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何獻計殺掉一手推薦的韓信?不是韓信死就是他死

2020-12-11 勇哥讀史

漢初丞相蕭何與一代名將韓信,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

多年前,正是蕭何發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在蕭何的全力推薦下,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大顯身手,打敗了項羽,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

多年後,又是這位蕭何,獻計於呂后,又利用韓信對自己的信任,騙他進宮,最終使得韓信被呂后預伏的刀斧手殺死。

這就是著名的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來源。

韓信出身低微,本是淮陰(今淮安市淮陰區)一名無業人士。陳勝、吳廣起義後,全國群雄並起。韓信最初投靠項梁;項梁死後,成為了項羽的部下。項羽不識寶,對身邊這位軍事指揮才能不輸於自己的下級軍官不聞不問。

韓信就離楚歸漢,來到劉邦的部隊。

在劉邦部隊,韓信也不被賞識。當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韓信感覺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逃走了。

蕭何知道後,大驚。他此前與韓信交談過,知道此人十分厲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蕭何連夜追趕韓信,將他追了回來。

這就是著名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起源。

蕭何追回韓信後,親自向劉邦推薦。劉邦根本就看不起韓信。蕭何就告訴他:「你如果只想一輩子當漢王,當然就用不上韓信。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韓信就無人能替代。你自己看著辦吧。」

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在那以後,韓信迎來了他軍事指揮生涯的黃金時代。他先後擊敗降服了魏國、趙國、燕國和齊國,並殲滅了龍且率領的20萬楚軍。

最後,韓信在垓下與項羽進行決戰。當時,韓信統率60萬大軍應戰項羽10萬大軍,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是韓信沒有硬攻,而是採取了「四面楚歌」的計策,動搖楚軍軍心,從而在付出較小代價的情況下,全殲楚軍,迫使項羽在烏江邊揮刀自刎。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韓信是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的第一武將。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也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相信這都不是他們的謙虛之詞。

然而,韓信雖然是軍事天才,卻是政治白痴。劉邦建立漢朝後,對功臣們有著近乎本能的懷疑和忌憚。對此,張良的做法是功成身退,形同隱居;蕭何的做法是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來「自汙」,打消劉邦的顧慮。韓信卻看不到這一點,還私自隱藏項羽的逃亡將領鍾離眛,從而引起了劉邦的懷疑。

劉邦便免去韓信的楚王封號,改為淮陰侯。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依然沒有看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居功自傲。劉邦率部平定陳豨時,呂后找蕭何商量,要除掉韓信。薑還是老的辣。蕭何獻計,讓呂后以劉邦平叛歸來為由,請韓信前去道賀。

韓信裝病未去。蕭何便親自到韓信府上去請,信誓旦旦地將韓信騙進宮。韓信向來信任和尊重蕭何,怎會想到他會騙自己呢?

於是,韓信的悲劇就不可避免了。

毫無疑問,韓信之死,蕭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蕭何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人說,蕭何之所以要獻計殺掉韓信,是為了維護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避免發生戰亂,再次出現生靈塗炭的現象。

也有人說,這太高估了蕭何,事實上,他不過是為了自保。如果他不殺掉韓信,在這場政治角力中體現自己的姿態,遲早會被劉邦收拾掉。換句話說,不是韓信死,就是他蕭何死。

正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蕭何究竟處於何種心理,要獻計殺掉當初自己追回來的軍事天才,恐怕也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了。

