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為有源頭活水來」,卻不知道更有趣的上一句,比喻絕妙

2020-12-12 美詩美文

古往今來,讀書學習一直是一個經常被大家討論的問題,相信很多朋友以前也讀過很多勸學詩,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或者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等等。通往成功的路徑有很多,而讀書學習是其中最為穩定的一條路。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基本上也就不用再學習什麼新鮮東西了,而理由大抵都是沒有時間或者是沒有必要,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本期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一首來自宋代學問家朱熹先生的詩作,名句《觀書有感》,這首詩世人只知「為有源頭活水來」,卻不知道更有趣的上一句,比喻絕妙。全詩雖然只有寥寥28字,但卻飽含哲理,用生動的比喻道盡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

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像鏡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風光和雲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流動。

為什麼這方塘裡面的水會如此的清澈?因為有源頭在源源不斷地為方塘注入活水。

如果只是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這首詩,只是一首寫池塘景象的詩作,但是會看詩名《觀書有感》,我們就會不由開始揣摩詩中所表達的真意。一、二兩句看似是寫方塘水面平靜地像一面鏡子,得以映襯出「天光雲影」,但是為什麼可以映襯出這樣的景象呢?因為這塊方塘之中的水很清澈而且很深,所以才能映襯出這樣的風景。看似是寫方塘,實則可以看成是在寫人的內心,心湖平靜且深遠,才能清楚地映照出身邊的事物,不會被表象所遮住。

三、四兩句也是全詩最飽含這裡的兩句,千百年來也一直被廣為流傳。這方塘為何如此清澈呢?單看這方塘是找不到原因的,抬頭遠望,原來是有源源不斷的水流注入方塘,讓這一方池塘的水始終在流動,所以才會這樣的清澈,一直沒有枯竭也沒有汙濁。在這裡看似是說的方塘水,何嘗不是在說人們的思想,只有源源不斷接受新鮮事物,始終讓自己的知識庫更新換代,才能防止觀念陳腐和落後。

其實還有一句老話也說明了這個道理,那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很多人都覺得學習是學生的事情,畢業以後踏足社會就不必要學習了。但是學習不僅僅單指課本上的那些知識,也包含著我們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工作技能,還有自己的思考。而在筆者看來,其中思考尤為重要,只有思考才會讓那些學到的東西由「死」變「活」,才能給自己的思想之湖注入「活水」。

