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細胞》在線發表華中大研究結果 為抗擊新冠再添依據

2021-02-08 澎湃新聞
重磅!《細胞》在線發表華中大研究結果 為抗擊新冠再添依據

2021-01-11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與合作團隊(西湖大學郭天南課題組)1月9號在《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終末期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及病理變化全景圖。

研究團隊系統報導了新冠肺炎去世患者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病理學改變,通過基於高壓循環技術(PCT)及TMT標記結合鳥槍法蛋白質組技術,對新冠肺炎患者以及非新冠肺炎患者相應組織樣本進行質譜數據採樣和蛋白質組學分析。研究共鑑定出11,394個人源蛋白質分子,發現5336個差異蛋白及多個信號通路異常,提示患者體內高度的炎症反應和修復狀態並存,不同器官所激活的信號通路多樣。通過重點研究六類蛋白質,包括病毒受體和蛋白酶、轉錄因子、細胞因子(及其受體)、凝血系統相關蛋白、血管生成相關蛋白和纖維化相關標記物,團隊推測新冠病毒SARS-CoV-2在受體和蛋白酶介導下進入機體細胞,劫持宿主翻譯機制,通過轉錄因子誘導宿主炎症反應,導致機體的高炎症狀態,進而引起血液高凝狀態、微血栓形成、纖維化和血管生成等病理過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機體各器官纖維化機制已被激發,需要對「多器官纖維化」這一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幹預和預防。此外,在協和醫院研究團隊首次報導新冠肺炎去世患者的睪丸組織存在生精小管損傷、Leydig細胞減少和輕度淋巴細胞浸潤等病理改變的基礎上(連結: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homepage:www.europeanurology.com/eufocus),研究團隊通過蛋白組學進一步分析發現睪丸組織存在10個顯著下調的蛋白,與膽固醇合成抑制、精子活性降低和Leydig細胞特異標記物(INSL3)減少緊密相關,提示新冠肺炎重症男性患者的生殖細胞功能值得進一步長期研究。

研究對已報導的與病毒入侵相關的6種受體/蛋白酶ACE2、CLEC4M、 CD209、NPC1、CEACAM1、CTSL的蛋白表達水平進行分析,發現ACE2蛋白在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等器官中並無顯著升高,在心臟、腎組織反而表達減少,推測ACE2抑制劑並非治療重症新冠肺炎的有效策略。而組織蛋白酶L(CTSL)在新冠肺炎患者肺組織顯著高表達,CTSL不僅參與胞內體途徑,而且參與激活炎症小體等炎症反應,高表達的CTSL可能介導了病毒進入宿主及宿主體內的高炎症狀態,提示CTSL很可能是阻斷病毒入侵的潛在治療靶點。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期間,在協和醫院院長胡豫的帶領下,由副院長夏家紅和病理科聶秀主任聯合病理科、超聲影像科、外科和內科組建了26人的屍檢團隊,在卞修武院士的指導下開展了30例多器官微創屍檢工作,團隊研究發現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病理學部分的寫入作出重要貢獻,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決策依據。

此項研究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系統地報導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終末期多器官蛋白質分子病理變化全景圖,系統闡明了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缺氧和免疫改變情況下多器官之間的交互作用,揭示了新冠病毒引起多器官損傷的病理學機制,為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深入理解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器官損傷的分子機理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為更加科學地制定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提供了分子病理依據。該研究提出了多個潛在的藥物靶點,為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

胡豫、夏家紅和西湖大學郭天南、朱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協和醫院病理科聶秀、黃博、董小川,西湖大學錢鎏佳、孫瑞、肖琦,以及西湖歐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張秋實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本研究得到西湖大學的大力支持。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重點專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騰訊基金會、西湖教育基金會等多個基金對本項目進行了資助。

論文原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004-0

發揮學科優勢 科技助力硬核抗疫

華中大人

永不滿足

永遠在路上

華中科技大學(ihuster)

