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語工作有什麼好處?BBC這篇文章作者現身說法了……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那些用中文說不出的話,換一種語言就會好一些?

沒錯。用心理學家的話說,這是一種拉開情感距離(emotional distance)的辦法。

根據這個理論,說外語能讓你擺脫情感羈絆,更客觀地思考。

想想確實也是,你用中文寫作的時候,可能寫寫就容易抒情;但如果寫英文,往往就是「說事兒」。當然,這不排除是你英語水平有限的原因……

不過,這種理性客觀在職場上可是相當受用的。

哥倫比亞媒體人荷西劉易斯培尼亞勒東達(José Luis Pearredonda)就用自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倫敦辦公室工作的經歷,細數了用外語工作的好處。

用你的第二語言工作的好處:用另一種語言工作可能會又尷尬又有挑戰性,但是它也會有非常多的積極面。

荷西的母語是西班牙語。在倫敦工作的四個月,他不得不說英語,沒有了說西班牙語時清晰的表達和精確的用詞。用他的話說,這就像是「用叉子舀湯喝」(trying to eat soup with a fork)。

I often forgot words, made grammatical slips, and missed the usual precision of my native Spanish. It felt like trying to eat soup with a fork. 我常張嘴忘詞,犯語法錯誤,失掉了使用母語西班牙語時的煉達。對我來說,用英語工作交流的感覺就像是用叉子舀湯喝。

slip n. 錯誤;事故

As I write this, I have a dictionary open in front of me because I have learned to mistrust my ideas about what some words mean. 就連我此刻用英語寫下這篇文章時,手邊也放著本英文字典。因為我實在是怕自己對一些詞彙涵義的理解不夠準確。

但是,對像荷西這樣在非母語環境裡工作的人來說,有研究表明能說外語的人通常分析能力較強。另有一些研究還指出,具備雙語能力的人做決策的方式與僅會母語的人有所不同。 為什麼會有這些好處?且聽雙語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跟你細細道來。

神奇的「外語效應」

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龐培法布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葛思達(Albert Costa)說,進行邏輯測試(reasoning test)時,使用非母語的人比使用母語的人犯的錯誤要少一些。

他解釋道:

In a foreign language, people seem to take mor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when assessing risks, they have a lesser emotional impact and engage in a more analytical mind process. 人們在運用外語時,會在風險評估中保持更大的心理距離;他們較少受到情緒的影響,而更傾向於理性分析思考。

這種感覺有點像是情感上的一種抽離,同樣的自我介紹,用英文說好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一樣……

葛思達教授及其團隊稱這種現象為「外語效應」(foreign language effect),並猜測這與人們在說外語時產生的情感上的距離感有關。

此效應產生的機制尚不清楚,但興許與使用外語時的情境有關。葛思達教授補充說:

It could also be that if you learn this second language at a very early age, you experience greater 「emotional engagement」, he says. Or is it simply that your brain has to work harder while you speak a foreign language? 當然也不乏一些其他原因,比如那些小小年紀就開始學外語的人,使用外語時情感投入就會比較多;又或者僅僅是因為說外語時人腦運作更為緊張?

一些心理學家同樣指出,外語會影響人們思考和反應的方式。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厄裡斯(Ceri Ellis)介紹道:

people can be more objective in a foreign language, as they are better at deflecting false criticism about their own culture when it is expressed in a foreign language. 人們在說外語的時候會更客觀,比如,他人若批評你的本國文化,即使這種批評是錯的,用外語表達時你的反應會比較客觀委婉。

deflect [d'flekt] v. 偏轉;使彎曲

厄裡斯在一次訪談中還提到,一般來說,母語與外語在淵源上差異越大,這種效應就越顯著。

非母語談判可佔上風

乍看之下,使用非母語進行談判似乎是一種弱勢,但其實它會讓你成為談判桌上頭腦最冷靜的人。

其實,不少外交官和商務人士都將自己的外語談判作為談判策略。

如果對方拋來什麼尖銳問題,那麼……

葛思達表示:

