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

2020-12-16 大盆

如何理解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

朱小蔓

許多教師天天都在教育實踐中,天天接觸孩子,一旦進行理論研究,卻不一定具有教育實踐的敏感性。這是為什麼呢?要解答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師?——這兩個根本性的概念切入。

我的職業生涯比較複雜,我是集教師、行政幹部、研究者三重身份於一身的人。我從73年開始做教師,不久就開始擔任行政工作,自78年又開始轉向做科研,幾乎行政生涯、教師生涯和科研生涯是同步的。也許,正是這樣一種特殊經歷,使我這樣一個現代的、特定的科研管理工作者,擁有一種特別的生活基礎,正是這種生活基礎,才使得我將教育研究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本身的邏輯運動。我有這樣一種感覺:即生活本身的邏輯運動,是分叉——合流——再分叉——再合流,這樣一個不斷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因此,對我個人來說,生活體驗和工作體驗都告訴我:任何一個思想的產生,都來源於實踐,都會在實踐中找到它的原形。這個原形可能是可以直觀的原形,也可能可以找到它的原形對我的一種觸動,從而形成了一種我對生活的感受。正因為如此,我一直對「教育理論可以離開教育實踐,形成獨立的教育理論」的觀點,不能夠認同。教育理論或近、或遠、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來源於實踐的根基。教育實踐如果沒有比較清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實踐。我跟實踐一線的教師接觸很多,我總是跟他們這樣說:我們兩群人要互相靠攏,你們應該向理論工作者靠攏,因為實踐需要反思,實踐需要有比較自覺的意識。如果你們真想成為一個比較清醒的實踐者,不跟理論工作者聯盟是不可想像的。有的教師說,我天天都在課堂上,難道沒有實踐的感受嗎?我認為天天在課堂上的人,不一定對教育實踐有真切的感受,不一定對教育實踐有敏感性。我常常覺得,許多教師工作了許多年,對教育實踐卻不一定敏感。他們以為自己有教育經驗,其實他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什麼東西是教育實踐中最重要的東西,什麼東西是最值得自己去認真觀察、對待、處理、思考的東西。因為任何現象都存在著兩重性:即重要性或不重要性;本質性或淺表性。教師要有甄別事物的兩重性之意識和能力。不要認為自己處在現象中,對經驗就一定很敏感。許多教師天天都在教育實踐中,天天接觸孩子,一旦進行理論研究,卻不一定具有教育實踐的敏感性。這是為什麼呢?要解答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師?——這兩個根本性的概念切入。從根本上說,教育一定是反映了人的學習過程、求學過程中最本質的東西,教育就是對學習者的關心和指導。而教師則是在教育過程中承擔著指導和影響學習者的角色。所以,現代教師的概念是個大概念。只要是在學習過程中作為指導者和影響的,就是教師。那麼,教師如何關心、指導和影響學習者呢?

首先,教師要關心學習者。具體地說,教師要關心、關懷學習者的學習:關懷學習者在學習中的動機、動力和障礙,指導學生更有效的學習;不僅指導當時有效的學習,而且激發學習者持續學習的欲望和動力。這樣的教師,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教師。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大學教師,只要是做一個人師,都需要觀察人是怎樣學習和進步的。如果將「合理地改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方法,保持學生旺盛的學習精力」作為衡量一個成功教師的標準的話,那麼,許多老師都不能達標。一些教師不僅不能發現學生學習上的根本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進步,而且還有意無意地擬制學生的學習動機。有的甚至南轅北轍:沒有指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而是教了一大堆錯誤的方法;沒有使學生養成持續發展的學習動機,而是泯滅了學生學習之火。這樣的教師就不成其為教師。教師如果不能把握住做教師的真諦是什麼?教育的根本是什麼?他不能遵循這條主線去做教育,也就不可能產生對教育經驗的敏感性。這些對教育經驗沒有敏感性的人,就不能做好教師研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中的教師需要訓練。那麼,究竟應該訓練什麼呢?我認為,要訓練眼睛、耳朵、嘴巴、體態語言、整個心智,特別是大腦;甚至是訓練教師的感情、敏感以及怎樣做研究。教師要獲得這種能力,不與教育理論工作者在一起學習,是行不通的。一個教師,如果從來沒有受過做教育研究的訓練,不明白做教育研究的真諦,不懂學習過程的教育心理學(比如大腦認知的機理),也沒有對文化的理解力,沒有高尚的情操,甚至沒有教師特有的人格條件;不通過學理論,不通過學思想,不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去涵養自己,怎麼可能變成優秀的教師呢?所以,教師不要以為,可以離開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合作與指導,可以單獨做好教育研究,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有的教師對我說,自己學了許多教育理論,到了教育實踐中不會用。我說,那當然了,教育思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出來的。我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的哲學訓練比較多,今年第一次,我以德育學的方向招收博士生。這是全國第一家德育學的博士點。我開出了兩個方向,即道德哲學和德育政策分析。我認為哲學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理論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教師沒有經過理論思維的訓練,是不可能對教育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有經驗的教師的。

