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楊賢江與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
1 、論教育的本質
教育起源於人類實際生活的需要
教育就其本質而言 是社會上層建築之一
教育由政治經濟 決定,對政治經濟也有影響
2 、全人生指導與青年教育
對青年問題分析:是人生的第二 誕生期
全人生的指導:青年要幹預政治,投身革命
二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實踐
1 、職業教育的探索
為適應中國教育改造 和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需要 ,20世紀 20年代 形成職業教育思潮 ,其倡導者和代表人物是黃炎培 。
1913年 他就發表了 《學校教育採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 相聯繫 。
1917年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 ,又創辦中華職業學校 ,探索職業教育 ,逐漸形成其完整的職業教育思想
2 、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在職業教育的作用上他認為 ,職業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人獲得生活能力 ,其價值在於 ——謀個性之發展 ,為個人謀生之準備, 為個人服務與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加生產力 之準備,使學校培養之人無不可用 ,社會從業者無不受良好 訓練 、國無教之民 、民無不樂之生 ,社會國家得以立基 。
3、職業教育的目的
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 ,已達到為個人謀生 、為社會服務 、促進實業發展 、增長社會經濟 、穩定社會秩序 等目的 。
4、如何辦職業教育?
他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 ,即 只從職業學校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教育界做功夫 ,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農工商 職業界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在辦學宗旨、培養目標、教學組織、辦學形式 等方面均需社會化 ,即學生的知識技能 和思想品德 適合社會生產與合作 ,學校專業 、課程 、教學、年限 的規定 均需考慮社會需要可能和學生、家長的意願 ,辦學需充分聯絡 社會會力量 。
5、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
首腦並用、學做合一 、理論與實際並行 、知識與技能並重 ,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是 ——敬業樂群 ,熱愛所業 ,盡職所業 ,有優美之情操 ,有協作之精神 ,職業教育不僅是為己謀生 ,更是為群服務。
三 晏陽初的鄉村教育教育理論
1、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
晏陽初認識到,中國以農立國。文盲集中在農村,要普及平民教育就必須到農村去。1926年,他主持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開始了河北定縣鄉村教育實驗,在此基礎上形成教育和社會改造的方案,即「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他認為中國農村的問題可概括為愚、窮、弱、私四個字。愚指大多數人不僅缺乏知識,簡直就是目不識丁;窮指大多數農民生活十分貧困:弱指大多數人是「無庸諱言的病夫」;私指大多數人不能團結、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訓練。解決這四大問題必須藉助於四大教育,即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知識力;以生機教育攻窮,培養生產力;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養團結力。四者以公民教育最為根本。
推行「四大教育」要依靠「三大方式」:
學校式教育,主要以青少年為對象,包括初級平民學校(初步的識字、讀、寫、說教育)、高級平民學校(培養村長和幹部)和生計巡迴學校(傳授生產技術);社會式教育,主要以一般群眾為對象,通過讀書會、演講比賽、演劇、寫稿投稿、成立自助社和合作社、辦農業展覽等形式:家庭教育,家庭成員間開展公民道德、衛生習慣、兒童保護、家庭預算、家庭管理、婦女保健、生育節制等方面的教育和訓練。
2、教育目的與方式
化農民與農民化。通俗地講"化農民"是高級知識分子要教化農民,改造農民的意思,而「農民化」就是指高級知識分子要教化農民首先要把自己當成農民,深入到廣大農民群眾中去,才能真正了解農民需要什麼,如何改造農民。
四 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建設和鄉村教育理論
1、梁漱溟的理論與他的教育實踐
1929年 在河南輝縣 創辦河南村治學院。
1931年 在山東鄒平 主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 。
鄉村建設是指一種力圖在保存 既有社會基礎上通過鄉村教育方法 ,由鄉村建設引發 社會工商業的發展 ,實現經濟改造與社會改造 。
鄉村教育理論:中國問題的癥結是文化嚴重失調,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法 是進行鄉村建設。
鄉村建設以鄉村教育為方法 ,鄉村教育以鄉村建設為目標
2 、鄉村教育的實施
實施鄉村教育必須藉助於鄉農學校 。鄉農學校分為 村學 和鄉學 兩級 ,兼為教育和行政組織 ,其組織原則是 「政教養衛合一 」「以教統政」,一切政治、經濟、武裝、自衛措施 都通過鄉農學校 貫徹 。
鄉村教育的開展 必須通過 學校式教育與 社會式教育的合一 ,學校設兒童部、成人部、婦女部 和高級部 。
鄉農學校 注重通過 「精神講話」鞏固 舊道德 ,接受新知識道理 。這一理論的本質是 中國知識分子通過改造農村來實現 改良中國社會的理想 ,是在探索拯救中國的第三條道路 ,無視階級衝突和階級鬥爭 ,對中共領導的土地革命 持反對態度 ,是一場不成功的實踐 。
但他認識到中國問題是 農村問題 ,並立足於文化傳統 來思考中國社會的改造 ,是有識之見 。將科學的思想和方法 帶入落後的農村 ,對農村教育的提高 ,生產技術的改良 ,社會風俗的改善 做出了貢獻 。
五 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1 、兒童教育和活教育實踐
陳鶴琴是中國近代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開拓者 ,一生致力於 從中國國情出發 ,學習和引進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 建設有民族特色的而中國現代化兒童教育 ,提倡活教育 ,為改革傳統教育 ,提出極有價值的思路 。
。
1919年 開始任教 ,教授教育學 、心理學 和兒童心理學 ,之後的8年裡,是他奠定事業基礎和形成教育思想 時期 。期間 ,他投身教育改革 ,翻譯西方教育理論方法 ,並通過對長子陳一鳴的追蹤研究 ,力行觀察 、試驗方法 ,探索兒童心理發展及教育規律 ,同時創辦了 中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 ——鼓樓幼稚園 ,進行中國化、科學化幼兒園實驗 ,總結並形成了中國第一所 實驗幼稚園 ,總結並形成了系統的惡、有民族特色的學前教育思想。
1940年 ,在江西開展活教育實驗 。1941年 創辦 《活教育》雜誌 ,標誌著活教育 理論的形成 和 活教育 運動的開始 。
2 、活教育 思想體系
活教育的目的論 :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活教育的課程論: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 活教材
活教育教學論:
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1 、生活教育的實踐
1927年,在南京和平門創辦南京市實驗鄉村師範學校 。後改名為 ——曉 莊 學校 ,確立了生活教育理論 。
這所學校是 改造農村生活的中心 ,承擔起農村改造的任務。
1932年,在上海郊區創辦山海工學團 、提出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力圖將工廠、學校、社會打成一片 ,實現普及教育
1939年4月,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目的是收容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兒童 ,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幼苗。
2 、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感覺是杜威主義的中國化)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