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也知道趙括的「紙上談兵」,為何就那麼肯定韓信是真材實料?

2020-12-25 大咖說史

大家都聽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它指的是紙面上談論練兵打戰,通常用來比喻只會一味談理論,而不對理論付諸實踐的現象,同時也揭示了空談理論是不能獲得成功的。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主人公是趙國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他從小酷愛學習兵法,談論起兵事來頭頭是道,在長平戰役中,秦國對趙國用了反間計,趙國只能讓趙括代替廉頗,誰知趙括只知道一味地按照兵書辦事,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根本就不懂得變通,只會貿然進攻。

因此,最後被秦軍打得慘敗,趙括也被秦軍給射死了,後世就專門拿這個成語以及典故,去諷刺那些喜好誇誇其談,卻沒辦法實際做到的人。

圖片:趙括紙上談兵劇照

其實在中國古代,除了趙括還有一位紙上談兵的典型人物,他就是三國時期的馬謖

簡單介紹一下這兩位,前面提到過,趙括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後代,而馬謖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官員馬良之弟,二者都是從小喜歡專研兵書,且非常有才氣。

雖然沒有親自帶兵打過戰,卻深諳戰場上的各種戰術,論起兵法,總能出口成章說得頭頭是道,因此所有人都認為此二人是難得的軍事之才。

沒想到真正讓他們去掌管重兵時,一切的光輝形象都消失殆盡。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使趙國四十多萬兵力全軍覆沒、一敗塗地,最後被敵軍射死;而馬謖狂妄自大、誇誇其談,導致兵敗失了街亭,最後被諸葛亮忍痛用軍法斬了。

總之,二人很全面地詮釋了紙上談兵帶來的惡劣後果,為了警醒後世,人們就把這兩個紙上談兵的案例寫在各種史書上,還編了一大堆的成語以及歇後語,給世人當做反面教材。

圖片:馬謖被軍法處置劇照

雖然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具有貶義的意思,但是並非所有紙上談兵之輩,都像趙括和馬謖一樣以失敗告終,在轟轟烈烈的楚漢之爭中,韓信也是靠著紙上談兵獲得了蕭何的賞識,自此人生開始走上輝煌的道路。

不過,同樣是紙上談兵,為何趙括馬謖最後的下場那麼慘,而韓信卻能獲得成功,甚至幫著劉邦打下大漢江山呢?難道人各有命,一切都由天註定?

其實,這和命沒有關係,同樣也跟才華擦不上邊,畢竟趙括馬謖都因為過於相信自己的才華,才變得狂妄自大,韓信之所以能成功,取決於他的人生經歷,而那兩人之所以會失敗,也跟他們的經歷有關。

首先,趙括和馬謖都是家境優渥的人,從小就身份不凡,要麼是官家少年,要麼是貴族公子,他們滿肚子的軍事理論和兵法韜略,都是憑藉著自己的家境,在榮華富貴、嬌生慣養的環境當中讀出來的。

圖片:趙括騎馬劇照

而且他們接觸的人與物都源自於高階層,因此擁有比較長遠的眼光,然而,這種成長曆程實在過於一帆風順,如果他們僅去軍中做一個參謀,規劃一下戰略布局,倒也綽綽有餘,說不定還能成為比較傑出的戰略家,然而,他們卻想要帶兵打戰,這就有點自不量力了。

真實的戰爭,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關於戰事的成功與否,並不是眼光放長遠就可以,還要踏踏實實地解決眼前出現的問題才行

比如打一場仗要耗費多少兵馬以及糧草,如何提高士兵的士氣,如何根據戰役規模以及敵軍情況,去統籌安排我軍人數,如果軍隊內部發生矛盾,作為一名主將,該如何去調解這些問題。

圖片:押運糧草劇照

以上都是帶兵打戰需要考慮的事項,如果僅僅通過閱讀幾本兵書就能夠掌握的話,那麼隨便拉一個人都是軍事鬼才了。

而趙括與馬謖打的那兩場敗戰就是將軍事理論生搬硬套,才導致最終的失敗。如果此二人僅僅作為軍事評論家,大可高談闊論,而且還能論述得非常精彩,但是作為執行者,就不可不切實際,一定要懂得腳踏實地。