  

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我為什麼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哪?文化大革命對我們這些人有很多傷害,耽誤了很多時間。但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文化大革命,改變了我們的人生道路,改變了我們的人生選擇。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66年,我會考清華大學的無線電系。我當時的成績比較好,一心想學理工科,由於當時物理或無線電系是第一位的熱門專業,所以,我的全部高考志願填的都是無線電系。可是剛剛填完高考志願,文革就開始了,運動就開始了。上山下鄉、批林批孔,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就這樣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和人生選擇。最後,我就棄工從文了。就從文而言,我是先從文學,再從哲學,最後再從教育學。我入教育學的門很晚,幾乎是40歲的人了。但我有老高中的知識基礎,那時,我們受的教育是的的確確的素質教育,今天我們也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我以為,還沒有回到文革前的教育質量——全面發展的教育。那時候,我們在高考前還聽音樂會、看話劇(老舍的茶館)、參加學雷鋒活動,學習上根本沒有死記硬背。我那時的數理化學習,很用功,做了大量外國的試題,包括蘇聯、匈牙利、美國等國家的試題。現在回憶起來,感到那時高中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還是很紮實的。雖然我們沒有去學工,但當時的訓練對我們的理論思維,乃至整個意志的培養,功效還是很顯著的。後來,我就從學文學走到學哲學,又從學哲學走到學教育學。走了這一個圈,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文學給我的是一種人文的力量,那麼多人物的精神世界豐富著我的精神世界。文化的力量,可以說是相當多的凝聚在文學經典中的,當然也包括凝聚在歷史經典中。所以,我認為,人文力量,可能首先體現在文學中。文學對現在學生的影響逐漸式微了,這是令人十分遺憾的事情。那時侯,我們與老師接觸很多,不象現在的學生難得和老師在一起。我們班50個學生,配了80個教師,天天和老師在一起。從這裡,我還是悟出來,教師更重要的事,不完全在課堂,最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交往而生成出來的新東西,是知識之外的東西。

  

其次,教師要影響學習者。教師的人格和學問融為一體的力量,是一種非常非常神奇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兩者缺一都永運不可企及的、都將永遠不能領悟的神奇力量。有人告訴我,一個院士對他說:「如果還有來世,自己能自由選擇專業的話,一定選擇研究道德教育。」我聽了很高興,很希望有一天能跟這個院士進行道德教育的對話,討論他為什麼渴望研究道德教育。說實在的,一個人到不了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做好道德教育的。我對自己的學生的道德要求是很嚴的,道德教育和學問教育兩者之間,原本在教育中最深層次上的東西是一體的。之所以現在的教育變得讓人不能容忍,是因為在教育中這兩者被割裂了。今天的一些學問專家,實在缺少情操、缺少胸懷。今天的教育,不能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不能達到改變人生方向,影響人終身發展的地步。一個真正的教師是一個能影響學生終生發展方向的人。美國的卡內基教學委員會的波伊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睡不著覺,在床上細數自己一生受過哪些教師的教育。結果發現,只有四個教師是影響自己人格成長的真正的教師。為什麼只有這四個教師被認為是真正的教師哪?原因在於,這幾個教師具有深刻的道德目標,能對學生進行道德性的影響。他們影響了學生一生的信念和追求。所以,波伊爾堅持認為:教師是一個對年輕一代具有最深遠影響的人,是一種比其他任何職業都神聖的職業。