相關焦點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但我們體會一下這個故事,會覺得很有意思,蕭何入獄的原因是因為他收了商人的錢,侵犯了他的利益。當有人跟劉邦說蕭何沒錯的時候,劉邦很生氣,但還是馬上把蕭何放了出來,甚至還安慰蕭何,要天下知道他是個好皇帝。感覺到此時的劉邦對待蕭何就像大人對待小孩一樣,雖施以懲罰,卻沒有想要真正管教蕭何的心思,或者說,此時與其說是管教,不如說是提醒蕭何認出誰是大漢的主人。
  • 帝國疑案:韓信是否真的因謀反而死?|百家故事
    其次,舉報韓信的欒說被封為慎陽侯,而他的功績只有一個,就是「告淮陰侯信反」。根據《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記載,他封侯的時間是漢十一年十二月,比韓信之死還早了一個月。是否有人在韓信不知情的情況下收買了欒說,授意他誣告韓信「謀反」呢?這早已不得而知。
  • 蕭何也知道趙括的「紙上談兵」,為何就那麼肯定韓信是真材實料?
    不過,同樣是紙上談兵,為何趙括馬謖最後的下場那麼慘,而韓信卻能獲得成功,甚至幫著劉邦打下大漢江山呢?難道人各有命,一切都由天註定?圖片:韓信給項羽提建議劇照趙括馬謖之流都是通過兵書去了解戰爭,而韓信早期處於戰場的最底層,還親身經歷了多場大型戰役,見過了太多生死存亡,也多次死裡逃生,他所積累的每一個軍事信條,都是用自己的實踐一個個換來的,也是他從每一次生與死的考驗中深刻領悟出來的
  • 漢初三傑為何只有韓信被劉邦殺掉,是被冤殺還是罪有應得
    有人說,韓信的死是罪有應得,誰讓他密謀叛亂了呢?起初我是不信的,直到我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最後一句看到:「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意思是天下已經安定,韓信卻密謀叛亂,誅滅其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 呂后夥同蕭何騙殺韓信時,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手救韓信?
    劉邦前腳剛走,呂后就夥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騙殺了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呂后跟蕭何騙殺韓信的時候,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後救韓信呢? 那就是韓信被騙殺之後,劉邦在前線得到消息,派使者回長安,加封丞相蕭何為相國,同時在蕭何緣由的封地之上,加封五千戶,還給蕭何設置了專屬的相國尉。 對於劉邦的加封和恩典,當時在京城長安的列侯,紛紛前去道賀,這道賀的隊伍中,有沒有張良,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除了酈食其外,張良幾乎是沒給任何人下過絆子的,張良也沒有人緣不好的傳說。
  • 軍事天才韓信之死,被一群宮女給捅死,只成就了兩個成語
    韓信的一生也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能夠受到劉邦的重用,就是因為蕭何的推薦。當初韓信在劉邦的手下只是一個小小的軍官,韓信並沒有將他重用。韓信不受重用十分的不甘,於是就想著要逃跑。可是在逃跑的過程中結識了蕭何,在兩人交談的過程中,蕭何發現韓信是個有才之人,於是就將韓信推薦給了劉邦。
  • 軍事天才韓信,被宮女用竹竿捅死,留下兩個成語流傳至今
    此時的韓信,也確實想見一下快到楚國的劉邦,又怕被擒,有人就獻計說,可殺掉鍾離昧再去見劉邦,劉邦必定高興,韓信就將此事告訴了鍾離昧,以便商議對策。鍾離昧頓感大禍臨頭,就自殺身亡。韓信無奈地帶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謁見劉邦。劉邦便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的副車上。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陳壽曾形容諸葛亮的政治能力,可以跟蕭何相比,在《三國演義》描寫下,我們對諸葛亮相當熟悉,那蕭何有什麼過人之處?一、蕭何的自知之明蕭何在沛縣當官,當時劉邦還只是個平民,而且是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死老百姓。劉邦惹過不少事,都是靠蕭何幫他擋了下來。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神奇的是,劉邦連樊噲都想殺,卻沒想過殺蕭何。樊噲是誰?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算是連襟,還曾在鴻門宴中救過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可劉邦擔心他串通呂后作亂,臨死前安排陳平殺他。注意,並不是樊噲有什麼作亂的跡象,這僅僅是劉邦的懷疑。可劉邦從沒懷疑過蕭何,原因何在?很簡單,蕭何非常的識時務、有心計,還很現實,是位標準的政客。
  • 由此看韓信憋屈的一生
    當時的淮陰屠戶中有一個年輕人羞辱韓信,要韓信從他的胯下鑽過去,韓信打量了一番之後就從他的胯下鑽了過去,於是年輕人們哈哈大笑,都說韓信沒骨氣不成才,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在那之後陳勝吳廣起義,韓信歸屬項梁部隊,隨後被分配到項羽部隊,在部隊中做郎中,在做官的時候多次向項羽獻計,但是均沒有得到採用。劉邦入漢之後,韓信就跟隨劉邦做了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官。