Speaking a foreign language allows you to buy time in a negotiation. You can act like you have not understood for thinking your answer. 在談判中使用外語,能為你爭取更多的時間。你可以表現得好像沒太聽懂,以便更從容地思考如何答覆。

This is exactly the sort of trick expert international negotiators such as diplomats and business people often employ. Not being a very fluent speaker can also be useful as a strategy to 『sell yourself short』 and appear as less smart than you really are. This is a move that might make your opponent fail to cover all their bases and give you an unexpected advantage. 這個談判技巧常常被跨國談判專家如外交官或商務人士等使用。利用非母語不太流利可以作為一種「自揭其短」的談判策略,讓自己看起來好像不那麼機敏。採用這種策略會讓對方不能顧及到所有的論點,而給你帶來意料之外的優勢。

也有研究表明,一些言辭過激的詞語用非母語表達「殺傷力」會小很多。不論你說了什麼,用外語的話都不會對工作關係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雖說從理論上看,說外語能讓人更客觀地評估情勢,但現實生活則沒有那樣簡單。

在特定的工作環境裡,這種「外語效應」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了,比如在本來就有不少內部衝突的組織裡工作(a workplace with a lot of intergroup conflicts)。

作者現身說法

在文章裡,荷西還用自己和周邊朋友的例子來說明這一情況。

維瓦斯(Natalia Vivas)是一名來自哥倫比亞的創業者,她目前居住在倫敦。她也是一名用戶體驗設計諮詢師。

她就表示,跟客戶說外語的時候,可以更大方地「談錢」,而跟本國人講西班牙語時,就要拉扯很長時間。

Natalia Vivas recalls how easy it was to broker a more favourable contract with a Swedish client in English. 「I didn’t fear telling him 『this is what it costs』,」 she says. 維瓦斯回憶有一次她用英語跟一名瑞典顧客談合同,輕而易舉就爭取到優惠的條件。她說:「我一點都不避諱,直接告訴他『就是得花這麼多錢』。」

當然,她能跟客戶直言不諱並不完全是因為「外語效應」。可能也因為他們彼此來自不同國家,不會再次見面打交道。

「With local clients in Spanish, and particularly with big ones, the negotiation was a lot slower, and I felt a lot more insecure,」 she explains. 她解釋道,「然而,當我與西班牙當地客戶,特別是一些大客戶用母語西班牙談判時,談判過程就拖得很長,我也覺得較沒安全感」。

對一些人來說,他們掌握的外語詞彙量不足,是他們表達更簡潔也更理性的主要原因,對他國文化的理解和禮儀的遵守也是很大的挑戰。

維瓦斯談及自己目前在倫敦的工作時說:

「I felt anxious about the way people write their emails, how do they greet and say goodbye.」 「如何寫郵件、打招呼、道別,這些事情都讓我蠻緊張的」。

而且說多錯多,最聰明的方法就是儘量簡潔表達。

綜上而言,相比於母語工作者,外語工作者要更多地用腦思考。就如維瓦斯說的那樣,「用英語的話,思考的時間會比較多」。

當然啦,這篇文章也並不適用所有用外語工作的人。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你用外語滔滔不絕,那麼你的外語水平或許會成為你工作的障礙;反之,如果需要你思考的成分大於需要你表達的成分,那麼,用外語工作可能會幫助你。