相關焦點

  • 愛迪生的成功勵志名言,世人只知道上一句,卻不知下一句更重要!
    我們多數人在學校時候就聽過愛迪生的名言,但不知道是愛迪生說的,因為那個時候老師總是喜歡拿愛迪生的名言上一句來勉勵我們。說起這句名言,大家或許都知道,但知道的人都是只知道上一句,知道下一句的人不多。知道下一句不多也沒用關係,今天借著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下。我們不妨先看一下愛迪生的成功勵志名言,世人只知道上一句,卻不知下一句更重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當然,沒有那百分之一的靈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過是汗水而已!
  • 世人只知「幾家歡樂幾家愁」,卻不知後兩句更經典,這才是真豁達
    但到了今人眼中,卻總是對其中一兩個名句愛不釋手,而不願意去了解全文的意思,這也鬧出了不少笑話。最出名的當屬元稹在《譴悲懷》中那句經典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不少人單獨拿後一句來用,比作家貧的夫妻做任何事都是令人哀傷的。其實這明明是元稹在懷念亡妻,意思是:我知道生離死別之恨人人都會經歷,但我們共患 難的夫妻,這種離別的哀愁更勝他人。
  • 世人只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字字都是淚
    2500年前,孔子在30歲的時候,好好地回顧了一下自己開了掛的人生,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讀來看似簡單 ,卻是聖人的自我修養,能做到的其實寥寥無幾。對於如今不少人來說,15歲確實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志氣,30還在啃老,40過得迷迷糊糊,50過得稀裡糊塗,60耳朵快聽不見了,70高血壓不允許從心所欲。雖然這樣的人生看似書寫得有些潦草,但卻是最真實的。仔細研究這段話,人生最難的到底是哪個階段?
  • 杜牧最有趣一首詩,誇了杜甫贊了韓愈,但這比喻確定是認真的嗎?
    李白雖沒當個大官,倒也活得灑脫;杜甫比較慘,窮困潦倒,最後死在小船上;劉禹錫年少位極人臣,後半生卻慘不忍睹,在巴蜀更是苦熬了23年。要說過得最舒服的,還是杜牧杜十三。杜牧這一生過得那是相當灑脫,宰相杜佑之孫,少年有才一考就中,雖也有過外放被貶,卻也不算什麼大事。畢竟在他眼中,有酒有肉有佳人作伴,才是最重要的。
  • 淨土法門:念佛所以得清淨,為有源頭活水來
    源我們經常聽人講,「我念佛,怎麼心中就不清淨呢?」不清淨有兩種,一個是功夫上的,總是起妄想雜念,這是相上的;第二是體上的,所謂「信心清淨」。如果心裡很濁染,對於往生這件事總是沒有把握,「到底能不能往生?」心裡像一團亂麻一樣,這哪裡有清淨啊?他有恐懼,這就是念佛沒有清淨。
  • 這88首詩,每首我竟只知一句……
    有緣千裡來相會、不愛江山愛美人、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寸光陰一寸金、今朝有酒今朝醉、滿城盡帶黃金甲、可憐天下父母心、男兒有淚不輕彈……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你知道出自哪些詩詞嗎?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 三流小詩人一生苦作詩,世人卻只記得7個字,鼓舞世間多少好男兒
    「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的這句話,似乎誤導了不少人,也造成了文壇不少「只知上句,不知下句」,或者乾脆只知其中一句就斷章取義的「冤假錯案」。但是世人不知道的是,就連「好讀書,不求甚解」本身,也並不是指隨隨便便讀兩句了事,這句話的後一句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哦!其實陶公所說的不求甚解,是要去會其意,並且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在這些被不求甚解者誤讀或者忽略的詩詞背後,是許多文人的嘔心瀝血。比如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李鹹用。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應該是《觀書有感》的第一首,還有第二首也非常棒。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可是這首詩有個問題,表面上看,是朱熹朱夫子在春天郊遊時寫的遊春觀感,但是一句「泗水之濱」卻來了問題,泗水之濱在山東哎,當時,這些地方已經被金國佔領,南宋的時候,朱熹肯定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他去都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他怎麼可能到泗水邊去遊春呢?所以朱夫子寫的不是他遊春時眼中的春天,而是他學習過程中心中追求理想過程中他心中的春天。所以朱熹寫的春日不是他眼中的春日而是他心中的春日。
  • 「情人眼裡出西施」上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因此便有了一種普遍的閱讀現象,即絕大多數詩詞作品,很可能只記得其中的某一句。譬如,「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寸光陰一寸金」、「四海一家皆弟兄」、「今朝有酒今朝醉」、「可憐天下父母心」等。這些詩詞名句固然世人皆知,但你還記得它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是什麼嗎?當然,這是我們現在很多詩詞讀者的一種普遍閱讀現象。
  • 世人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後面一句更扎心,卻少有人知
    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勸說世人要珍惜時間,不要蹉跎歲月,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鐘,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時間要比黃金更珍貴,黃金可以失而復得,時間卻一去不復返。《樂府詩集·長歌行》裡有這麼一句名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短短十個字,蘊含了振聾發聵的哲理,提醒人們在年輕的時候努力奮鬥,切勿虛度光陰,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實自己,得到精神和物質的滿足。
