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文凌)由雲南中醫藥大學組織編寫,60餘位長期在一線的民族醫藥工作者歷經9年完成的《雲南民族藥大辭典》,6月26日舉行了新書發布會。
《雲南民族藥大辭典》一書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原雲南中醫學院副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傣醫學」「傣藥學」學術帶頭人,雲南省重點學科民族醫學院學科帶頭人鄭進、雲南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原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重點學科「傣醫學」學科帶頭人、雲南省重點學科「民族醫學」臨床研究方向帶頭人張超、雲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彝醫藥學」學術帶頭人、雲南省中醫藥領軍人才田子剛3位教授擔任主編,60餘位長期在一線的民族醫藥工作者共同完成。
該書分上下兩冊,共收集、挖掘和整理有文獻資料記載的我國雲南各少數民族藥物1469種,每味藥物從民族藥名、異名、來源、藥用部位、採收加工、藥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用藥經驗、附方、現代研究、附註等方面給予詳盡闡述,並配有彩色藥圖和附錄藥物名稱索引。全書內容系統全面,資料豐富翔實,檢索使用方便,既集中體現了近30多年來雲南民族醫藥研究的成果,又全面總結了雲南各民族在臨床實踐中的用藥經驗,是一部雲南民族藥研究的集成性著作,將為今後開展民族醫藥科研、教學和臨床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據悉,大辭典的出版是繼雲南中醫藥大學「雲南民族醫藥傳承模式創新及應用示範」項目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後的又一項標誌性成果。
雲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孟慶紅說,雲南中醫藥大學作為雲南省唯一一所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院校,一直以來將祖國傳統中醫藥與地方滇南醫學相結合,注重雲南少數民族醫藥傳承發展,探索出一條傣醫學為主的高等教育發展路徑,不僅建立了雲南民族醫藥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提出雲南民族醫藥創新發展的思路,引領雲南民族醫藥研究方向,是雲南民族醫藥學科建設的前沿陣地。
雲南省衛健委副主任陸林說,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1500多萬,佔全省總人口的33.4%。全省有8個自治州、29個自治縣,是全國民族自治地方和實行區域自治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雲南傳統醫學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和多民族性,一大批民族醫學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被譽為「植物王國」「百藥之鄉」的雲南,近年來著重發展以中藥和植物提取藥為主的生物醫藥, 在發掘和利用天然藥物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形成了以雲南白藥、三七、燈盞花等雲南民族藥為基礎的傳統中成藥產品,並形成了GAP、GLP、GMP、GCP、GSP的天然藥物產業鏈。雲南省正式頒布的彝族藥和傣族藥標準,為民族藥產業開發奠定了重要基礎,推動了民族醫藥產業化的發展,成為生物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文凌攝影(教育科學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