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為何會敗給戰神白起?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因為另外4個字

2020-12-14 貪吃的駱駝

昨天咱們昨天聊到了趙括雖然被稱作「嘴炮」,但依然有機會和「戰神」白起單挑的原因,今天咱們再來接著分析,他到底因何而敗。

虎父無犬子

看過駱駝昨天文章的朋友,應該已經知道,趙括出生於一個低配的「將門」,他父親趙奢本是趙國一個徵收田稅的國家公務人員,後來因為「不畏強權」,超度了幾個平原君的手下,平原君是誰,他是趙國的「皇室宗親」,如果當時平原君不開心,那麼他輕則會下崗,重則要搭上一條性命。

但是平原君並非一般人,他得知了趙奢的「無禮」舉動之後,沒有給趙奢穿小鞋,反而把他推薦給了趙王,就從這點來看,他能被稱作「戰國四公子」,也確實是實至名歸。趙奢雖然是憑藉「剛正」起家,但真讓他成名的,卻是他的軍事能力。當年「閼與之戰」之前,趙王先問廉頗等老將,是否能去救援,廉頗等人表示,飯還可以吃的動,但去那打仗絕對不行。

趙王轉回頭就去問了趙奢,趙奢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我認為可以去。趙王就說,你說行,那你親自去趟唄,趙奢二話沒說,直接就跑去找秦軍硬剛,結果他還真的打勝了,一時間,他紅得飛起。看到如此詭異的一段,駱駝剛開始表示懷疑,但駱駝後來一想,趙王是一國之主,應該不會玩火,而趙奢也不是傻大膽。

那麼也就是說,趙奢應該是在這之前,就已經展現過了自己的軍事能力,所以趙王才去問他,才敢放心讓他去,而他後來能和吳起、孫臏並列,應該也絕非這一次的勝利,而是他的軍事能力在當時得到了各方的認可。趙奢成名以後,受益最多的是他的兒子趙括,因為趙括也是「軍事迷」,所以經常纏著老趙討教兵法,而且趙括還總能討得便宜,因此踩著父親的肩膀,小趙的名字也開始在戰國末年走紅。

知子莫如父

駱駝在聊「長平之戰」時曾經聊到,當時刀疤臉和廉頗在前線對峙(有人可能會問,趙奢那麼厲害,為啥當時趙王不讓他去,而讓廉頗去呢,駱駝的答案是,趙奢當時已經歸天),廉頗本想「耗死」秦軍,但是趙國的家底薄,在秦國退兵之前,就有點撐不住了,所以趙王就想讓廉頗主動出擊,一決勝負。但是廉頗是老將,知道這時候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咬牙硬撐,因此就沒答應。

當時的秦國其實也很著急,於是範雎就開始打輿論戰,把趙括是一頓亂捧,搞得好像趙括只要親自出馬,秦國必敗無疑,於是趙王按捺不住,就決定派小趙出馬。但是,當時有兩個人明確表示反對。第一個人,是讓廉頗「負荊請罪」的藺相如,藺相如當時對趙王說,小趙只是把他爹的兵書給整明白,雖然他理論不錯,但是他沒有實戰經驗,這種決定生死的大戰怎麼能讓他去呢!趙王當時沒聽,不知道是不是顧忌藺相如和廉頗的關係。

另一個勸趙王的人,是趙括的親媽。當時她對趙王說,千萬不能讓趙括去前線。趙王就問她為什麼(難道是你捨不得兒子)?趙括的母親就說,當年趙括他爹當將軍的時候,對身邊和屬下都非常好,對於大王發的獎金分紅,從來不往家裡拿,都分給了一起打仗的小夥伴,因此他的部下對他多是敬愛。而趙括這個臭小子,憑藉他爹的威望,不光目中無人,而且把銀錢看得還比較重,還不懂得分享。

趙王一聽,這點事還叫事嗎,當將軍就該有傲氣,當年老趙不也喊過「狹路相逢在勇者勝嗎」,至於愛錢,那也無傷大雅,只要能打就行,於是執意要讓趙括去。趙母一看攔不住,於是就讓趙王給個承諾,那就是到時候萬一趙括戰敗,不能株連家人。趙王一聽也沒多想,也就應承了下來。

