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還在倒奶,國內乳企為何集體搶建萬頭牧場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疫情帶來的國際奶源的不確定性加劇,國內乳企再次開始密集建設萬頭牧場。

當美國奶農還在為牛奶賣不掉而倒進下水道,多家中國乳企卻開始重新投建新的萬頭牧場。

國內乳企興建萬頭牧場的熱情突然高漲,記者今日從多家乳企確認,近一個月來,國內有多個超大型牧場項目或乳業園區投建,部分乳業園區的設計產能高達10萬頭。在業內看來,與上一輪資本驅動的牧場虛熱不同,本輪乳企意在穩固上遊供應,同時化解世界疫情可能帶來的原料供應風險。

據當地政府信息,4月18日,國內最大的乳企伊利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投建10萬頭奶牛生態乳業園區正式開工,項目總投資41.3億元,規劃佔地面積1.5萬畝,項目分3年建成,建成後規劃奶牛養殖規模10萬頭,共設18個標準化奶牛場,年產牛奶50萬噸以上。而就在前一天,寧夏農墾集團也宣布,和伊利集團合作的5萬頭奶牛養殖基地項目一期工程在平羅縣正式開工建設,計劃建設單體1.25萬頭的4座奶牛養殖基地。

今日,伊利集團向第一財經確認了這一系列投資,這也是近幾年來國內公布的最大規模的新建牧場計劃。

不僅僅是伊利,4月15日,日本最大乳企明治乳業宣布以280億日元(約合1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國內大型牧場企業澳亞牧業25%的股份用於補充奶源,後者在華東、華北地區建有7個萬頭牧場。

君樂寶乳業也向第一財經回應表示,目前君樂寶在河北邯鄲市投資的液態奶工廠和萬頭奶牛牧場項目3月初已經正式開工建設,設計存欄1.2萬頭,年產牛奶8萬噸,2019年君樂寶新建了2個萬頭牧場,現已基本完工接近投用。

國內的奶牛大多從澳新兩國進口,而這一輪牧場建設的熱度高漲,也讓奶牛價格水漲船高,河北邢臺大型牧場新強牧業創始人許新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一頭荷斯坦奶牛的價格在2萬元到2.3萬元左右,這個價格比2018年行業低谷時要貴8000元到1萬元每頭。

像這樣密集投建大型牧場項目的情況並不多見,而上一輪則要追溯到2010年前後,當時在資本的推動下,國內出現了大牧場建設熱潮,高峰時有40多個萬頭牧場開建。但在2014年國內原奶價格崩盤之後,奶牛養殖就變成了燙手山芋,最嚴重時,根據中國奶業協會的統計,半數以上的規模牧場處於虧損狀態。

現代牧業董事長高麗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確實最近牧場建設趨熱,雖然國外有倒奶的情況,但是在經歷了4年的下行周期之後,國內奶牛存欄數大幅下降,國內市場整體缺奶,因此也有牧場建設需求,而且未來奶價還有繼續上行的趨勢。

2014年國內奶牛存欄數一度增長至1460萬頭,達到歷史最高,但到2019年,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公布的數字顯示2018年國內奶牛存欄低於700萬頭。

而2019年隨著國內奶價的回升,牧場開始重新賺錢,現代牧業2019年銷售收入55.1億元,同比增長11.2%,淨利潤錄得3.5億元,而此前3年現代牧業都遭遇了大幅虧損。

另一方面,國際疫情還在蔓延,未來進口奶源的不確定性在增大,雖然主要供應商恆天然多次公開表示大包粉的生產和運輸並沒有收到疫情影響,但國內乳企對於自建奶源比較急迫。

在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看來,目前國內原奶結構中,進口奶源折算之後佔比約在三分之一,這也成為乳企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不過企業自建萬頭牧場,就無法迴避國內原奶先天生產成本過高的劣勢。

一直以來,國內由於土地和養殖成本等先天不足,導致國內牛奶的成本高於進口奶源,而這也是誘發原奶行業多次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

一家國內乳企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這一成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但下遊企業分擔上遊多出的養殖成本並不是問題;另一方面市場競爭轉向高端產品,下遊乳企也有對奶源質量把控的需求。過完年公司總部就在催促,希望在山西和東北開建新牧場,也有從供應安全的角度去考慮,避免未來被動。