圖片:馬謖聽諸葛亮講軍事理論劇照

再來說說韓信,他的出身非常低下,且生活艱苦,雖然他二十五歲就已經當上名將,但是二十多年的苦日子讓他嘗盡了人生百態。

韓信年輕的時候就在鄉下苦讀兵法,但是根本沒辦法養活自己,於是他就去投兵,從一個小兵做起,最開始投到項梁部下,但沒有任何起色,項梁死後,韓信在項羽手下做了一個看門的,項羽又完全不採納他的建議,於是韓信只好去投奔劉邦,做了個管理糧倉的閒職。

所以韓信在早期什麼活都幹過,甚至還受過胯下之辱,但對於他來說,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因為他的心中一直裝著一個將軍夢,因此,也正由於這些經歷,讓韓信更加懂得如何去打贏一場戰

圖片:韓信給項羽提建議劇照

趙括馬謖之流都是通過兵書去了解戰爭,而韓信早期處於戰場的最底層,還親身經歷了多場大型戰役,見過了太多生死存亡,也多次死裡逃生,他所積累的每一個軍事信條,都是用自己的實踐一個個換來的,也是他從每一次生與死的考驗中深刻領悟出來的。

因此,韓信與趙括、馬謖的軍事謀略不盡相同,他的戰略更加適用於實際戰爭,相對比較靠譜。

所以說韓信的軍事戰略都非常接地氣,從他獲得蕭何賞識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很多人都知道韓信是通過高談闊論而獲得蕭何賞識的,而大家同樣也知道,蕭何作為秦朝的老官員,一輩子都在管理兵馬錢糧,做的都是比較辛苦的活,因此他非常討厭誇誇其談。

圖片:蕭何與韓信劇照

如果韓信僅僅對蕭何紙上談兵,一定會被他攆出軍營,那麼他為什麼會受到蕭何的讚賞呢

首先是由於韓信在管理糧倉的工作上,不僅在勤勤懇懇地幹活,同時還能對工作進行改革,推陳出新。

而且韓信在管理兵力上,無論手裡有多少人,小到幾個人,大到幾十萬人,他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管理,即便面對非常龐大的戰役,他也懂得如何去部署,哪怕矛盾與問題再複雜,他也可以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

即使掌管的隊伍魚龍混雜,他也能將隊伍迅速擰成一股繩來對抗外敵,他的境界被世人讚嘆不已,不禁發出"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感慨。

圖片:韓信帶兵劇照

尤其是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手下掌管的士兵經常被劉邦調來調去,因此,他經歷的好多場戰役都只能用一些沒有什麼經驗的新兵。

例如井陘口之戰,當時趙國佔據著地形的優勢,韓信手中雖說有三萬兵馬,卻都是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新兵,於是韓信想了一個辦法,讓他們把自己逼上絕路,背水一戰,因為人在絕境才會爆發無限的潛力。

這些士兵果然在韓信的指揮下,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不得不說韓信的謀略之高,士兵們能夠團結起來多虧他指揮妥當。

而趙括與馬謖二人都不會帶兵,漸漸地就和士兵之間隔了千山萬水,無法跨越。值得一提的是,帶兵打戰與出生貧富的關係也不是非常大,很多人覺得是因為韓信自小貧苦,才深諳戰事,但某些自小出生富貴的將領也能夠屢屢打出勝仗。

例如霍去病,他經常被手下官兵吐槽不懂得士兵疾苦,但是他在戰場上又能夠運籌帷幄,帶領士兵一次次突破重圍,再嚴峻的情況都無法讓他亂了陣腳,所以說,多次實踐也能出真知啊。

圖片:霍去病帶領士兵劇照

其實,韓信身上最大的亮點就是實戰經驗豐富,無論是面對多麼惡劣的戰局都不退縮,總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濰水戰役中,明知敵方的軍隊遠高於自己,於是他選擇不硬碰硬,而是設了個圈套,將對方引入圈套中,進而讓對方全軍覆沒。

乍一看好像是敵軍過於蠢笨,其實全都仰仗於韓信的步步為營和深思熟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古代有很多人都有想要成為韓信的夢想,最終卻變成了趙括或者馬謖。

