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國際著名刊物《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布了16篇最新的研究文章,從第一作者單位來看,國內高校復旦大學有一篇文章,此外,其餘的文章第一作者分別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克薩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其中有3篇文章第一通訊單位為哈佛大學(醫學院),實力強勁。
備受關注的中國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團隊在5月13日的《自然》雜誌上連續發表了2篇研究文章,顏寧都為並列通訊作者。
實力可見一斑
一篇是名為」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AC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每個protomer都由九個跨膜段組成,這些段包圍了一個胞質通道和一個在預計的催化位點會聚的跨膜通道。
這篇文章的研究者除了來自普林斯頓大學之外,還有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澳大利亞新南威士大學生物技術與生物分子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
另一篇題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DG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每個DGAT1都有9個跨膜螺旋,其中8個形成保守的結構摺疊,將其命名為MBOAT摺疊。
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來自德克薩斯休斯敦貝勒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德克薩斯A&M大學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