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超凡脫俗、清新雅致的代表,自古便與「梅、蘭、菊」一同被稱為「歲寒四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更是被無數後代文人雅士奉為座右銘,以象徵自己自己的高風亮節、與眾不同。這兩句寫竹子的詩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全詩卻很少有人知道,題目更是絕大多數人都說不出來,這首詩便是文學大家蘇軾所寫的《於潛僧綠筠軒》。
於潛僧綠筠軒
宋.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蘇東坡其人與其詩用「雅俗共賞」這個詞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與他很多文雅的詩詞相比,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古於潛縣寂照寺寺內小院種有翠竹數杆,環境幽靜淡雅,名曰「綠筠軒」)輕鬆詼諧,更像一首打油詩。詩中既不寫綠竹之美,也不寫遊軒之樂,而是凌空落筆,輥構碴句,通過寫「竹」和「肉」讚頌了於潛僧慧覺及其綠筠軒的高雅出塵和清新脫俗,批判了世間俗態媚骨之人。
詩中第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流傳最廣,是借用王徽之生性喜竹的故事,來讚揚僧人慧覺。一「可」、一「不可」便將於潛僧超然不凡的高潔形象躍然於紙上。下句「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上句的進一步解釋和延伸,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情韻。歷代文人雅士大都對竹子有著特殊的喜愛之情,蘇東坡也不例外,但同時他也個特別喜歡吃豬肉的人,「東坡肉」一菜便是證明。既愛竹又想滿足口舌之感,當不能同時兼得的時候,應該怎麼取捨呢?詩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回答了這個問題,人瘦了尚且可以再變胖,但人俗了就無可救藥了。以調侃的方式諷刺了那些隨波逐流、附炎趨勢之人。
寫詩作文最忌平鋪直敘,記流水帳。詩中上部分是詩人的議論與說教,下部分則改變手法,用兩句趣味十足的問答作為收尾:旁人(俗士)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反問他這是高傲還是痴呆?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美事呢?吃肉與高潔不可兼得,就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樣,更不用說像腰纏萬貫駕鶴去揚州一樣把所有的好處全部佔完。
全詩用語簡單樸實,如行雲流水,韻味深蘊,在讚頌僧人慧覺虛心進取、高貴淡雅的同時諷刺了那些假裝清高的諂媚之人,全詩樸實直白,趣味十足,內涵豐富,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讀之讓人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