圖片:韓信面對困難劇照

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習再多的理論知識,沒有付出實踐都是扯淡,這個道理亦適用於各行各業。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沒錯,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劉邦振臂一呼,眾兄弟拜服於他的王霸之氣」的故事,而是蕭何等人讓劉邦出頭的。事若成,他們作為元老也能跟著劉邦吃香的喝辣的,事若不成,劉邦就是替罪羊。蕭何對韓信也挺絕情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段佳話,韓信在楚營不受重視才跑到漢營,結果劉邦也不賞識他的才能,韓信一氣之下,離開了漢營。知道這個消息,蕭何連忙騎馬連夜去追韓信。
  •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一無是處嗎?那為何白起提起他就恨得咬牙切齒
    而成語的來歷都有特定的故事,並非無中生有,胡編亂造,那麼下面我們來就說一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背後到底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因此紙上談兵這個事情,肯定發生在魏晉時期之後,畢竟之前人們所用的書寫材料是簡、竹或者是帛。
  • 一句話點評勾踐、趙括、白起、項羽,韓信等十大名將
    (趙括戰死在長平之戰中)二,最會紙上談兵的名將-趙括。長平之戰,趙王不用趙國諸多名將,卻用一位紙上稱雄的趙括導致趙國大敗,四十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誤了趙國也誤了趙括,趙括若從小戰爭打起,戰鬥十年用兵必不在白起之下。
  • 蕭何為何獻計殺掉一手推薦的韓信?不是韓信死就是他死
    漢初丞相蕭何與一代名將韓信,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多年前,正是蕭何發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在蕭何的全力推薦下,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大顯身手,打敗了項羽,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韓信就離楚歸漢,來到劉邦的部隊。在劉邦部隊,韓信也不被賞識。當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韓信感覺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逃走了。蕭何知道後,大驚。他此前與韓信交談過,知道此人十分厲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蕭何連夜追趕韓信,將他追了回來。這就是著名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起源。蕭何追回韓信後,親自向劉邦推薦。劉邦根本就看不起韓信。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於是蕭何擁立劉邦,號召沛縣的鄉親父老殺害原本的縣令,起兵響應陳勝,所以劉邦又被稱為沛公,因為沛縣就是他創業的起點。而蕭何就是在他身後推動這一切的關鍵人物。我們現在會說劉邦是蕭何跟韓信的老闆,其實蕭何原本的官位在劉邦之上,而且當時蕭何是沛縣官吏中公務人員考績第一名。
  •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如何向劉邦證明可以擔任大將軍的?
    劉邦還是十分信任蕭何的,這麼重要的一個大將軍之位。蕭何推薦誰,劉邦也不實際考察一下。問問韓信,看看他是否能擔當此任。就真的要封韓信為大將軍了。劉邦開始按照和蕭何商議的來做了。此刻,除了劉邦、蕭何和韓信外。沒有人知道到底封誰為大將軍?下面一陣的喧譁聲,大家都在討論誰能擔當此位?劉邦立刻拍了拍手,讓所有人安靜了下來。此刻的將軍壇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落針可聞。當劉邦宣布大將軍為韓信時。所有的人都傻了。
  • 呂后夥同蕭何騙殺韓信時,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手救韓信?
    劉邦前腳剛走,呂后就夥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騙殺了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呂后跟蕭何騙殺韓信的時候,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做什麼,為什麼不出後救韓信呢?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張良即便沒有親自去相國府給蕭何道賀,也肯定派人去給蕭何道賀了。 至於說張良心底怎麼想的,是否為韓信之死而感到惋惜,是否為沒能為營救韓信而感到痛苦,我們就不知道了,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張良對於韓信之死的態度。
  • 趙括紙上談兵導致四十萬人被活埋,人們首先責備的應該是他的父母
    歷史上的趙括特別能說,人們給他貼了個標籤,叫紙上談兵。以至於使其背負了很不好的名聲,但這與她父母有極大關係,很奇怪,怎麼沒人責備他的父母呢?《資治通鑑》中有記載趙括的一段歷史,看完讓人唏噓,責備趙括的同時,深深為其父母的作為感到悲哀。
  • 「紙上談兵」是出自趙括的典故?笑話,他那時候紙都未發明出來
