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一篇!頂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浙江大學科研人員研究論文!

2020-12-14 睜眼看教育

4月8日,國際著名的《自然》雜誌在線更新了本期的研究文章,一共更新了18篇文章(article),以第一作者單位來看,中國大陸有三所高校的學者在本次發文,其中浙江大學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篇,華中農業大學一篇。

以浙江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發表的論文作者來自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呂志民團隊,

論文由浙江大學、青島大學、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以及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發表。

本文的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呂志民教授和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教授。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許大千研究員。

文章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該研究不僅闡明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首次發現了糖異生代謝酶PCK1具有蛋白激酶活性,而且揭示了PCK1以GTP作為磷酸基供體對蛋白底物進行磷酸化,這有別於普遍的以ATP作為磷酸基供體的蛋白激酶。

同時研究也論述了PCK1的內質網易位是腫瘤細胞協同調節糖異生降低和脂質合成激活的重要分子機制,不僅為癌症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新的代謝標記物和分子靶點,而且對靶向腫瘤脂代謝的藥物研發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同濟學者:4點理由反對「頂刊論文至上」
    作者 | 樊秀娣(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近日,自然指數公布了2019年5月1日到今年4月30日全球大學/機構學術排名。中國機構/大學成績排名連續提升。自然指數是自然集團編制的統計前一年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在82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情況的數據。每次公布,都會給國內學界帶來一場熱鬧。筆者在此不想討論自然指數是否全面,而是想藉此就國內學界當下存在的對「頂刊」論文的非理性崇拜問題談些看法。
  • 同濟學者:4點理由反對「頂刊論文至上」—新聞—科學網
    作者 | 樊秀娣(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自然指數公布了2019年5月1日到今年4月30日全球大學
  • 2020年高校SCI頂刊論文排行榜,浙江大學第一,學科分布情況解析
    2020年SCI頂刊論文排行榜科技部最新的政策,將不再唯SCI科研論文數量,鼓勵國內的科研人員努力發表高水平的科研論文,並且對條例進行解釋,今後「非三高」科研論文不得報銷,何為三高論文?由於每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三高」論文由各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術委員會來決定,然而對於SCI頂尖綜合期刊的《nature》和《sciece》來說,不論是哪一個學科和科研單位都會是頂級期刊,在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所有科研機構每年一共僅能發表1~2篇NS主刊論文,隨著中國經濟科技的進步,每年最少1篇NS主刊論文是中國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低標配,一份有軟科統計的2020年中國內地高校
  • 發表一篇論文要多少錢
    比如某某大學的受聘講師如果想要晉升為副教授,必需要在指定的某某雜誌上發表過5篇以上的論文才有申請資格,某某大學的招聘新講師,註明在某某雜誌上有發表過論文的優先。由此可見在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對研究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學術論文的發表是需要花錢,而且費用還不低。目前學術論文發表主要有兩收收費方式。
  • 今年,上海科技大學已在3大國際頂刊CNS上發表了11篇論文!
    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8-10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新華社上海10月27日電(記者 仇逸)最新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內的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具有「善惡兩面性」,如果它置身於細胞漿內,能抗感染、激活免疫應答;而一旦從細胞漿內逃逸進入細胞核內,就開始作惡,抑制細胞的DNA修復,從而促進腫瘤發生。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4月份的三個月內連續發表頂刊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月12日一篇科研雜誌頂刊《science》,這名出生於1983年的副教授顯示出強大的科研潛力,將會很快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團的一員!
  • 國際期刊被爆斂財:替大批中國研究人員批量生產發表學術論文
    近日,美國反論文抄襲網站「剽竊監督」根據網友舉報,從調查一篇剽竊的論文入手,順藤摸瓜獲得驚人發現:一些旨在斂財的「掠食性」國際學術期刊與代寫論文的「槍手」公司狼狽為奸,疑似為大批中國研究人員批量生產、發表學術論文。該網站編輯告訴本報記者,他們發現的可能是世界科學歷史上國外學術出版商瞄準中國研究人員斂財的「最大醜聞」。
  • PNAS揭示論文發表「潛規則」:現在不發頂刊,以後只會更難
    經過計算,論文作者總結:「陪護人效應」在多學科期刊最強,其次是生物學期刊,隨後依次是醫學、化學、物理。由於無法獲得期刊拒稿數據,研究無法直接評估發表經驗對投稿成功率的影響。不過,研究探討了作為非末位作者發表論文的數量對成為末位作者的影響。
  • 西安交大理學院參與完成的一篇論文在《自然-化學生物》上在線發表
    2月19日,Nature雜誌的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transfer between lipoproteins by 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的論文(http://www.nature.com/nchembio/journal/vaop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教授:發表一流科研論文,只需做到這三點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今年發了四篇頂刊(一流工作的三個特點)》,是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教授孟佳寫的,文章總結了發表在頂級期刊論文的套路的3個共同特點,值得分享給大家學習和收藏。第一個特點:找到目前研究的關鍵問題和研究痛點這意味著研究方向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要選擇當前國際熱門研究的痛點和難點。如果方向選擇偏冷門的,或者沒什麼痛點的問題,或者都是修修補補的問題,基本上就輸了一大半。頂級期刊的編輯們,更看重科學問題解決方案的新穎性和重要性。
  • 花7.5萬元發一篇Nature論文,所有人都能免費下載,你覺得值嗎?
    來源科研圈老牌頂刊《自然》(Nature)的付費牆終於被鑿開了——從明年起,《自然》及其 33 本子刊將徹底開放一批論文的免費閱讀和下載通道。相應地,MPDL 將以每篇論文 112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7.5 萬元)的費用換取在《自然》系列期刊上 OA 發表的「入場券」,這比普通 OA 期刊 3000-6000 美元的論文發表費用高了不止一倍。據悉,這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與學術機構籤訂的首個針對「王牌雜誌」 的 OA 出版協議。
  • 呼籲各大學取消對發表SCI收錄論文的獎勵
    圖片來自網絡由於社會上流行的幾個大學排行榜都賦予發表論文過高的權重,目前中國大陸幾乎所有大學都對學校員工發表在SCI收錄期刊的論文實行獎勵制度,而且把期刊分為不同級別種類設立不同的獎勵金額,在《Science》、《Nature》等所謂頂刊上發表論文的獎金更高。
  • 一篇頂刊論文,讓這位「80後」破格晉升為二級教授
    31歲時,因為發表了一篇業內頂級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引發轟動,一夜之間就被付費下載了2808次。這讓沒有海外鍍金經歷,地道的「土學者」的李明洲連升三級,從副教授破格晉升為二級教授。如今,這位80後「科研達人」已正式成為211大學副校長。
  • 連發2篇,顏寧團隊在頂刊《Nature》上同日發表2篇研究文章!
    2020年5月13日,國際著名刊物《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布了16篇最新的研究文章,從第一作者單位來看,國內高校復旦大學有一篇文章,此外,其餘的文章第一作者分別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克薩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
  • 《細胞》在線發表華中大研究結果 為抗擊新冠再添依據
    《細胞》在線發表華中大研究結果 為抗擊新冠再添依據 2021-01-11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大團隊再添一篇《自然》
    不過,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用這種全新方法做出來的材料具有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特點,在3D列印和物質修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中間為唐睿康教授。
  • 在Cell、Science、Nature發表一篇論文究竟有多難?
    之前就聽說在深圳大學,一篇Cell 、Nature、Science,獎勵能達到50萬,真是讓人瞬間產生為科研去死的衝動…… 看似什麼內容都可以去試試,但是只有頂峰的幾個小組有機會把研究成果發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