編輯:李雪晴 來源:BBC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相關焦點

  • 學外語有什麼用
    原標題:學外語有什麼用 ■黑駒酒館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那篇廣為流傳的散文《論學習》(Of Studies)中分析了各門學問的用處,比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等等。但培根漏掉了一個關鍵性的學科:外語。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審計專業簡析,大學生現身說法篇
    A班的教材是《大學英語綜合教程5,6》兩冊,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裡面的文章涉及領域廣,平均每篇2000+詞左右,詞彙量很大,可以見識到好多你一輩子都用不到的單詞。聽說這是研究生教材,所以是遠遠超出我們能力的。
  • 午睡對人體有什麼好處?如何有效的午睡呢?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午睡對人體有什麼好處?如何有效的午睡呢?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在冬天,酒足飯飽之後,我可以躺在床上午睡一下,這時就會感覺特別幸福。午睡起來之後,感覺一下午都充滿活力,在做一些比較困難的工作的時候,就會感覺特別簡單,我現在已經養成了午睡的好習慣。午睡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很多的好處的。很多人都對午睡有著許多疑問,有些人認為不應該養成午睡的習慣。,有些人不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午睡。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也許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答案。有些人是比較討厭午睡的。
  • 會外語有哪些好處
    外語是一門語言,學外語的好處很多,那麼會外語,對你有什麼好處呢?首先,會外語對求職工作加分,選擇工作也多樣化,對你的職業前景是很有幫助的。大家有沒有發現,一般大型企業,特別是外企應聘員工都會要求外語四六級為基礎,聽說讀寫要流暢。
  •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簡析,大學生現身說法篇
    以下是正式開始砌這篇字之前想要說的一些廢話。   這可能是個對「對外漢語」這個專業很不怎麼樣的介紹,因為這是一個很不怎麼樣的外漢人寫的。   不敢奢望這篇文章會對即將面對高考、面對志願表的你有什麼幫助或啟發。如果真有的話,那是我的運氣,更是我的榮幸。
  •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後考研還是工作?大學生現身說法篇
    本文內容為各大高校往屆大學生真實的現身說法內容,但因為是往屆,每年該專業的大學情況可能會發生略微變化,所以部分內容較今年,明年甚至以後幾年,實際情況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是對於本專業的相關信息還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歡迎詳細閱讀並提出對本專業的疑問或寶貴提議
  • 10個學習外語的好處!
    這好像很難讓人相信,但這個結論有相應的研究支持。用文字來表述研究的結論,那就是:學習外語對老年痴呆的預防效果比現有的藥物都要強。3. 提高聽力外語學習可以提高聽力,因為大腦要更賣力地運作來分辨不同的語言。(克裡茲曼等,2012)4.
  • 父母和孩子一起學外語有哪些好處?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說,在中學除了英語、俄語、日語之外,又新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學校可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教育部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下,必須要選擇一門外語參加高考,在這6種語言裡任選一種就可以,不一定非要考英語。
  • 讀書能給人帶來什麼好處,看完這篇文章,終於明白了
    有人問讀書能給人帶來什麼好處,說起讀書的好處那可是太多了,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讀書的好處了,接下來說說讀書的好處。讀書就像吃飯一樣。你小時候吃的什麼飯什麼菜你不一定都能夠記得,但是你吃的那些飯,它們慢慢的成了你身體的一部分不是麼?