    幾乎所有的《成語詞典》裡面,在解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會說這是形容戰國時代趙括的詞語。並且很多書還會說,這個成語的出處也是在戰國時代。 不過,這可是一個謬誤,其實,人們對於趙括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都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那麼,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真相是什麼?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並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悽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後輔佐漢惠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卻能倖免於難呢?和這三人一樣,蕭何也是漢初的重要人物,影響力、功勞比韓信三人不遑多讓,那他是怎麼逃過兔死狗烹的命運的呢?蕭何的情況和韓信、英布其實都有所區別。
  • 趙括為何會敗給戰神白起?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因為另外4個字
    虎父無犬子看過駱駝昨天文章的朋友,應該已經知道,趙括出生於一個低配的「將門」,他父親趙奢本是趙國一個徵收田稅的國家公務人員,後來因為「不畏強權」,超度了幾個平原君的手下,平原君是誰,他是趙國的「皇室宗親」,如果當時平原君不開心,那麼他輕則會下崗,重則要搭上一條性命。
  • 蕭何用計謀處死韓信之後,哭著喊出12個字,字字戳心很是一個無奈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除了蕭何,這句話涉及到的另一個主人公就是三國名將韓信。韓信因蕭何而迎來人生的機遇,最後也因蕭何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不僅僅是一個千古美談,更重要的是,這側面證明了蕭何是一個賞識人才的伯樂。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劉邦押送的這些囚犯們,也是知道自己有去無回的,因此大部分的囚犯都在半路上選擇了逃跑,劉邦面對這種情況,也是無力解決,在之後行進到豐鄉大澤時,劉邦索性就將剩餘的囚犯全部放掉了,叫他們逃生去了,當然他自己也要去逃命了,因為沒交上相應的人數,他也是要被殺頭的。
  • 趙括:被稱天才,真只會紙上談兵?
    輿論,加上趙王對趙括的自信,趙括為長平前線的統帥遂板上釘釘。 舉國都在迷戀趙括,唯獨趙括母親一臉擔憂。 趙母上書趙王,夫君在世時說過,兵,死地也,而趙括卻將其說得非常容易。將來趙國不用趙括為將還好,要是啟用趙括為將,亡趙軍者必是趙括。 趙王一臉懵逼,趙母繼續擺事實講道理。
  • 蕭何獻計殺害韓信後,仰天長嘆13個字,字字戳心,但非常的現實
    恐怕沒有這麼容易和擁兵數十萬又勇猛無比的項羽相抗衡,而這漢初三傑中的韓信和蕭何的故事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但是隨著韓信叛國被殺,蕭何病故,這兩人的故事便戛然而止,頗有一絲世事無常的味道,但世人不知道的是,蕭何在殺韓信之前,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 蕭何有伯樂之慧眼,辨認出韓信天縱之才,月下追韓信成一出佳話
    在一個亭長家裡蹭吃蹭了幾個月,亭長的妻子非常厭惡了,又不好意思說,於是她想了一個辦法,每天早早起來,做早飯然後吃掉,韓信起床之後就找不到飯,他知道對方嫌棄他,生氣地和他們斷絕了關係。經過這一個事情,韓信改掉了蹭吃蹭喝的毛病,只因為不願再看人臉色。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這個對話發生在蕭何接受商人的財物後,他要求佔據劉邦的上林苑。這句話的意思是,劉邦以為蕭何收買民心,收買民心,就把蕭何關了起來,這時有人說丞相是清白的,劉邦雖然有點不高興,但當天就把蕭何放了。後邊劉邦還安慰蕭何,說自己把蕭何關了,是想讓天下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蕭何是個好官。
  • 劉邦上位後,殺張良滅韓信,為什麼獨獨放過了蕭何
    草根皇帝劉邦,上位後,跟著他打天下的功臣,比如張良,韓信,都沒落得一個好下場。唯獨一個蕭何得以善終,那麼蕭何是誰。蕭何本來是劉邦的家鄉沛縣的一個小縣吏,為人呢,比較務實,頭腦好使,性格又比較好,結交了很多好朋友。
  • 蕭何除掉韓信後,哭著說出12個字,流傳至今,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
    早年間,出身貧寒的韓信參加了秦末的農民起義,曾經追隨於項羽,但是卻並未受到重用。後來,韓信偶然間遇到了蕭何,慧眼識人的蕭何初一見面,就看出了韓信身上特有的將帥之才,於是把韓信推薦給了劉邦。在韓信的幫助下,劉邦最終完成了千秋大業,但是韓信的命運,卻遭遇了巨大的轉折。由於韓信屢建奇功,而且曾經「要挾」劉邦封自己為王,所以劉邦對韓信一直存有戒備之心,反觀忠誠低調的蕭何,不僅成為了宰相,而且深得劉邦的信任,從那時候起,蕭何與韓信漸行漸遠。
  • 劉邦晚年懷疑蕭何,為何看到蕭何「貪汙」後,決定不殺他了
    比如:燕王臧荼、韓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就連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裡的韓信,都沒有躲過一劫。張良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了明哲保身,不再問朝中的事情,劉邦算是讓他善始善終了。除了韓信和張良外,漢初三傑當中,只有蕭何了。那麼,蕭何如何了呢?蕭何可是大漢的丞相呀,他位高權重,尤其是在大漢擔任了十幾年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