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它指的是紙面上談論練兵打戰,通常用來比喻只會一味的談理論,而不對理論付諸實踐的現象,同時也揭示了空談理論是不能獲得成功的。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主人公是趙國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他從小酷愛學習兵法,談論起兵事來頭頭是道,在長平戰役中,秦國對趙國用了反間計,趙國只能讓趙括代替廉頗,誰知趙括只知道一味地按照兵書辦事,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根本就不懂得變通,只會貿然進攻。
因此,最後被秦軍打得慘敗,趙括也被秦軍給射死了,後世就專門拿這個成語以及典故,去諷刺那些喜好誇誇其談,卻沒辦法實際做到的人。
圖片:趙括紙上談兵劇照
其實在中國古代,除了趙括,還有一位紙上談兵的典型人物,他就是三國時期的馬謖。
簡單介紹一下這兩位,前面提到過,趙括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後代,而馬謖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官員馬良之弟,二者都是從小喜歡專研兵書,且非常有才氣。
雖然沒有親自帶兵打過戰,卻深諳戰場上的各種戰術,論起兵法,總能出口成章說得頭頭是道,因此所有人都認為此二人是難得的軍事之才。
沒想到真正讓他們去掌管重兵時,一切的光輝形象都消失殆盡。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使趙國四十多萬兵力全軍覆沒、一敗塗地,最後被敵軍射死;而馬謖狂妄自大、誇誇其談,導致兵敗失了街亭,最後被諸葛亮忍痛用軍法斬了。
總之,二人很全面地詮釋了紙上談兵帶來的惡劣後果,為了警醒後世,人們就把這兩個紙上談兵的案例寫在各種史書上,還編了一大堆的成語以及歇後語,給世人當做反面教材。
圖片:馬謖被軍法處置劇照
雖然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具有貶義的意思,但是並非所有紙上談兵之輩,都像趙括和馬謖一樣以失敗告終,在轟轟烈烈的楚漢之爭中,韓信也是靠著紙上談兵獲得了蕭何的賞識,自此人生開始走上輝煌的道路。
不過,同樣是紙上談兵,為何趙括馬謖最後的下場那麼慘,而韓信卻能獲得成功,甚至幫著劉邦打下大漢江山呢?難道人各有命,一切都由天註定?
其實,這和命沒有關係,同樣也跟才華擦不上邊,畢竟趙括馬謖都因為過於相信自己的才華,才變得狂妄自大,韓信之所以能成功,取決於他的人生經歷,而那兩人之所以會失敗,也跟他們的經歷有關。
首先,趙括和馬謖都是家境優渥的人,從小就身份不凡,要麼是官家少年,要麼是貴族公子,他們滿肚子的軍事理論和兵法韜略,都是憑藉著自己的家境,在榮華富貴、嬌生慣養的環境當中讀出來的。
圖片:趙括騎馬劇照
而且他們接觸的人與物都源自於高階層,因此擁有比較長遠的眼光,然而,這種成長曆程實在過於一帆風順,如果他們僅去軍中做一個參謀,規劃一下戰略布局,倒也綽綽有餘,說不定還能成為比較傑出的戰略家,然而,他們卻想要帶兵打戰,這就有點自不量力了。
真實的戰爭,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關於戰事的成功與否,並不是眼光放長遠就可以,還要踏踏實實地解決眼前出現的問題才行。
比如打一場仗要耗費多少兵馬以及糧草,如何提高士兵的士氣,如何根據戰役規模以及敵軍情況,去統籌安排我軍人數,如果軍隊內部發生矛盾,作為一名主將,該如何去調解這些問題。
圖片:押運糧草劇照
以上都是帶兵打戰需要考慮的事項,如果僅僅通過閱讀幾本兵書就能夠掌握的話,那麼隨便拉一個人都是軍事鬼才了。
而趙括與馬謖打的那兩場敗戰,就是將軍事理論生搬硬套,才導致最終的失敗。如果此二人僅僅作為軍事評論家,大可高談闊論,而且還能論述得非常精彩,但是作為執行者,就不可不切實際,一定要懂得腳踏實地。
圖片:馬謖聽諸葛亮講軍事理論劇照
再來說說韓信,他的出身非常低下,且生活艱苦,雖然他二十五歲就已經當上名將,但是二十多年的苦日子讓他嘗盡了人生百態。