  • 世人只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卻不知下一句的苦,都是淚
    而我們讀詩,也不能僅僅只讀名句,還是需要結合全詩來體會詩人筆下噴湧而出的款款深情。譬如,世人只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卻不知下一句的痛,都是淚。本文就讓我帶領大家重溫杜甫的這首千古名作《月夜憶舍弟》,去體會杜甫當時感人至深的思想感情。《月夜憶舍弟》是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託物詠懷,格調沉痛,真摯感人,可謂字字都是淚。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陽信縣河流鎮劉廟回民學校董國禎幾天中的學習緊張而又充實,有理論培訓也有實地參觀還有組內研討,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收穫良多。浙江省教育廳副總督學繆水娟為我們開啟了《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報告,她從核心素養的界定、基本特徵、學生必備素養及養成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下午,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副局長為我們做了《深度對話,教育教學的新追求》專題報告。王局長燦爛的微笑,柔和、抑揚頓挫的標準普通話開場,親切、慈祥,師生互動,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世人只知關羽的赤兔馬,張飛的坐騎卻少有人知,那才是天下第一馬
    世人只知關羽赤兔馬,鮮有人知張飛坐騎,那是天下第一馬,有必要提一下動蕩的三國時期,在動蕩的時代,有一批優秀的將領願意在戰場上揮灑熱血,今天提到他們,不僅要表揚他們的偉大成就,還要表揚一起戰鬥過的馬,世人只知關羽的赤兔馬,張飛的坐騎卻少有人知,那才是天下第一馬。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生活當中,總有一些人不懂裝懂,仿佛自己無所不知,其實這種做法非常愚蠢,真正聰明者絕不會這麼做。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就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稱得上智者,打腫臉充胖子遲早會露餡,後悔都來不及。
  • 你知道「夜襲寡婦村」是出自一副對聯嗎?此為上聯,下聯更絕妙!
    你知道「夜襲寡婦村」是出自一副對聯嗎?此為上聯,下聯更絕妙!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我們所知,對聯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而且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對聯出現的頻率還是非常高的。古代的時候,文人墨客們都是以吟詩作對來消磨閒暇的時光。而現代,最常見的就是春節時,貼的春聯。春聯也是對聯的一種形式。相比於作詩來說,對對子可是比較簡單容易的事情了。只要對仗工整,符合已經便可。不過,歷史上能夠稱得上絕對的可不多。我們直到有名的才華之人,有蘇軾,佛印,唐伯虎還有唐伯虎等人。而在民間也出現了許多的對對聯高手。
  • 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閱讀語感培養談
    而目前的語文教學恰恰只看重理性的分析,只盯著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此概念術語。結果呢,學生學了多年以後,讀不成篇,寫不成段的仍大有人在。根本的一條,忽視了語感的培養。語感又從何而來呢?語感來自於閱讀。就像學遊泳必須先下水一樣,培養語感只能依賴於閱讀。教師要注重樹立學生新的閱讀觀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
  • 世人都懂「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卻鮮有人知,其實下句才是重點
    世人都懂「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卻鮮有人知,其實下句才是重點。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很多的名言警句在我們的生活還有事業或者是學習中都是很有幫助的,不說要融會貫通了,就是我們了解記住它們雖然不能發家致富,但是也能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但是現在的一些個名言警句或者是俗語之類的,我們有時候記住的並不是完整的一句話,記住的只是其中的一半,這個效果是打了折扣的,而且有時候人們還會斷章取義,這是不好的。
  • 我國歷史上經典的「讀書」詩,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你讀過幾首?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幼年喪父,以致家道中落,顏母為了兒子的未來,親自教育,讓顏真卿刻苦學習。顏真卿自己也是很努力,日日苦讀,終成大器,在史書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唐朝名臣、著名書法家。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熱烈祝賀弘毅教育在此次大連期中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 名家說比喻,有深到淺【會比喻是天才】
    通常的比喻有三種,第一種,是兩個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間的共同點,這比較常見,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第二種是抓住事物之間相異點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第三種,把相同與相異點統一起來的就更特殊,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第二和第三種,是比喻中的特殊類型。最基本的,最大量的是第一種,從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間的共同點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