兵者,國之大事

駱駝看到這的是時候,真想為老太太鼓掌,但並不是因為她有先見之明,知道兒子必敗,而是她處理這件事情的方式。趙括不能帶兵的原因,真是「驕傲」、「不懂團結」、「貪財」這樣的「小事」嗎?我們再來看《史記》的一段記載。在趙奢在世時,趙括曾在理論上贏了他,但是他卻在私下裡跟老伴說,趙括如果不帶兵則罷,一旦帶兵,那是必敗無疑。老太太就問他,為什麼呀,你能因為自己說不過兒子,就詆毀他啊!

老趙就說,趙括的理論確實不錯,但是他並沒有把戰爭當回事,他「缺乏敬畏」之心。這句話怎麼理解呢,駱駝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大家估計很多人都下過象棋,大家在下象棋時,往往只是把裡面的「兵」、「將」當作一個棋子,所以下起來並沒有什麼負擔,但是如果讓你去指揮真的「兵」、「將」、你可以想想看,你還能做到「舉重若輕」嗎?

大家對諸葛亮、司馬懿和陸遜應該都不陌生,這仨人是既能決勝千裡之外,也能臨機決斷的大能,但是大家仔細看他們的相關資料就會發現,他們仨行軍打仗突出一個「謹慎」,魏延當年出奇計,出子午谷偷襲長安,諸葛亮沒同意;而司馬懿為了贏諸葛亮,那也是一點險也沒敢冒,一直是穩紮穩打;陸遜也不例外,當年和劉大耳朵對峙,不管誰給孫權吹風,陸遜都是只解釋,而不貿然行動;此外還有「打呆仗」的曾國藩……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真正能在軍事上取的大成就的人,都對戰爭存有敬畏之心,其實非只戰爭如此,我們身邊的很多事也都是如此,比如前兩年盛傳的「壽司之神」、「米飯仙人」,無一不是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敬畏」之情。由此我們就能理解老趙所說的意思了,你對「國之大事」的戰爭,竟然「缺乏敬畏」,那麼你怎麼可能會取得成功呢?

小結

「長平之戰」的結果,想必大家都知道,趙括兵敗被殺,趙國幾十萬參戰人員,生還的只有240人,從此趙國再也不復當年之勇,而此戰卻為秦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因為趙括曾統領及十萬大軍,在白起的包圍之下,沒有直接潰敗,而堅守了幾十天,就認為趙括並非「紙上談兵」的庸才。

但駱駝想說,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業「缺乏敬畏」時,不管做了多少事,其實都只是在應付。「紙上談兵」的人未必「缺乏敬畏」,但「缺乏敬畏」的人,卻連「紙上談兵」的人都不如。