韓信年輕的時候就在鄉下苦讀兵法,但是根本沒辦法養活自己,於是他就去投兵,從一個小兵做起,最開始投到項梁部下,但沒有任何起色,項梁死後,韓信在項羽手下做了一個看門的,項羽又完全不採納他的建議,於是韓信只好去投奔劉邦,做了個管理糧倉的閒職。
所以韓信在早期什麼活都幹過,甚至還受過胯下之辱,但對於他來說,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因為他的心中一直裝著一個將軍夢,因此,也正由於這些經歷,讓韓信更加懂得如何去打贏一場戰。
圖片:韓信給項羽提建議劇照
趙括馬謖之流都是通過兵書去了解戰爭,而韓信早期處於戰場的最底層,還親身經歷了多場大型戰役,見過了太多生死存亡,也多次死裡逃生,他所積累的每一個軍事信條,都是用自己的實踐一個個換來的,也是他從每一次生與死的考驗中深刻領悟出來的。
因此,韓信與趙括、馬謖的軍事謀略不盡相同,他的戰略更加適用於實際戰爭,相對比較靠譜。
所以說韓信的軍事戰略都非常接地氣,從他獲得蕭何賞識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很多人都知道韓信是通過高談闊論而獲得蕭何賞識的,而大家同樣也知道,蕭何作為秦朝的老官員,一輩子都在管理兵馬錢糧,做的都是比較辛苦的活,因此他非常討厭誇誇其談。
圖片:蕭何與韓信劇照
如果韓信僅僅對蕭何紙上談兵,一定會被他攆出軍營,那麼他為什麼會受到蕭何的讚賞呢?
首先是由於韓信在管理糧倉的工作上,不僅在勤勤懇懇地幹活,同時還能對工作進行改革,推陳出新。
而且韓信在管理兵力上,無論手裡有多少人,小到幾個人,大到幾十萬人,他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管理,即便面對非常龐大的戰役,他也懂得如何去部署,哪怕矛盾與問題再複雜,他也可以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
即使掌管的隊伍魚龍混雜,他也能將隊伍迅速擰成一股繩來對抗外敵,他的境界被世人讚嘆不已,不禁發出"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感慨。
圖片:韓信帶兵劇照
尤其是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手下掌管的士兵經常被劉邦調來調去,因此,他經歷的好多場戰役都只能用一些沒有什麼經驗的新兵。
例如井陘口之戰,當時趙國佔據著地形的優勢,韓信手中雖說有三萬兵馬,卻都是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新兵,於是韓信想了一個辦法,讓他們把自己逼上絕路,背水一戰,因為人在絕境才會爆發無限的潛力。
這些士兵果然在韓信的指揮下,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不得不說韓信的謀略之高,士兵們能夠團結起來多虧他指揮妥當。
而趙括與馬謖二人都不會帶兵,漸漸地就和士兵之間隔了千山萬水,無法跨越。值得一提的是,帶兵打戰與出生貧富的關係也不是非常大,很多人覺得是因為韓信自小貧苦,才深諳戰事,但某些自小出生富貴的將領也能夠屢屢打出勝仗。
例如霍去病,他經常被手下官兵吐槽不懂得士兵疾苦,但是他在戰場上又能夠運籌帷幄,帶領士兵一次次突破重圍,再嚴峻的情況都無法讓他亂了陣腳,所以說,多次實踐也能出真知啊。
圖片:霍去病帶領士兵劇照
其實,韓信身上最大的亮點就是實戰經驗豐富,無論是面對多麼惡劣的戰局都不退縮,總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濰水戰役中,明知敵方的軍隊遠高於自己,於是他選擇不硬碰硬,而是設了個圈套,將對方引入圈套中,進而讓對方全軍覆沒。
乍一看好像是敵軍過於蠢笨,其實全都仰仗於韓信的步步為營和深思熟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古代有很多人都有想要成為韓信的夢想,最終卻變成了趙括或者馬謖。
圖片:韓信面對困難劇照
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習再多的理論知識,沒有付出實踐都是扯淡,這個道理亦適用於各行各業。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