解答了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師之後,我們究竟如何理解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呢?理論怎樣影響實踐、理論通過什麼方式影響實踐哪?由於我做了十四年處級幹部,又做了三、四年院長、所長,之後又做了七年大學副校長,加在一起,做行政幹部已經二十多年了。可以說,我做行政和做專業的時間一樣多,一直是一個雙肩挑的人。因此,我理解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教育行政決策和教育實踐的關係,就會有我自己的特殊角度。我一直認為,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分界是不那麼清楚的,也沒有必要分得那麼清楚。教育理論就沒有象自然科學那樣的理論,教育理論原本就是整個現場,它的理論都是來自於教育活動之中,而教育活動本身又是人在其中的活動,這和自然科學理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個教育者理解教育活動,一定有自己的眼光、情感、體驗、角度,甚至有自己的事業和自己胸懷。因此,那些能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的教育理論,它本身一定積澱著很厚重的教育實踐,它早已經與教育實踐水乳相融、鑲嵌在一起了。可以說,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能產生影響,是因為兩者之間有關聯,兩者之間沒有關聯,沒有任何的遭遇、遭際,就不會產生影響。教師的影響是通過對學生的真切的關懷,產生連接的。影響這個詞需要好好研究,影響是一定要有關聯的。比如,一個做教育史研究的人,如果要成為一個教育史家,就一定要研究教育實踐,和教育實踐產生關聯,而且當他懂得教育實踐以後,對教育史的詮釋就會不一樣,就不會完全是引經據典,即使是同樣的引經據典,其對教育史的研究也會不一樣,即使依據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史實,做出來的東西也會不一樣。這是因為,史學家本人不一樣而致。我認為,要對教育實踐有影響,一定要與教育實踐有連接;連接的方式是不樣的,不是說天天要蹲在學校裡,這樣是不可能跳出來一點去看世界的;連接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連接與間接連接、關心連接與現場直接操作等多種樣式,但是必須連接。一個好的教育理論家,一個關照教育實踐的教育理論家,必須到教育實踐中去。

  

那反過來說,教育實踐中怎麼會有教育理論哪?我們有些理論工作者鄙薄教育實踐工作者,認為教師只不過是一個教書匠,沒有什麼理論,不可能搞出象樣的教育理論來。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原因在於,今天的教育活動和早年的教育活動完全不一樣了,過去的教育的活動是從師傅帶徒弟到班級授課制,主要的任務是傳遞知識。這種教育理論主要是研究知識傳遞的過程,研究知識是如何傳遞的。只要研究了教學心理學,就可以當好一個教師。即使是這樣淺表的理論,也是來源於教育實踐的。如果沒有伴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的班級授課制,就沒有赫爾巴特,沒有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就沒有所謂的教育理論。教育理論本來就是來自於教育實踐的。今天,教育理論就更加需要教育實踐了,今天的教育理論變得這樣廣大,已經打破了和經濟、社會之間的藩籬。這種情況下,有極其廣闊的社會實踐活動背景,其中有許多理論滲透於其中,這麼多思想、理念,社會學的眼光、經濟學家的眼光、人類學家的眼光、政治學家的眼光,都進入到教育活動中間,今天的教育活動再也不能從一個學科的角度來審視,必須從各個學科視域融合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了,今天的教育實踐中有許多問題可以催生出新的理論。

  

