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一戰,趙國損失45萬人,可以說是精銳盡失。自此趙國不但失去了和秦國爭雄的資本,連家國也可以說是朝不保夕了。是非功過,原本已有定論。只是,對於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最近又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翻案風。大致的意思就是,趙括是一位好將軍,長平之戰他已經盡力了,換做任何人,都不會比這個結果更好。
事實是這樣嗎?或許確實如為趙括翻案的人所說,趙括是一位精通兵法的優秀指揮官。但是,他絕對不是一位好將軍!因為,作為一個將軍,他的性格和對戰爭的認知,都有著明顯的缺陷!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評價,可謂是一語中的: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他以為,只要精通了兵法,就可以天下無敵。而藐視其它對戰爭來說,至關重要的因素。比如說武器裝備、兵力對比以及士氣。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趙括的父親和母親,對他的這個缺點也是非常的了解的。趙奢就曾說趙括:「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而趙括的母親,更是在他被趙王封壇拜將之時,向趙王進諫道:「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原王勿遣。」就是說,趙奢為將之時,養著幾十位謀士,有著幾百位肯為其出力的朋友,所有的賞賜,都發散給幕僚、士兵,一旦受命就心無旁騖的指揮戰爭。而趙括則相反,一旦為將,只想著自己的榮華富貴。戰爭一旦開始,哪裡有人為其出謀劃策?誰又願意為其效命呢?
而他父母知道他這個缺陷,卻無法讓他改正,這說明他是一個極度自負的人!這種心理缺陷也正是他人生悲劇的根源!
當年,吳起為將之時,和士兵同甘共苦,甚至為小卒子吸吮腿上的毒瘡!所以,手下的士兵願意為其拼命!而趙括呢?軍吏無敢仰視之者!軍吏都不敢抬頭看他!這樣的將軍,即使再有謀略,也無法打真正的硬仗!
他自負的性格,導致他只認可自己的知識和內在情緒,卻缺乏對自己所處的真實環境的感知與重視!
即使身經百戰的白起、廉頗、李牧,也知道有不可戰之時,都有頂著上級的命令,不願意出兵的經歷。而趙括卻不顧己方身處劣勢,同時對對方缺乏基本了解的情況下,貿然進攻!
而他人生最大的亮點,親自率領精銳進攻秦軍,也是他過於自我的一種展現!輕易的赴死,將45萬趙軍置於群龍無首的境地,只好投降!
如果趙括率領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群沒有感情的機器人,那麼,他極有可能所向無敵。也就是說,他並非完全是「紙上談兵」,而是有著高超的指揮和靈活運用戰術的能力的。只是,戰爭和其他所有人類的群體活動一樣,考驗的絕對不僅僅是將軍的指揮能力!
其實,過度自我中心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克服的心理障礙!人類文明越是發達,越需要人類警惕自身文化的副作用!比如說,當下中國的環境問題、教育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極度自負的結果!
而趙括顯然沒有克服這個心理障礙,所以,釀成了他以及他的國家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