殺之後,劉邦在前線得到消息,派使者回長安,加封丞相蕭何為相國,同時在蕭何緣由的封地之上,加封五千戶,還給蕭何設置了專屬的相國尉。 對於劉邦的加封和恩典,當時在京城長安的列侯,紛紛前去道賀,這道賀的隊伍中,有沒有張良,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除了酈食其外,張良幾乎是沒給任何人下過絆子的,張良也沒有人緣不好的傳說。
  • 蕭何獻計殺害韓信後,仰天長嘆13個字,字字戳心,但非常的現實
    恐怕沒有這麼容易和擁兵數十萬又勇猛無比的項羽相抗衡,而這漢初三傑中的韓信和蕭何的故事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但是隨著韓信叛國被殺,蕭何病故,這兩人的故事便戛然而止,頗有一絲世事無常的味道,但世人不知道的是,蕭何在殺韓信之前,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