  • 蕭何獻計殺害韓信後,仰天長嘆13個字,字字戳心,但非常的現實
    透露出來的是他的虛偽掩飾還是無奈呢?蕭何月下追韓信首先,讓我們先理清一點,那就是韓信與蕭何的關係。的癱坐在座位上,等到,蕭何回來時,劉邦又高興又氣憤,她責問蕭何為何出走,而蕭何則表示,他並不是為了逃跑,而是為了追逃跑的韓信,因此,劉邦才真正重視起來韓信,採納了蕭何的建議,給予韓信極高的軍事統領地位,就這樣,
  •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如何向劉邦證明可以擔任大將軍的?
    一蕭何月下追韓信回來,就去給韓信求官職去了。劉邦說道:「好,看在你蕭何的面子上,就封他一個將軍。」劉邦接著道:「那你把他給我叫過來,我封他為大將軍就是了。」蕭何答道:「你這樣是不行的,你是在封三軍主帥的大將軍,不是阿貓阿狗的隨便叫過來說說就可以的。」劉邦道:「那還要我怎麼樣?」蕭何道:「你要把這個事當做一個大事件來對待。
  • 史上8大功高震主被處死的猛將,韓信死法不是最慘,還有被做肉湯的
    因此產生了一大批傑出的將才,但是這些將才因為功績太突出,最終以至於到了讓老大感到受威脅的程度,因此,功高震主之後,結果基本都不太好,都是一個字:死。但是死卻也有不同的死法,比如韓信死法還不算最慘,最慘還要屬第一的他。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8大功高震主的猛將都是誰。第八:死於農夫之手的一代猛將——英布。
  • 韓信晚年有多慘,劉邦說煮了他,呂后說扎死他,最後死在鍾裡
    公元前196年,徵討陳郗( xī)叛亂的劉邦返回洛陽,有人告訴他,淮陰侯韓信已經被殺死,聽到這個消息,劉邦是既高興又哀憐他。高興的是,他最忌憚的人死了。哀憐的是,他沒想到,這個為他奠定漢朝立國大業,與他一起在漢中起事,平定三秦後,又兵分向北,擒魏國,奪代國,滅趙國,脅燕國,再向東攻佔齊國,又向南垓下消滅項羽,功高蓋世的英雄還是死了。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劉邦這個人,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瞧瞧韓信、英布、彭越這仨哥們,都是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場一個比一個慘。尤其是彭越,還被呂后這個「死亡藝術家」剁成肉醬。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並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悽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後輔佐漢惠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
  • 蕭何獻計將韓信殺死後,哭著說了12個字,字字戳心
    就在這個時候,韓信從項羽的軍營帳中跑出來,遇見了蕭何,蕭何第一次見到韓信,就看出了這個人身上有將領之才,於是將韓信推薦給了劉邦。之後,在韓信等人的支持下,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而韓信的命運,就是從這裡開始變化的。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張良可不是普通的謀士,他智謀過人,且具深謀遠慮,但是卻在劉邦殺韓信時,他選擇袖手旁觀。要知道韓信被貶引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引發陳豨叛亂,陳豨之亂一大批開國功臣受到牽連,連劉邦最親近的鐵哥們燕王盧綰都牽涉反叛。 韓信之死並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帶來的是一大批開國功臣相續叛漢,因為他怕了,害怕自己是第二個韓信。
  • 雖然歷史對韓信之死隻字未提,但民間有兩種說法,個個都異常殘忍
    按理說範蠡立了大功,好日子應該來了,但是他並沒有被這些錦衣玉食衝昏頭腦,範蠡看得出勾踐不是一個願意與旁人分享成功喜悅的人,便辭官回鄉了,對當時同朝為官的好友文種留下了一封書信,書信中便寫了這句話,只是範蠡選擇了主動將射鳥的弓箭藏起來這條路,而文種不聽勸說做了捉兔子的一條狗,最終慘被勾踐殺死。
  • 韓信被殺之後,蕭何卻流淚說了這句話,君子還是小人,一目了然
    因為肖和呂后合謀殺害韓信時,韓信被關在竹籠裡,吊在空中,用黑布蓋上籠子,宮女用竹刀刺死韓信。所以韓信死得很沮喪,一群女人拿著竹劍殺了一代君臣。韓信去世前韓信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據說是「聖徒搜狐,牌道搜狐」。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蕭何的經歷和他的功勞。蕭何因為早年間在劉邦的家鄉沛縣擔任主吏掾,主吏掾幫助縣令分擔一些日常事務的,加上蕭何性格隨和和懂得識人,因此結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就有當時的劉邦,樊噲,曹參,以及夏侯嬰和周勃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