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發2篇,顏寧團隊在頂刊《Nature》上同日發表2篇研究文章!

2020-12-15 睜眼看教育

2020年5月13日,國際著名刊物《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布了16篇最新的研究文章,從第一作者單位來看,國內高校復旦大學有一篇文章,此外,其餘的文章第一作者分別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克薩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其中有3篇文章第一通訊單位為哈佛大學(醫學院),實力強勁。

備受關注的中國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顏寧教授團隊在5月13日的《自然》雜誌上連續發表了2篇研究文章,顏寧都為並列通訊作者。

實力可見一斑

一篇是名為」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AC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每個protomer都由九個跨膜段組成,這些段包圍了一個胞質通道和一個在預計的催化位點會聚的跨膜通道。

這篇文章的研究者除了來自普林斯頓大學之外,還有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澳大利亞新南威士大學生物技術與生物分子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

另一篇題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DG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每個DGAT1都有9個跨膜螺旋,其中8個形成保守的結構摺疊,將其命名為MBOAT摺疊。

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來自德克薩斯休斯敦貝勒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德克薩斯A&M大學化學系。

相關焦點

  • 真厲害:學術女神顏寧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據 iNature報導,5月13日,有學術女神之稱的顏寧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背靠背,連發2篇論文。這2篇文章分別如下:第1篇5月13日,顏寧等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 顏寧課題組再發Cell! 3個多月內第6篇頂刊!
    這也是繼6月15日發1篇Cell,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6月17日各1篇PNAS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據統計,2020年以來,截止目前,顏寧教授已發表超7篇頂刊論文(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3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2019年來第五篇CNS
    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11月25日上線了來自顏寧教授團隊的一篇論文。這項研究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發布,是顏寧團隊多年來解構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Cav)的又一力作。也是今年顏寧團隊在CNS上發的第五篇論文。
  • 一年內連發NSC的中國學者,請收下我的膝蓋!
    國內在NSC上發表高水平文章並不稀奇,不過,研究成果能連續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上的課題組,國內卻非常少。然而總是存在這樣一批人,把發頂刊當作是家常便飯。我們來看看什麼樣的研究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連續發到這樣的頂刊上,快來一起膜拜吧!崔屹,納米材料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
  • 名師出高徒:2019年,施一公、顏寧、柴繼傑等在CNS上發表12篇論文
    在2019年,施一公,顏寧,柴繼傑及周強在Cell,Nature 及Science共發表12篇研究成果,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2019年11月25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s of apo and antagonist-bound human Cav3.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單獨的人類Cav3.1的冷凍電鏡結構以及與高度Cav3選擇性阻滯劑Z944結合的冷凍EM結構,其解析度分別為3.3和3.1。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從清華大學到普林斯頓,天才科學家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
    事實證明,顏寧的確很有科研方面的天份。2020年8月28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合作在 Cell 上在線發表題為:《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的重要研究成果。,顏寧團隊的工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 師從顏寧!這小夥兒發學校首篇Nature,已是副院長
    殷平(右)在實驗室他是80後教授,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首篇登上《Nature》的研究論文,也是顏寧最早一批的學生,這位高顏值學術男神叫殷平。在研究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短短幾年時間,就先後在Nature、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文章超過35篇。目前已經是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分管研究生教育與學位、博士後。
  • 師從顏寧!這小夥兒發學校首篇Nature,已是副院長...
    殷平(右)在實驗室他是80後教授,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首篇登上《Nature》的研究論文,也是顏寧最早一批的學生,這位高顏值學術男神叫殷平。在研究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短短幾年時間,就先後在Nature、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文章超過35篇。目前已經是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分管研究生教育與學位、博士後。
  • 師從顏寧!他曾發211高校首篇Nature,現已是副院長
    有這樣一位80後教授,曾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的首篇《Nature》研究論文,也是顏寧最早一批的學生,他就是如今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副院長殷平。在研究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短短幾年時間,就先後在Nature、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文章超過35篇。目前的他,分管華中農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研究生教育與學位、博士後。
  • 2019中國學者在CNS頂尖期刊發表論文44篇,施一公、顏寧包攬5篇!
    CNS論文2019年的第一個季度很快就結束了,截至3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44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於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按雜誌來劃分:Cell發表了10篇,Nature發表了17篇,Science發表了17篇;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26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成,18篇是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其中有12篇是中外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6篇是國內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
  • 中國高校4篇研究登上Nature!浙工大與清華北大上交並列,校友群被點燃
    同一天,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等中國高校,在學術頂刊Nature上各發表了一篇研究。中國高校4篇論文同日登Nature ,本已不尋常。沒想到的是,這4篇入選論文中,還有一篇大氣物理方面的論文,由於其主要作者和通訊作者來自浙工大,讓這所雙非院校在署名單位中,與清華北大上交中科院並列,於是獲得了更大關注,甚至一下子點燃了校友群體。這是浙工大教師首次以通訊作者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在此之前該校作為合作單位共有五項研究成果發表在CNS上。
  • 福州大學這個團隊不得了,3年2篇Nature!
    今天,楊黃浩/陳秋水/劉小鋼教授團隊再發Nature,也是2021年福州大學首篇Nature,下面我們進行具體介紹。曾任福州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福州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科學研究方面,圍繞分析化學、納米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方法學和實際應用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研究成果。已主持國家973計劃課題1項、國家863計劃課題2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
  • 今年,上海科技大學已在3大國際頂刊CNS上發表了11篇論文!
    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他讀博期間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後再發Nature!
    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鑄就武漢大學建國後的首篇Nature2015年11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為武漢大學完成建國後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的《Nature》主刊論文,而且該項研究成果也是由韓國科技大學
  • 傳奇 | 冷凍電鏡橫空出世,2019年清華大學獨自發表16篇CNS成果(顏寧4篇,施一公及柴繼傑各3篇等)
    文章:顏寧4篇,施一公3篇,柴繼傑3篇,李雪明2篇,周強1篇,楊茂君1篇等。具體的16篇文章,iNature進行了系統介紹:【1】2019年1月1日,施一公研究組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γ-分泌酶與Notch片段的複合物的
  • Nature Plants同日發表中國學者三篇研究論文
    7月13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5篇論文,其中三篇中國學者的研究論文,分別如下:
  • 今年,清華大學已在CNS上發表17篇論文,「冷凍電鏡」立大功,牛!
    在2019年(截至2019年12月2日),清華大學以冷凍電鏡為技術,共發表了17篇Cell,Nature 及Science文章:顏寧4篇(共5篇,其中的一篇文章的通訊單位西湖大學),施一公3篇,柴繼傑3篇,李雪明2篇,周強1篇,楊茂君1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