相關焦點

  •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一無是處嗎?那為何白起提起他就恨得咬牙切齒
    中華文學博大精深,不僅同樣的字在不同語境有各種解釋,簡單的一句話能夠詮釋一個現象或事情,還有四字成語耐人尋味,往往四個字就能表達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成語的來歷都有特定的故事,並非無中生有,胡編亂造,那麼下面我們來就說一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背後到底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
  • 趙括:被稱天才,真只會紙上談兵?
    ▲廉頗  【劇照】 趙括寶劍出鞘,果斷向秦軍亮劍。 趙括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夠換下廉頗其實不是趙國廟堂的意志,而是秦國大施反間計的結果。 趙括原本以為自己會一戰成名,但事實卻是自己只給歷史貢獻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 趙括翻遍兵書也無法破解白起強加給他的圍城。 趙軍被困整整四十六日,趙軍內部已經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趙軍使盡渾身解數不斷突圍,但秦軍的銅牆鐵壁愈發堅固。
  • 「紙上談兵」是出自趙括的典故?笑話,他那時候紙都未發明出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紙上談兵 一、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指的是一個人對於某些工作只懂得理論,或者只會泛泛而談 1、趙括可能沒見過紙 紙上談兵,無論如何都不會是戰國時代的人對趙括的形容,因為在戰國時代,主要的書寫記錄工具是竹簡,這種情況甚至一直延續到漢朝的時候。
  • 蕭何也知道趙括的「紙上談兵」,為何就那麼肯定韓信是真材實料?
    大家都聽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它指的是紙面上談論練兵打戰,通常用來比喻只會一味的談理論,而不對理論付諸實踐的現象,同時也揭示了空談理論是不能獲得成功的。圖片:馬謖被軍法處置劇照雖然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具有貶義的意思,但是並非所有紙上談兵之輩,都像趙括和馬謖一樣以失敗告終,在轟轟烈烈的楚漢之爭中,韓信也是靠著紙上談兵獲得了蕭何的賞識,自此人生開始走上輝煌的道路。
  • 紙上談兵說的不是他?其實他是被黑了2000多年的一代名將!
    如果接收上黨,將不可避免地惹惱秦國,從而與強秦開戰。趙國君臣爭論良久,最終在一貫主張對秦強硬的平原君的力主之下,趙孝成王最終決定接收上黨,同時派大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防備秦軍來攻。沒過多久,惱羞成怒的秦軍大舉進攻趙國。秦軍在大將王齕的率領下,與廉頗在長平交戰。據歷史記載,六月,「秦軍陷趙軍,取二寨,殺四尉」。
  • 有關戰國第一戰神白起的評價,是諸葛亮說的對,還是李世民說的對
    因為駱駝最近在追《大秦賦》,所以寫了一點有關秦國的內容,這兩天看留言,發現有不少人想讓我聊聊白起,所以駱駝就今天就來翻下他的牌子。駱駝在聊「長平之戰」時,提到過白起,可能大多數人知道白起,也都是因為「長平之戰」。那麼「長平之戰」為什麼會對白起的影響這麼大呢?
  • 「戰神」白起自盡的真相:成也應侯,敗也應侯
    白起是一位優秀的政治軍事家,與廉頗、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之首,作為戰功輝煌的將軍,身份顯赫的大將,他徵戰沙場30餘年,六國軍隊只要聽見他的名號就會嚇得望風而逃,他被稱為「戰神」,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朽之功。但他卻最終含恨引劍自殺,結束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為何自殺?
  • 一句話點評勾踐、趙括、白起、項羽,韓信等十大名將
    (趙括戰死在長平之戰中)二,最會紙上談兵的名將-趙括。長平之戰,趙王不用趙國諸多名將,卻用一位紙上稱雄的趙括導致趙國大敗,四十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誤了趙國也誤了趙括,趙括若從小戰爭打起,戰鬥十年用兵必不在白起之下。
  • 秦國施反間計讓趙括領兵,並不就是認定,趙括是十足的無用之人
    其實,同樣的道理,趙括應該也是有過業績的,只是戰國史料太少而不為人知。因為秦國施展反間計,吹捧趙括,但吹捧也要有一定業績有事實做基礎,這樣別人才會相信。假如你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什麼業績也沒有,就因為學習成績好,就吹你比馬雲厲害,人家會信嗎?看一些文章說,趙括似乎很早就就隨他爹趙奢身臨一線作戰,表現也是很可圈可點的。藺相如阻止時也說趙王是以名使人。
