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位於武昌臨江大道的施工現場,一座三軸攪拌樁正在進行基坑止水施工。武昌濱江核心區地下空間環路(二期)工程已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
據悉,這條地下環路建成後,可將武昌濱江核心區到達和出發的小車引入地下,緩解地面交通壓力;集中調配停車資源,方便停車;同時改善區域環境,讓地面更多服務於城市慢行和公共運輸。
3公裡地下環路設多條匝道,連接過江隧道和多條道路
據悉,該工程一標段由中建三局、中國一冶及上海市政院組成聯合體負責施工承建,目前正在進行武車中路主線段圍護結構施工,已完成45幅三軸攪拌樁止水帷幕,預計12月15日將完成171幅的施工任務。現場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中國一冶項目負責人介紹,地下空間環路位於武昌濱江核心區,主線全長3公裡,單向3車道,車流按逆時針方向行駛,布置於地下2—3層。「這條路首尾閉合,地下形成環路,是一個長方形。」該負責人說,主線依次沿經二路、武車二路、武車中路、緯二路道路下方布置,局部穿越長江公鐵隧道、地鐵8號線。
「地下環路有8條連接地面的匝道,共『五進六出』,其中有3條是進出雙向的,分別布置於臨江大道南北兩側、徐家棚街、武車二路、武車中路、經一路。」該負責人強調,此外,還有2 條匝道連接長江公鐵隧道,加強環路服務越江交通功能。另外,緯三路下方還設置2條聯絡道,形成兩個地下小環路和15處地塊出入口。
整條地下環路,通過匝道形成路面和地下暢通的立體交通路網,有機串聯起周邊大型住宅、地下商業、公共人行步道、停車空間。
停車泊位總數達22932個,集中調配提高利用率
為了解決地面交通擁堵問題,地下環路的停車設計也備受關注。據了解,地下環路約承擔商務核心區地下車庫40%的車輛進出。根據預測交通量分析,地下環路採用單向3車道規模,可以滿足未來交通需求。布置8處對外出入口(其中1對出入口銜接過江隧道),可以滿足地下環路對外的交通集散需要。地下環路連接15個地塊,停車泊位總數達22932個,其中配建停車泊位19182個,公共停車泊位3750個。
由於武昌濱江核心區以商業、辦公用地為主,停車需求高峰不同,地下環路將區域內地塊分散的停車地庫連接起來,形成有機整體,有效整合泊位資源,實現錯峰平衡,使得泊位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時為實現區域停車資源一體化管理提供了條件。
淨化地面交通,為人行道和公共運輸提供服務
據悉,武昌濱江核心區作為長江南岸的標識性區塊,與對岸繁華的漢口濱江遙望呼應,是武漢濱江岸線最長的一個區域。該區域商務功能定位完善,未來將成為一個高效的有機整體,建設開敞、環境宜人、人性化的開放空間串連地上及地下空間。
「武昌濱江核心區因高強度開發,到達和出發的交通量大,存在地面交通壓力大、停車供需不平衡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設置地下空間環路來解決這些問題。」一冶項目負責人說。
據了解,核心區的用地特徵為高容積率、高開發強度,地面道路以支路為主,道路集散能力略顯不足。地下環路在商務區核心區外圍設置出入口,將進出核心區的車輛截留在外圍,減少核心區內地面交通量,緩解了核心區交通壓力。同時,地下環路為核心區到達和出發車輛提供了一條外圍道路至地庫的快速集散路徑,從而提高了出行效率,快進快出。
另外,地下環路將機動車截留在商務區外圍,減少商務區地面車流量,縮減機動車道規模,為提升區域景觀綠化提供了條件,也為慢行和公共運輸提供更多空間。
(記者 楊均 通訊員 董漢斌 周慧 楊愛國)
【來源:楚天交通廣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