來源 / 協和醫院

原標題:《重磅!《細胞》在線發表華中大研究結果 為抗擊新冠再添依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卡介苗助力抗擊新冠病毒?尚需研究
    難道說,卡介苗真的能夠助力抵禦已經席捲全球,傳染性強到令人髮指的新冠病毒嗎?全球研究人員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但除了等待臨床試驗結果,還有什麼其他方法?  3月28日,紐約理工大學岡薩洛·奧塔祖等發表文章《普及卡介苗接種政策與降低新冠肺炎發病率和死亡率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
  • 新冠病毒可在貓或高溫高溼下傳播?看這些研究重塑我們的認知!
    新冠病毒或不能感染男性生殖系統 4月4日,南京醫科大學劉雲等團隊在medRxiv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共納入13例男性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12例康復,1例死亡。結果表明康復的12例患者精液樣本核酸檢測的SARS-CoV-2 RNA均為陰性;另一例死亡患者的睪丸活檢組織樣本經核酸檢測為病毒RNA陰性。
  • 重醫黃愛龍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在線發表新冠疫情研究
    從2020年2月16日起,我校黃愛龍教授團隊在重慶市萬州區啟動了防控新冠病毒緊急科研課題的研究,該團隊與萬州區疾控中心合作,通過基於萬州區1月21日至4月10日發現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對新冠病毒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徵、傳播能力及防控措施的效果等進行了深入地分析與總結。
  • 《柳葉刀》在線發表研究:新冠病毒或與兒童川崎病症狀有關聯
    新華社倫敦5月13日消息,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13日在線發表一項研究說,義大利暴發新冠疫情後,當地一些兒童出現了類似川崎病的症狀,新冠病毒可能與這種症狀存在一定關聯,但目前還無法得出確切結論。
  • 武大人民醫院研究發現:這類藥物可顯著降低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
    北京時間6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一重磅研究成果。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研究團隊稱,這一研究成果將為全球數百萬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安全、經濟、普遍的治療方案。《細胞代謝》網站截屏圖該項研究主要負責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李紅良教授介紹,這項研究成果明確支持了他汀類藥物在住院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顯著的保護作用,並為後續開展他汀類藥物是否具有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信心。
  • ...研究顯示,前述以腺病毒Ad5為載體的新冠疫苗,在給志願者接種後...
    【世界首個新冠疫苗人體臨床數據公布:全部產生免疫應答】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在線發表全球首個重組腺病毒5型載體新冠疫苗I期臨床試驗結果,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論文稱,研究顯示,前述以腺病毒Ad5為載體的新冠疫苗,在給志願者接種後28天時,顯示出免疫原性和人體耐受性。
  • 多項研究再次表明羥氯喹治療新冠患者無效;新冠病毒可在貓群之間傳播
    研究團隊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預測了哪些病毒蛋白片段會引起最強大的T細胞反應,隨後將輕度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免疫細胞暴露在這些病毒片段中。結果發現所有患者均攜帶識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輔助性T細胞,70%的受試者可檢出病毒特異性T殺傷細胞。因此,研究者認為,受感染的人體內含有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可能有助於康復。
  • 《細胞》:新冠病毒太奇特了!科學家對比新冠病毒與其他常見呼吸道...
    新冠病毒真是太奇怪了!根據《細胞》雜誌近期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將新冠病毒與常見的呼吸道病毒進行了對比,發現了新冠病毒的大秘密。在體外研究、動物實驗和人類患者中,新冠病毒都表現出了一種奇特的、十分不平衡的免疫特徵——在1型幹擾素和3型幹擾素水平極低的同時,趨化因子和IL-6高表達[1]。這也就意味著,新冠病毒的感染使得宿主的先天抗病毒免疫降低,但同時卻促進了大量的炎性細胞因子產生。
  • 西湖大學新冠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全球首次解析ACE2全長結構
    論文主要是研究新冠病毒和人體的連接ACE2, 它ACE2本身是人體細胞的正常結構,但被新冠病毒「利用」後,成為了入侵人體細胞的中間環節。ACE2:被新冠病毒「綁架」的細胞門把手這次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也是全球第一次成功解析ACE2的全長結構,對抗疫特效藥研發大有幫助。
  • 最新研究顯示未在睪丸中檢測到新冠病毒
    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楊曉玉和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姚兵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顯示,通過採集恢復期患者精液和病死者睪丸樣本,新冠病毒RNA檢測皆呈陰性,說明恢復期和重症期的新冠肺炎男性患者睪丸和生殖道並未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生殖生物學》雜誌上。
  • 科學家首次發表中國大樣本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分析結果
