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人作嫁衣裳」上一句是什麼?全詩寫盡天下貧士的悲哀

2020-12-24 謝小樓

《紅樓夢》中,有一首《好了歌注》,最後兩句是:「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兩句非常經典,有點破紅樓主旨的作用。直到今天,「為他人作嫁衣裳」一語,已是人們常用的俗語,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句俗語,其中是出自一首經典的唐詩《貧女》。

秦韜玉,唐末詩人,現存詩三十餘首。清人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晚唐》中說:「秦韜玉詩無足言,獨《貧女》篇遂為古今口舌。『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讀之輒[zhé]為短氣,不減江州夜月、商婦琵琶也。」

秦韜玉最經典詩就是這首《貧女》,《貧女》一詩被蘅塘退士孫洙選入《唐詩三百百首詩》中,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

《貧女》一詩,是借寫貧女,來抒發天下貧士的痛苦與心酸。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蓬門:用蓬草編的門,貧女之家。綺羅:豔麗的絲織品,指富貴人家女子的服飾。

擬:打算。良媒:善於說媒的媒人。

首聯寫貧女從來不曾穿過豔麗生香的絲羅衣服,想找個善於說媒的人給自已說媒,又感傷自己家世清貧,不好找媒人。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共憐:都喜歡。儉梳妝:即險妝,意為奇妝異服,即所謂「時世妝」,當時最時髦的妝容。《唐會要》卷三十一載:文宗大和六年(832)六月,「婦人高髻[jì]、險妝、去眉、開額,甚乖風俗,頗壞常儀,費用金銀,過為首飾,並請禁斷。」當時人們喜歡那些描八字眉、塗黑嘴唇,怪裡怪氣的「時世妝」。

這一聯是說,如今還有誰喜歡貧女這樣儀態風流格調高雅的人呢?人們都喜歡那些奇異的「時世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這一聯是說,貧女手指靈巧,敢於將自己的針線技巧與世人比拼,但卻懶得將眉毛描得細長,去跟別人爭妍鬥麗。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壓金線:用金線繡花。「圧」是刺繡的一種手法,這裡用作動詞,指刺繡。

尾聯說只恨自己年年飛針走線,到頭來都是為她人作嫁衣裳。

尾聯響應開頭第二句,因為自己家世貧窮,找不到良媒,所以自己針線再巧,做出來的嫁衣裳也是給別人穿,而穿不到自己身上。

這首詩,是詩人秦韜玉借貧女自傷身世,此詩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有一種普遍性,它寫出了天下貧士之悲。

自古貧士有兩悲:一是自己的追求不被世人認可;二是自己的辛苦付出的成果被別人竊取。《貧女》中的兩句千古名句,寫的就是這「兩悲」。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寫的是貧女的美無人欣賞,是貧士的追求不被世人認可。貧士既無權力,又無金錢,他的所作所為,自然無人在乎。如果你不跟隨世俗,世人不但不在乎你,還會拋棄你。貧士悲哀,有追求的貧士更悲哀。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寫的是貧女辛苦作出的嫁衣裳,都穿在別人的身上。這不正跟一個公司的小職員,辛苦努力的付出,功勞最終卻被領導攫取的情形一模一樣嗎?

「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有著超越原詩的藝術魅力,到了《紅樓夢》的《好了歌注》裡,它已經不僅是寫貧士的悲哀,而是整個人類的悲哀,一個人,無論富貴貧寒,你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成了別人的「嫁衣裳」。因為,人生的起起伏伏是無常的,也許有一天你便從高位跌下,所做的一切,也就成了後繼者的「嫁衣裳」。更何況,人終有一死,有的東西,註定帶不走,所以,「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相關焦點