為什麼說,教育實踐產生教育理論?原因在於:教育實踐中蘊涵著豐富的、大量的、複雜的、千變萬化的問題。問題是產生理論的根源,沒有問題就沒有科學研究,所有的科學研究都來源於問題。勞丹認為,科學理論產生於兩個來源,一是經驗中的問題,二是概念中的問題。沒有經驗和概念中的問題,就不可能產生科學理論。因此,教育科學研究史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教育研究也是研究,也是智力勞動,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做教育研究,應該呼籲優秀的人來做教育。如果只是一些智力不高,情操不夠的人來做教育,教育是沒救的。因為,畢竟教育是人的事業,要靠教師、靠帶頭人、靠有影響力的人、靠教育家來做。教育家如果不優秀、不聰明、沒有智慧、沒有健全的大腦和理智、沒有豐富的情感世界,教育是做不好的。我一直主張教育家應該是一個活活潑潑的人,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我一直不相信非常沉悶、閉瑣、小氣的人能夠成為一個教育家。只有大將風度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教育家。一個人有許多優點,但沒有胸懷決不可能成為教育家。教育家是願意使所有的不好的東西,在自己的努力下,變得好一點的人。沒有胸懷怎麼可能成為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是讓一個人想把最好的方面展示給你看的那樣一種東西。這是教師要學的最根本的東西,現在許多教師培訓沒有講到點子上,不知道把教師啟發、引導到什麼地方去了,沒有引導教師發現最重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教師能夠發現一個生命的希望,發現一個生命的力量。如果一個教師不能發現一個生命的希望,不能用自己的勞動心血來喚起生命的力量的話,這個教師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教師。教師怎樣才能發現生命的力量哪?沒有寬廣的胸懷,總以為別人想幹什麼,不相信人,用一種不正常的眼光看人家,評價人家,總是以一種不好的心情去懷疑別人的積極性,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教師的。我以為,不管一個人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一旦他表現出某種熱情和積極性,這就是一種了不起 的東西。保護這種積極性比什麼都重要,教師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相關焦點