  • 流淚的英雄——趙括和長平之戰(下)
    因為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大多是速戰,不如戰國之間的作戰大多會涉及對搏國力消耗。後來,秦帝國大一統的鼎盛,蒙恬兄弟率秦帝國最精銳的兵團北上和匈奴交戰,少有記載的,是這次作戰態勢是秦帝國協同匈奴東邊的東胡和西部的大月氏,以三敵一。最後結果也是不清不楚。
  • 白起利用趙括的輕敵以及高傲,逐漸攻破了廉頗構建的三道防線
    白起利用趙括的輕敵以及高傲,逐漸攻破了廉頗構建的三道防線。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的大將王齕進攻韓國,奪取了上黨,然後攻擊了趙國。根據史料記載,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就是空倉陵防線,第二道防線就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就是百裡石防線。
  • 透析趙括多行不義、豈有不敗之理
    「紙上談兵」是源於特指趙括的典故,至於戰國時代是否有紙這種言論根本沒有糾結的必要,所謂的紙上談兵,其實紙就是特指兵書,指其只會依據兵書來談論用兵打仗,況且任何成語典故也基本為後來世人給其按上的,這樣做的目的在易於傳播,便於高效學習。 作為成語典故「紙上談兵」現代的理解是指只懂空談,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所表達的願望總不能成為現實。
  • 馬謖和趙括二人都被寄予厚望,最後還是遭受慘敗,究竟是為何?
    在這些歷史人物中,趙括和馬謖是最傑出的表演者。趙括和馬謖都不是無能的人。在昌平戰役中,當聯坡無法支持危機時,趙國勇敢地擔任趙軍的指揮官。當面對世界上第一任將軍白琦時,他並不懼怕危險。當時,沒有人是白起的對手,更不用說第一次領導軍隊的趙括了。然而,趙括仍然給白起沉重的打擊。在趙軍被秦軍包圍的43天裡,趙軍的心保持不變。
  • 歷史上有兩個趙括,水平都不咋地,兩人的媽卻留下美名
    01兩個趙括兩個媽歷史上有個趙括,紙上談兵,很有名。他是戰國末期趙國人,算是「趙之尾」。 其實還有一個趙括,屬於「趙之頭」。春秋末期,三家分晉,強大的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這個趙括,就是三家分晉之前的趙人。 歷史上重名的其實不少。
  • 趙括紙上談兵導致四十萬人被活埋,人們首先責備的應該是他的父母
    歷史上的趙括特別能說,人們給他貼了個標籤,叫紙上談兵。以至於使其背負了很不好的名聲,但這與她父母有極大關係,很奇怪,怎麼沒人責備他的父母呢?《資治通鑑》中有記載趙括的一段歷史,看完讓人唏噓,責備趙括的同時,深深為其父母的作為感到悲哀。
  • 釋讀中國歷史109:臨戰換帥,對戰爭缺乏敬畏的趙括見不了真章
    可廉頗不是樂毅,趙王不會懷疑他的忠心,但範雎覺得可以讓趙王懷疑他的能力,因為他收到了派往趙國的諜報人員傳回來的消息。年輕的趙孝成王遠不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對戰國大勢的錯誤認識讓他在外交上已經輸了一場,他急於看到趙國在戰場上擊敗秦軍,好讓他能安穩的當趙王,所以他對廉頗這種堅守不出的打法非常不滿。
  • 性格決定命運——從心理角度淺析趙括之死
    只是,對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最近又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翻案風。大致的意思就是,趙括是一位好將軍,長平之戰他已經盡力了,換做任何人,都不會比這個結果更好。或許確實如為趙括翻案的人所說,趙括是一位精通兵法的優秀指揮官。但是,他絕對不是一位好將軍!因為,作為一個將軍,他的性格和對戰爭的認知,都有著明顯的缺陷!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評價,可謂是一語中的: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 弄懂當年的「太白蝕昴」天象,就能明白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會死!
    關於長平之戰的各種解讀以及秦昭王、範睢和白起之間關係剖析的文章已經汗牛充棟,我就不再拾人牙慧又喋喋不休的寫一篇。今天我嘗試從另外一個不起眼的角度來臆斷一下當年秦昭王和白起交惡的真相以及白起為何必須死的原因。 引起我產生引視角的是一段很不起眼的史料。
  • 殺神白起之死
    白起善於用兵,他出生的時候,秦國國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因為商鞅變法的緣故,秦國實行「軍功封爵」,不管你是老百姓還是本身就是軍人,只要打仗勇猛,就能拿人頭換富貴;白起也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崛起的;      歷史上的白起最著名的戰役是「長平之戰」;其實除了「長平之戰」,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