    陳賽娟院士領導的研究組日前在《血液》(Blood)雜誌發表了對1185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基因突變檢測和預後相關性的研究結果。這是科學家首次發表中國大樣本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分析結果,為進一步風險調整治療及靶向治療打下基礎。
  • 新冠患者康復後還會再感染嗎?梳理一系列研究,得出這個結論
    1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康復後不再感染相同病毒株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動物實驗研究所秦川團隊7月2日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模型)研究的結果,表明在初次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恢復階段,用相同的新冠病毒株再次感染恆河猴,沒有顯示出可檢測的病毒傳播、病毒性疾病的臨床表現或組織的病理學變化。
  • 對因治療:氫氣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重要因子!
    _ _ _ _ 首先要從新冠病毒的特點談起,上海交大的韓澤廣教授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除了以肺泡二型(AT2)細胞因ACE2高表達而成為這種冠狀病毒入侵的首要靶標外,推測還可能通過ACE2攻擊人體其他器官。
  • 為什麼大量新冠病毒感染者不表現疾病症狀?研究為我們撥雲見日
    最近發生的喀什的疫情中,篩檢出的大部分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者都沒有表現出典型症狀,為無症狀感染者或者前症狀者(隨後可能會出現症狀轉歸為確診患者)。 有人說,這是由於病毒發生了變異,變得傳染性更強,而致病性降低所致。 儘管,作為RNA病毒,新冠病毒隨時都在發生變異。
  • 年終盤點:CAR-T細胞重磅研究解讀
    但是,他們的新研究通過將前沿的治療細胞工程與先進的計算方法相結合,為這方面增加了一個強大的新維度。這些發現為啟動臨床研究鋪平了道路,並為可能開發基於細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療法建立了臨床前測試模式。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tigen-specific B-cell depletion for precision therapy of mucosal pemphigus vulgaris」。
  • 打遊戲抗擊新冠,說不定還能中Nature
    當新冠病毒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蔓延時,宅在家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不過除了在家辦(zi)公(bi),你還可以利用空餘時間為對抗疫情再多做一點貢獻。玩家們現在可以通過這款遊戲協助研究人員發現抗擊新冠病毒的藥物。這款遊戲是免費的,並且是非營利性質的,PC 端各版本齊全。官方網站:https://fold.it/目前,新冠病毒已經導致全球範圍內 9 萬多人感染、3000 多人死亡,除中國之外,韓國、義大利和日本也呈現了爆發趨勢。
  • 歐洲著名重症期刊在線發表新冠肺炎救治「江蘇經驗」
    :3月18日,歐洲著名重症期刊《Annals of Intensive Care》在線發表了論文《重症關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江蘇經驗》。   文章由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症醫學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教授和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江蘇省人民醫院黃茂教授作為通訊作者,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孫駸博士作為第一作者,著名重症醫學專家、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邱海波教授指導。它向世界分享江蘇零死亡的救治經驗,希望能幫助更多國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 學術頭條:牛津新冠疫苗疑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供氧不足促進腫瘤轉移...
    NEJM高清圖像:呼吸道細胞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慘烈」景象《新格蘭醫學雜誌》(NEJM)臨床醫學圖片欄目最近發表了一幅有關新冠病毒的震撼圖像,非常直觀地展示了呼吸道被新冠病毒感染後的「戰場」何其「慘烈」。
  • 南華大學一研究生在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重要研究成果!
    新冠爆發以來,南華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研究生伍謙(2019級, 導師瞿小旺博士),劉紫嫣(2018級,導師劉文培博士),積極參與新冠的中和抗體及T細胞免疫研究。經過近10個月的克難攻堅,在Nature Microbiology(中科院JCR分區1區,影響因子:15.540)發表題為 「Spike-specific circulat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and cross-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recovered COVID-19 individuals」 的新冠研究論文。
  • 學術頭條: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湖北高校就業幫扶...
    糖原或能阻控新冠肺炎致命「風暴」4月14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學者找到調控細胞因子(炎性因子)風暴新方法的研究論文。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體內,經常觀察到細胞因子風暴的發生,目前控制手段有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免疫細胞的糖原代謝通路可控制細胞因子風暴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