  • 菠菜吃了有什麼好處?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說起吃菠菜的好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補鐵補血,但是菠菜真的有補血效果嗎?吃菠菜對人體到底有哪些好處呢?這篇文章一次性給大家講清楚了。吃菠菜補血的說法是很多人都認可的,這個深入人心的傳統觀念源於國外一位化學家的失誤。1870年,一位德國化學家發表了菠菜含鐵量的測量結果,指出每100g菠菜中含鐵53mg。但實際上,這個測量數據並不準確,新鮮菠菜的含鐵量僅為2.9mg/100g。營養學會建議成年男性每日鐵攝入量為15mg、成年女性每日鐵攝入量20mg、孕婦則為25mg。
  • SCI文章裡,既是四作又是通訊作者,請問有用嗎?
    網友二:一篇論文,只要是通訊作者,不管排第幾位,都是有用的,而且作用基本等同於,甚至高於第一作者。第一作者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工作者,參與文章的實驗設計、實驗實施、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在投稿的時候,放在作者順序的第一位,如果有2-3人貢獻相同,則將這些作者排在作者的前三位,並在投稿時候說明是「Equal contribution」。
  • 冷夏 | 這是一篇介紹作者的文章!
    作者:冷夏微信公眾號:冷雨錄簡介:湖北民族大學大法學專業。喜歡文字、攝影,喜歡軍人 ,嚮往部隊。我喜歡窺探別人的內心世界,喜歡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閱讀別人的人生,而且我對此愛好樂此不疲。我曾羨慕別人的青春如此熱鬧,有別人明目張胆的偏愛和那為了彼此不要命的愛情;但我也會慶幸自己的幸運,雖然不是總能開心,但自己總歸是幸運的,不需要用一生治癒童年。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喜歡音樂、喜歡繪畫、喜歡攝影……我喜歡這世界的一切職業活動,在小小的身體裡,一雙不大的眼睛裡藏著要去窮盡對世界的認識的求知慾。雖然現在我選擇了法學專業,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將來不會去嘗試其他職業。
  • 申請博士,文章一作、二作、通訊作者有什麼區別嗎?
    文章的一作,是對這篇文章背後科研工作最大貢獻者的肯定。對於一般水平(影響因子小於10)的文章,一作基本上只有一個;但考慮到高水平文章的稀缺性以及工作量之巨大,偶爾會出現共同一作的情況(即contributed equally),這也正好說明了文章一作的絕對含金量。
  • 《紐約時報》2018年抨擊川普的匿名文章作者現身
    參考消息網10月29日報導 據德新社華盛頓消息,《紐約時報》2018年抨擊美國總統川普的匿名文章作者於當地時間周三公布了自己的身份。美國前國土安全部辦公廳主任邁爾斯·泰勒在美國「媒介」網站發表文章,對其2018年在《紐約時報》發表匿名文章以及之後出版《警告》一書的決定做出解釋。
  • 相比前驅,後驅汽車有什麼明顯的好處嗎?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相比前驅,後驅汽車有什麼明顯的好處嗎?這篇文章給你答案!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在購車是經常會遇到選擇後驅車還是前驅車,想必也難壞了眾多消費者。總的來說,無論對於前驅或者後驅車都有其自己的優勢之處,至於哪種形式更為適合,還要看自己的實際需求。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不足。先說前驅的優缺點。優點:因為前驅車無傳動軸,所以車內利用的空間較大,乘坐較為舒服;造價低,組件集中便於維護,因為少了傳動軸,維修成本和耗油比後驅車要省。
  • Uzi現身英語考卷 這篇英文閱讀理解你會做嗎?
    Uzi現身英語考卷 這篇英文閱讀理解你會做嗎?2018-02-12 14:11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想必有不少朋友都玩過《英雄聯盟》,應該對中國《英雄聯盟》職業選手Uzi簡自豪都不陌生,近日,Uzi現身英語考卷再次引發關注,據報導稱,一位LPL粉絲在網上分享一張高中全國卷英語閱讀理解的截圖,其中RNG戰隊Uzi的名字「簡自豪」出現在其中,題目為《電競,下一個NBA?》。
  • 高考外語選日語的好處
    高考外語選日語的好處介紹高考外語選日語的好處。
  • 【科研助力】Mendeley的好處有多少?不足是什麼?
    Mendeley 的最大好處是:你把pdf文件放進設定的文件夾裡,Mendeley會自動檢測論文的題目、作者等。
  • 沒有人拒絕bbc網站
    作者2008-03-26/14:19   26日消息,bbc
  • 用醋泡腳有什麼好處
    累了一天的身體,腿也感覺睏乏很多了,如果用熱熱的水泡泡腳想必是舒服的很解乏,但是光用熱水也不能起太大的作用,你知道醋泡腳有什麼好處嗎?經過一天的幸苦學習或者工作後朋友們是不是很累了呢?小編這有個可以讓你舒緩身心、消除疲勞的方法哦!那就是用醋泡腳哦,那麼用醋泡腳有什麼好處呢?泡腳的注意事項又有什麼呢?泡腳的方法又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