  • 「為他人作嫁衣裳」上一句是什麼?全詩說出了無數人的心聲,令人悲傷!
    尤其在晚唐,有一大批出身寒門的詩人,他們生逢末世,卻又無人舉薦,以至於不為世用,一生潦倒。因此他們寫詩作文,或訴說懷才不遇的憤懣和不平,或揭露社會的矛盾和弊病。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貧女》,便是反映封建社會貧寒士人懷才不遇的憤懣和不平的一首經典。可能單純從它的詩題來看,大家對這首詩並不熟悉。但詩中的一句「為他人作嫁衣裳」,我想大家肯定耳熟能詳。
  • 「為他人作嫁衣裳」說出了無數人的心聲,原來出自這首詩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感慨:為他人作嫁衣裳。那意思是辛苦奔忙了很久,卻全是為他人服務,包含諸多心酸和無奈。
  • 俗語「為他人作嫁衣裳」,上一句更扎心,富人不理解,窮人感觸深
    他家境還算不錯,但體諒民間疾苦,曾寫下一首詩,其中一句為「為他人作嫁衣裳」,因寓意深刻,久而久之成為家喻戶曉的俗語,其實上一句更扎心,富人不理解,窮人感觸深。《貧女》唐: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跟著小編學詩詞】《貧女》:為他人作嫁衣裳,戳中你的痛處了嗎?
    最後一呼「為他人作嫁衣裳」,直抒胸臆,不知點破古來多少人的鬱結。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注釋1.蓬門:用蓬茅編扎的門,指窮人家。綺羅:華貴的絲織品或絲綢製品。這裡指富貴婦女的華麗衣裳。2.擬:打算。託良媒:拜託好的媒人。益:更加。3.風流高格調:指格調高雅的妝扮。風流:指意態嫻雅。
  • 少壯不努力的上一句是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全詩
    有些網友大約已經忘記了少壯不努力前一句是什麼了,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前一句是:何時復西歸?  這幾句選自漢知樂府詩《長歌行》,全詩如下: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書不成字紙短情長出處全詩原文 類似詞語及下一句是什麼介紹
    書不成字紙短情長下一句是什麼?最近很多抖音上的網友被一首名為《紙短情長》的歌曲刷屏,這首歌民謠範兒十足,文藝氣息滿滿的歌詞讓它瞬間成為大家的心頭愛,不過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歌名「紙短情長」其實出自一首很有名的詩,不知道下一句的的小夥伴,趕緊看一下,我們來揭秘一下全詩完整版:  紙短情長這個詞現在已經是個成語了,它真正的出處是徐枕亞《玉梨魂》的第八章。
  •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上一句是什麼?全詩字字扎心
    楊炯有詩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李賀有詩云:「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句句都是對書生身份的鄙視。直到清代詩人黃景仁,以一首七律《雜感》,寫盡天下讀書人的悲哀,第六句更是諷刺讀書人的千古名句。清代詩人黃景仁,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人。黃景仁雖有詩才,但一生窮困潦倒,所以他的詩多寫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多憤世嫉俗之語,這首詩便是這樣。
  • 蘇東坡的這句詩被後代文人雅士奉為座右銘,但全詩卻少有人知道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更是被無數後代文人雅士奉為座右銘,以象徵自己自己的高風亮節、與眾不同。這兩句寫竹子的詩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全詩卻很少有人知道,題目更是絕大多數人都說不出來,這首詩便是文學大家蘇軾所寫的《於潛僧綠筠軒》。
  • 同樣是寫蟬,有的文人取其悲哀,有的卻寫出了它的清高
    《寒蟬賦》寫蟬,實為自況。序言及自身「僑處」,含有自己的流離之感,因而抒發遷逝之悲。正文以蟬為線索,以蟬之「德」為核心,展開描述與議論。言「蟬之德」是「文、清、廉、儉、信氣「其五德之美,推己及人之情懷,思瓊林而不得之哀鳴,正是作者自我人生的寫照」。這「五德」是君子所追求效仿的境界。陸雲筆下的「蟬之悲」借詠蟬歌頌貧士的美好品質,從蟬之哀鳴寫到貧士的傷懷。
  • 常常被忽視的蘇軾佳作,全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在寫靜
    這首詩想必很多小孩上幼兒園之前都會背吧,算是我們最早的啟蒙詩了。正如這首詩的名字《靜夜思》一樣,全詩描繪的環境主要是一個靜,在靜的環境下,詩仙李白產生了種種思鄉的情感。全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在描寫靜,描繪得還是那樣通俗易懂、情真意切,不愧是詩仙李白的詩作。
  •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思情,前後意境迥然不同,增強了全詩纏綿的情致
    詩人在《滯雨》五言絕句中也曾寫過這樣的感受:「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此詩亦說「滯麗」而作客他鄉。實則為詩人託雨以敘其留滯他鄉的孤寂湊涼心情,這裡正見詩人委婉深曲的筆致。三句又轉對方。說「何當」,為希望之詞。
  • 「詩眼」到底是什麼?詩紅人不紅,他們成了我們熟悉的陌生人
    「詩眼」到底是什麼?詩紅人不紅,他們成了我們熟悉的陌生人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人們茶餘飯後最愛談的就是娛樂圈,娛樂圈有一種「怪」現象,劇紅人不紅。對於這種現象,有一部分觀眾感概道:「以前的影視作品記住的都是角色的名字,現在的作品記住的都是演員自己的名字」。
  • 一首詩寫盡入獄的悲哀和憤懣!駱賓王《在獄詠蟬》深度翻譯和賞析
    詩中託物寄情,抒發了作者含冤入獄的悲哀,流露了對陷害他的人的憤懣,希望朋友們能夠相信他的清白,辯明他的冤屈。」這首五言律詩通過詠蟬,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無辜被誣、身陷囹圄的鬱憤,表達了昭雪沉冤的願望。以蟬起興,將蟬自比,寄悲憤沉痛於比、興之中,物我一體,乳水交融。「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二句,喻自己處境艱難,冤不能伸,當時眾口一詞,自己有口難辯,切題而不粘滯,是全詩警策之語。
  • 杜牧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全詩寫秋日雨景,寫得很唯美字字皆有秋意
    李商隱和杜牧的詩也是很有特色,兩個人無論是描寫愛情,還是抒發內心的情感,那都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那筆者要為大家推薦杜牧一首很有趣的詩,也就是這首《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二》,這首詩雖然流傳的並不是很廣泛,無法與他那些名篇佳作相比較,可是同樣寫得很有唯美,也很有韻味。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自滴階前大梧葉,幹君何事動哀吟。
  • 新婚之夜,白居易為妻子寫了一首情詩,初看很美細思令人發冷!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與妻子楊氏的新婚之夜時所寫的愛情宣言,充滿了對未來婚姻生活的美好期望。然而整首詩初看很美,細細思量之下,卻會讓人感到心中發涼。全詩如下: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黔婁固窮士,妻賢忘其貧。冀缺一農夫,妻敬儼如賓。
  • 世人只知「為有源頭活水來」,卻不知道更有趣的上一句,比喻絕妙
    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基本上也就不用再學習什麼新鮮東西了,而理由大抵都是沒有時間或者是沒有必要,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本期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一首來自宋代學問家朱熹先生的詩作,名句《觀書有感》,這首詩世人只知「為有源頭活水來」,卻不知道更有趣的上一句,比喻絕妙。全詩雖然只有寥寥28字,但卻飽含哲理,用生動的比喻道盡持續學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