相關焦點

  • 少數牧場奶價低至5毛 山東督促乳企不要拒收
    目前原奶價格與2013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針對目前奶價劇烈下滑致使少數奶農倒奶、殺奶牛的現象,12日,山東省畜牧獸醫局介紹,目前大多數標準化規模牧場的原奶價格相對穩定,價格滑落較大的集中在散戶和養殖小區範圍內。  「當前奶價變化情況可以表述為兩極分化。」
  • 奶農倒奶殺牛背後:專家稱乳企不能一味走高價戰略
    不過,近萬公裡之外的中國乳業市場,並沒有因為這個數字而興奮,反而是部分地區奶農「倒奶殺牛」的局面。        繼《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4年9月對山東膠東半島奶農困局率先報導後,深受進口奶粉衝擊的國內奶牛養殖現狀備受業界關注。
  • 乳企奶源危機:中小牧場不斷退出 原奶體量收縮50%
    由於進口大包粉的衝擊,近年來,國內奶牛養殖業跌入低谷期,倒奶、殺牛現場不時上演,西部牧業(300106.SZ)、原生態牧業(01431.HK)和現代牧業(01117.HK)等上市公司也紛紛陷入連續虧損境地。  伴隨著近些年中小牧場的不斷退出,奶牛數量的銳減,意味著原奶的基礎體量比原來收縮了50%多,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說,整個根基變得不穩。
  • 疫情期間乳企收奶「難」 13省出現奶農倒奶現象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疫情期間乳企收奶「難」: 全國13省出現奶農倒奶現象,牧場發出「斷糧」預警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導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部分乳企不收奶,物流系統跟不上導致奶農奶源輸出困難,多個奶農也向《華夏時報》記者反映了倒奶情況,如果長期不能得到解救措施,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將很難估量。
  • 乳企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
    來源:中國經營報乳企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本報記者/孫吉正/北京報導牧業作為重資產的上遊產業,經歷了多年低谷,終於迎來了上升期。自今年以來,頭部乳企開始在國內大量入股和收購牧場,優然牧業等上遊企業也著手登陸資本市場。
  • 乳企爭相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
    原標題:乳企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牧業作為重資產的上遊產業,經歷了多年低谷,終於迎來了上升期。自今年以來,頭部乳企開始在國內大量入股和收購牧場,優然牧業等上遊企業也著手登陸資本市場。而眾多企業搶佔上遊資源的背後,是由於今年春節以來原奶價格的飛速上漲,壓縮了眾多乳企的利潤空間。
  • 社會主義「倒奶」和資本主義「倒奶」有何不同?
    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的啟示  近來,我國有些地區出現了「倒奶」現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蒙古乳業發展總體平穩,「倒奶」事件少有發生,這與內蒙古乳業發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密切相關。可見,內蒙古乳業發展經驗對於各地預防和化解「倒奶」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降低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交易費用。
  • 又現「奶農倒奶」?真相是這樣的……
    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智農互聯】今年年初,一則奶農倒奶的視頻流傳於網絡。視頻顯示,幾個奶農在馬路旁的綠化帶傾倒罐車中的牛奶,而旁邊的大樓赫然寫著「衛崗乳業」。後經記者調查了解,這是來自山東臨沂的奶農,與衛崗乳業籤有供應協議。
  • 競相購買牧場、推新品鮮奶,乳企大公司都打的什麼算盤?
    中國的乳製品行業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行業共識,大型乳企收購上遊牧場股份、投資自有牧場是常見手段。但最近1年的上遊牧場收購規模之大仍然少見。在伊利、蒙牛兩大乳企外,陸續又出現了幾宗上億元的牧場併購案。這還沒有計算乳企近幾年公布的上遊牧場興建計劃。
  • 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當然,蒙牛也沒有落後,此次加碼聖牧,在上遊資源方面,已經擁有包括現代牧業、聖牧、富源在內的規模化牧場集群,還藉由聖牧進一步打通對有機奶上下遊的布局。
  • 學者:「倒奶」事件並非簡單的國內奶業陣痛期現象
