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與合作團隊(西湖大學郭天南課題組)1月9號在《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終末期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及病理變化全景圖。
研究團隊系統報導了新冠肺炎去世患者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病理學改變,通過基於高壓循環技術(PCT)及TMT標記結合鳥槍法蛋白質組技術,對新冠肺炎患者以及非新冠肺炎患者相應組織樣本進行質譜數據採樣和蛋白質組學分析。研究共鑑定出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發現5336個差異蛋白及多個信號通路異常,提示患者體內高度的炎症反應和修復狀態並存,不同器官所激活的信號通路多樣。通過重點研究六類蛋白質,包括病毒受體和蛋白酶、轉錄因子、細胞因子(及其受體)、凝血系統相關蛋白、血管生成相關蛋白和纖維化相關標記物,團隊推測新冠病毒SARS-CoV-2在受體和蛋白酶介導下進入機體細胞,劫持宿主翻譯機制,通過轉錄因子誘導宿主炎症反應,導致機體的高炎症狀態,進而引起血液高凝狀態、微血栓形成、纖維化和血管生成等病理過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機體各器官纖維化機制已被激發,需要對「多器官纖維化」這一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幹預和預防。此外,在協和醫院研究團隊首次報導新冠肺炎去世患者的睪丸組織存在生精小管損傷、Leydig細胞減少和輕度淋巴細胞浸潤等病理改變的基礎上(連結: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homepage:www.europeanurology.com/eufocus),研究團隊通過蛋白組學進一步分析發現睪丸組織存在10個顯著下調的蛋白,與膽固醇合成抑制、精子活性降低和Leydig細胞特異標記物(INSL3)減少緊密相關,提示新冠肺炎重症男性患者的生殖細胞功能值得進一步長期研究。
研究對已報導的與病毒入侵相關的6種受體/蛋白酶ACE2、CLEC4M、 CD209、NPC1、CEACAM1、CTSL的蛋白表達水平進行分析,發現ACE2蛋白在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等器官中並無顯著升高,在心臟、腎組織反而表達減少,推測ACE2抑制劑並非治療重症新冠肺炎的有效策略。而組織蛋白酶L(CTSL)在新冠肺炎患者肺組織顯著高表達,CTSL不僅參與胞內體途徑,而且參與激活炎症小體等炎症反應,高表達的CTSL可能介導了病毒進入宿主及宿主體內的高炎症狀態,提示CTSL很可能是阻斷病毒入侵的潛在治療靶點。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期間,在協和醫院院長胡豫的帶領下,由副院長夏家紅和病理科聶秀主任聯合病理科、超聲影像科、外科和內科組建了26人的屍檢團隊,在卞修武院士的指導下開展了30例多器官微創屍檢工作,團隊研究發現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病理學部分的寫入作出重要貢獻,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決策依據。
此項研究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系統地報導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終末期多器官蛋白質分子病理變化全景圖,系統闡明了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缺氧和免疫改變情況下多器官之間的交互作用,揭示了新冠病毒引起多器官損傷的病理學機制,為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深入理解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器官損傷的分子機理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為更加科學地制定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提供了分子病理依據。該研究提出了多個潛在的藥物靶點,為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
胡豫、夏家紅和西湖大學郭天南、朱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協和醫院病理科聶秀、黃博、董小川,西湖大學錢鎏佳、孫瑞、肖琦,以及西湖歐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張秋實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本研究得到西湖大學的大力支持。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重點專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騰訊基金會、西湖教育基金會等多個基金對本項目進行了資助。
論文原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004-0
發揮學科優勢 科技助力硬核抗疫
華中大人
永不滿足
永遠在路上
華中科技大學(ihuster)
來源 / 協和醫院
原標題:《重磅!《細胞》在線發表華中大研究結果 為抗擊新冠再添依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