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2021-01-15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在世界範圍內,蝗蟲災害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成為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最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和確立了一種飛蝗群聚信息素,它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這一研究成果已於12日發表在了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中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飛蝗災害發生過800多次。至今,飛蝗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上世紀七十年代,國際科學家們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康樂院士團隊的研究,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康樂院士表示,這種化合物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康樂說,「我們設立了一個行為測定的曠場,下邊一邊是空氣,一邊是4-乙烯苯甲醚,然後讓蝗蟲在曠場裡來回遊動。發現不管它是群居型還是散居型的蝗蟲,都會停留在有一些苯甲醚的地方,而且對不同的發育階段,不同的濃度,不同的性別都有吸引。說明什麼呢?它具備了作為群聚信息素幾個基本條件。」

研究還發現,這種化合物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甚至它的產生可由4-5隻散居飛蝗聚集而觸發,具有很低的誘發閾值。康樂院士說:「當4-5隻散居型蝗蟲放到一塊的時候,就可以激發4-乙烯苯甲醚的合成和產生。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雖然4-乙烯苯甲醚)是群居型蝗蟲特異釋放的,但是蝗蟲只要一稍微聚集起來,我們馬上就可以捕捉到這個化合物的釋放,這就是群聚的奧秘。」

這項研究首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和確立了4-乙烯基苯甲醚就是飛蝗群聚的信息素。

康樂院士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已於12日發表在了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被認為是昆蟲學研究的重大突破。《自然》雜誌一位審稿人、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萊斯莉·沃斯霍爾(LeslieB.Vosshall)教授認為,這項研究是令人興奮的發現,因為它找到了人們長期在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殺蟲劑大規模的噴施,而不合理的化學農藥的使用對食品安全、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而這項最新的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也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康樂院士說:「如果我們有了這樣一個群聚信息素以後,我們就可以在田間用誘芯來監測種群密度。我們人工也合成了這種化合物,可以在(蝗災)發生區設計誘集帶,噴施4-乙烯基苯甲醚,這樣蝗蟲就都過來了,我們就可以不在大範圍噴,第一能節省農藥,第二能保護環境,第三殺滅效果也比較好。」

相關焦點

  • 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nbsp&nbsp&nbsp&nbsp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nbsp&nbsp&nbsp&nbsp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或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自然雜誌發表頁面截圖(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8月13日電(趙竹青)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蝗蟲群數量可達百千億隻,它們靠什麼聚集和遷徙的?4VA才是關鍵
    蝗蟲是一種小昆蟲,然而它造成的災害卻能與旱災和澇災並稱為三大農業自然災害,這主要是因為單只蝗蟲雖然很小,吃不了多少植物,但是架不住數量多啊,一隻蝗蟲即便一天吃20克食物,一億隻蝗蟲也可以吃掉2000噸,而大的蝗蟲群數量可達成百上千億隻,如今年2月份的時候,東非地區出現一個長60公裡,寬40公裡的巨型蝗蟲群,蝗蟲密集處每平方米就有數百隻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8-10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自然》雜誌:韓春雨論文可能會被撤稿
    對此,該雜誌新聞發言人回應稱:「已收到關於韓春雨論文的多個意見,對於一些提交的批評意義重大,以至於讓作者或編輯推斷出論文的基本結論是無效的——這種情況下,論文會被撤稿。」 ·生物技術》發表研究論文引發關注。
  • 頂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浙江大學科研人員研究論文!
    4月8日,國際著名的《自然》雜誌在線更新了本期的研究文章,一共更新了18篇文章(article),以第一作者單位來看,中國大陸有三所高校的學者在本次發文,其中浙江大學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篇,華中農業大學一篇。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外媒:海外中國科學家,紛紛購買回程票
    雅虎新聞網1月20日報導,原題:中國科學家紛紛購買回程票 為了揭示宇宙的奧秘,中國打造了巨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比地球上任何望遠鏡都靈敏。但對中國政府來說,對科研投資的最重要回報,是在國外生活和從事科研的中國科學家歸國。
  • 華南理工本科生論文登上著名期刊《自然》雜誌
    本報廣州12月12日電 (記者林潔)記者今天從華南理工大學獲悉,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12月7日在其生物技術分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銜、華南理工大學主要參與的合作研究論文《構建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
  • 研究揭示猴子如何選擇的奧秘
    研究揭示猴子如何選擇的奧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37:59 英國牛津大學Alessandro Bongioanni課題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激活和中斷猴子對新事物選擇的神經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4 13:43:40 近日,清華大學葛亮課題組報導了一條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能夠為全世界上課
    英國《自然》雜誌9月23日社論,原題:中國研究人員擁有全世界都需要聽取的寶貴經驗聯合國上周確認全球再次未能實現保護自然的目標。嚴峻結論已被寫入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在一定程度上為回應民意,中國有關部門已與來自國內和全球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繪製出一條更綠色的前行之路。例如,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但制定環保目標並展開試驗,還創造出監督及匯報有關進展的機制,並取得一定成功。中國的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還包括在全國範圍畫「紅線」。
  • 中國科學家為反芻動物修「家譜」
    刊有王文團隊研究成果的Science封面 2019年6月21日,一個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於《科學》雜誌在線發表3篇研究長文3篇論文獲得《科學》闢專欄、上封面的「禮遇」,折射出成果的潛力與價值。這一研究到底揭開了反芻動物的什麼奧秘,新意又在哪裡,因何值得期待? 反芻動物重返聚光燈下 反芻是指進食經過一段時間後,將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送回嘴裡再次咀嚼。反芻動物包括多種常見家畜,如牛、羊等。
  • 《自然》系列期刊去年論文超三成來自亞太—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唐鳳)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出版的增刊「2013 年度亞太地區《自然》雜誌論文發表指數(NPI)」顯示:2013
  • 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原標題:同濟大學專家論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奧秘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近日在線發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孫毅教授團隊成員薛志剛博士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