    (一)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須降低乳企和奶農之間的交易費用。乳企需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乳企和奶農要籤訂長期合同,制定保護價格,實現穩定合作。一方面,乳企從市場收購原料奶,需要尋找合適的交易對象,在洽談、籤約、執行、監督等過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費用。而如果乳企自建原料供給企業就不用外購其他利益主體的原料奶,從而就能達到減少相關費用的目的。
  • 成本高奶價低,小奶農為何「敗」給了復原乳?
    其實,與北方產區相比,董長林所在鎮的原奶價格還在相對高位。興業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從今年7月開始,北方主產省區奶價連續數周在3.39-3.40元/公斤的價位波動。 除了奶價低迷,部分乳企拒收現象也讓奶農受到打擊。內蒙古、黑龍江等奶業大省的多名奶農抱怨,乳企每天限量收購原奶,「多一滴也不要」。
  • 供需共振致原奶價格上行 乳企或掀漲價潮
    就部分乳企提價基礎白奶動態,宋亮分析稱,從2020年8月到2020年12月底,部分乳企合同收奶價格平均漲約8%-12%,且生乳價格上漲後,企業降低了高端奶的促銷力度,需要提價基礎白奶以消化成本壓力,以確保該財年四季度以及全年淨利潤的良好增長。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多數乳企對提價白奶產品計劃的態度較為謹慎。
  • 飼料成本上漲,中小牧場面臨更大壓力!
    2020年,不少飼料成本一直在上漲,雖然奶價也在上漲,但奶牛養殖業整體還是面臨很大的壓力,然而相比之下,中小牧場承壓更大,飼料價格不具備優勢。隨著乳企與大型牧場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聯結,提高了大型牧場抵禦風險的能力,中小牧場在這一環節尚未破局,因此即便是在奶價處於高位時期,仍需提高危機意識。否則未來如果出現奶業低谷時期,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小牧場。
  • 倒奶行為無需大驚小怪 沒什麼主義之爭
    中國的奶價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3.9元/公斤,全國各地頻現倒奶、殺牛事件。部分乳企虧損額加大,奶農關門倒閉數量增多,從「奶荒」到「過剩」,僅一年之隔,中國乳業市場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在這之前,河北地區也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農民當初花1.6萬元/頭左右買的牛,現在只賣6000元,奶農把成噸的鮮奶倒進下水道。另外,廣州地區在當地奶協及政府部門的協調下,拒收奶現象才有所緩解。 一組數據顯示,自2014年2月份開始,生鮮乳價格連續10個月下跌,同比下降6.1%。
  • 奶農又現倒奶?大義光明帶了個好頭:不拒收一滴奶!壓力,留給自己!
    乳企庫存壓力可想而知,企業生產必將受阻,傳導到上遊,若像以往那樣保量地收奶也成為乳企當下最大的困難,企業資金佔用壓力巨大。「我們也沒辦法,部分拿出來噴粉了」,國內一家大型牧場負責人這樣告訴胡說有理。而這些對於奶農的奶站來說,沒有可能。倒奶是唯一出路。不過上述奶農也明確告訴胡說有理,他的奶站沒有和加工乳企籤合同,倒奶更是一種「正常」了。而據知情人士透露,有與某乳企籤約的奶農也被拒收了。2.
  • 河北奶農因奶價狂跌每日倒奶 養豬戶買鮮奶餵豬
    記者從該縣畜牧局拿到的材料顯示,從2013年5月乳企鮮奶收購價一直穩定在4.2元/公斤左右,從2013年5月開始,鮮奶價格逐月攀升,到2014年2月份部分地區超過了5元/公斤,同比上漲25%左右。但春節過後,生鮮乳收購價格迅速下跌,乳企由搶奶開始以各種質量問題為理由拒收,「交奶難」再度出現。
  • 洋奶粉出事了,國內乳企先別偷著樂
    這時候不少國內乳企大佬恐怕已經樂不可支了。不過,大佬們不要高興得太早。這次洋奶粉出事,其實也牽連了很多國內企業。昨天,國家質檢總局初步確定4家中國境內進口商進口了可能受肉毒桿菌汙染的紐西蘭恆天然集團產品,涉及娃哈哈、多美滋,可口可樂也被牽涉其中。相關企業已陸續發布召回公告。  事實上,這次出事的紐西蘭乳企恆天然集團,和國內的問題乳企難脫干係。
  • 爭飲低溫奶 乳企打響奶源爭奪戰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原奶的價格自今年5月開始上漲,至10月中旬漲幅達10.67%。在此背景下,伊利、蒙牛、飛鶴等頭部乳企紛紛加大布局上遊奶牛養殖力度,打響奶源爭奪戰。  壹 爭搶奶源地  今年以來,各大乳企對奶源的爭奪較為激烈。
  • 恆天然25億出售中國牧場群 乳企「爭奪」奶源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乳企布局奶源愈演愈烈,僅今年7月以來,蒙牛、伊利、中國飛鶴等龍頭就相繼加入「搶牛大戰」。對於此次三元和天然乳業收購恆天然在中國的牧場,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三方是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