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讀書學習一直是一個經常被大家討論的問題,相信很多朋友以前也讀過很多勸學詩,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或者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等等。通往成功的路徑有很多,而讀書學習是其中最為穩定的一條路。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基本上也就不用再學習什麼新鮮東西了,而理由大抵都是沒有時間或者是沒有必要,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本期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一首來自宋代學問家朱熹先生的詩作,名句《觀書有感》,這首詩世人只知「為有源頭活水來」,卻不知道更有趣的上一句,比喻絕妙。全詩雖然只有寥寥28字,但卻飽含哲理,用生動的比喻道盡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
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像鏡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風光和雲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流動。
為什麼這方塘裡面的水會如此的清澈?因為有源頭在源源不斷地為方塘注入活水。
如果只是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這首詩,只是一首寫池塘景象的詩作,但是會看詩名《觀書有感》,我們就會不由開始揣摩詩中所表達的真意。一、二兩句看似是寫方塘水面平靜地像一面鏡子,得以映襯出「天光雲影」,但是為什麼可以映襯出這樣的景象呢?因為這塊方塘之中的水很清澈而且很深,所以才能映襯出這樣的風景。看似是寫方塘,實則可以看成是在寫人的內心,心湖平靜且深遠,才能清楚地映照出身邊的事物,不會被表象所遮住。
三、四兩句也是全詩最飽含這裡的兩句,千百年來也一直被廣為流傳。這方塘為何如此清澈呢?單看這方塘是找不到原因的,抬頭遠望,原來是有源源不斷的水流注入方塘,讓這一方池塘的水始終在流動,所以才會這樣的清澈,一直沒有枯竭也沒有汙濁。在這裡看似是說的方塘水,何嘗不是在說人們的思想,只有源源不斷接受新鮮事物,始終讓自己的知識庫更新換代,才能防止觀念陳腐和落後。
其實還有一句老話也說明了這個道理,那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很多人都覺得學習是學生的事情,畢業以後踏足社會就不必要學習了。但是學習不僅僅單指課本上的那些知識,也包含著我們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工作技能,還有自己的思考。而在筆者看來,其中思考尤為重要,只有思考才會讓那些學到的東西由「死」變「活」,才能給自己的思想之湖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