  • 餘清臣:論教育理論的實踐化改造
    亞里斯多德在進行了沉思科學、實踐科學和創製科學分類之後,認為實踐的本原即意圖在實踐者中,因為意圖的對象和作為之結果是同一的。[13]亞里斯多德看到了實踐的情境變化性,並認為實踐的邏各斯只能是粗略的、不很精確的。[14]根據亞里斯多德的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實踐有情境性與自由性兩個方面的基本特徵,這可以成為理解教育實踐基本特徵的基礎。
  • 新人類教育理論與實踐
    他們學科化多元化狹隘意見,把本來相互聯繫的世界理解得支離破碎,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紊亂而不和諧、不可持續。任何教育理論反映的教育現象之間的聯繫都是有限的,都是對真實的有目的的裁剪,把無數的可能裁剪成有限的可能,並服務於現實需要。雖然表面上理論多出自專家之手,但並非專家所創,專家不過是對教育實踐進行了有目的的總結描述。
  • 混齡教育的理論基礎及實踐價值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混齡教育的理論基礎及實踐價值   導讀:混齡教育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情感體驗的機會。
  • 「教育強國」石中英:論教育實踐的邏輯
    關鍵詞:教育實踐; 教育理論; 實踐邏輯; 實踐感在教育學界, 無論中外, 在有關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係問題的研究上, 都存在著兩種值得關注的現象:一是學者們對於教育理論的研究比對教育實踐的研究豐富得多, 許多人, 包括筆者, 期望或曾經期望通過對教育理論的嚴格分析來深入理解和重構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關係;二是在為數不多的有關教育實踐的研究中
  • ...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
    他圍繞課題怎麼落實,落實中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提出建議,強調具體研究要在前期紮實基礎上聚焦到重點問題,一是要把握好大數據時代是思想政治教育時空轉換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因而不宜做泛化性的理解,要聚焦大數據的基本維度和基本內涵的進行研究闡釋;二是要進一步聚焦到創新的成果上,聚焦到理論、方法、實踐的具體性、實質性創新成果上。
  •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遊與學相得益彰 晉江開展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骨幹師資培訓
    在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中如何處理好「遊」與「學」的辯證關係,讓教育性與趣味性相得益彰?日前,由晉江市教育局主辦、晉江中小學生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承辦的晉江市第二期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管理骨幹師資培訓活動圓滿落幕,學員們滿載而歸。
  • 《教育世界》的翻譯理論與實踐
    《教育世界》的翻譯理論與實踐 2016年12月05日 13: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浴洋 字號 內容摘要:《教育世界》雜誌創刊於1901年 5月,為半月刊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如何理解-教育與政治經濟
    教育的本質告訴我們,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既然是社會活動,那麼教育或多或少的都會與社會發展各種各樣的關係,那麼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希望今天內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社會包括三大方面——政治、經濟、文化。今天我們首先來介紹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教育與文化的關係,我們可以在後續內容當中進行詳細介紹。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
    他圍繞課題怎麼落實,落實中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提出建議,強調具體研究要在前期紮實基礎上聚焦到重點問題,一是要把握好大數據時代是思想政治教育時空轉換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因而不宜做泛化性的理解,要聚焦大數據的基本維度和基本內涵的進行研究闡釋;二是要進一步聚焦到創新的成果上,聚焦到理論、方法、實踐的具體性、實質性創新成果上。
  • 我國現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和實踐
    3、職業教育的目的 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 ,已達到為個人謀生 、為社會服務 、促進實業發展 、增長社會經濟 、穩定社會秩序 等目的 。4、如何辦職業教育?2、教育目的與方式化農民與農民化。通俗地講"化農民"是高級知識分子要教化農民,改造農民的意思,而「農民化」就是指高級知識分子要教化農民首先要把自己當成農民,深入到廣大農民群眾中去,才能真正了解農民需要什麼,如何改造農民。
  • 論教育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辯證統一
    引言:在師範院校接受過專業教育的教師不一定是好教師,沒有在師範院校接受過專業教育的教師不一定是壞教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用學過的教育學理論來進行教育實踐,如何解決教育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辯證統一呢?筆者就這一問題談一談三點愚見。
  • 一部熔英語教育理論和實踐於一爐的著作——《外語教育探索》
    語言是人類生存、鬥爭的武器,外語是幫助我們走向國際化的一大利器,它的價值體現在我們對於外語能力的掌握上,而外語教育則是培養和提高外語能力的關鍵,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旨在探索我國外語教育發展規律的學術專著《外語教育探索》日前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
  • 活動回顧|「全人教育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全人教育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北師港浸大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在全國抗疫的新形勢下,採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大會開幕式由全人教育辦公室主任郭海鵬教授主持,國內外的60餘位學者參加。在會議中,與會學者共同回顧了學科建設的發展過程、探討了全人教育理論、實踐的學術研究現狀與未來發展。
  • 教育自信源自教育本土實踐與智慧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教育實踐表明,教育要實現現代化,首要是樹立教育自信,應該由長期以來的目光向外,轉到既目光向外又同時目光向內,聚焦近幾十年來中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創造的本土實踐和智慧,梳理、總結中國教育的本土經驗、思想和理論。成功的本土實踐以及基於本土實踐的本土教育智慧,對於教育改革與轉型,其借鑑意義和價值一點也不亞於西方教育成功的理論和模式。
  • 蕃茄田藝術對話教育界泰鬥,用真實案例回應權威,理論與實踐兼具
    首先,當今中國教育領域的大家-顧明遠教授從教師角度提出教育應該是培養熱愛和平、尊重他人且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這才是人類集體的共贏。Leichter教授則用多個實際例子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習是一個長期、終身制的過程,父母與孩子是雙向學習的關係」。因此,在全球素養教育的培育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才是穩定的素養培育體系。
  • 如何理解「創客教育」?
    李亦菲,中國教育學會青少年創新思維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長創客教育是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一個新事物,任何新事物一開始都有一點混亂,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我也試圖把我的理解展現出來,供大家評判和思考。關於什麼是「創客教育」的問題,就是它的定義、性質、定位。
  • 教育行動的邏輯與教育理論創新——兼論哈耶克的「必然無知」理論
    對教育活動而言,受制於其生活本性,即便是對未來的具體狀態一無所知也必須義無反顧地往前走,並需要在新情境中以摸索的方式不斷地把已有的知識經驗重組為與新情境相適應的新的知識經驗。因此,對前景的「無知」驅動著教育行動,討論教育理論與教育行動的關係,有助於更加深入地認識和把握教育的本性,並推動教育理論的創新。
  • 溫宏宇 楊麗: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呼喚教育理論
    內容提要:基於「核心素養」的基礎教育改革面臨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具體問題,需要教育理論給予強有力的支撐,為其保駕護航。圍繞核心素養的一些基本問題的解決呼喚教育理論;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制定、教材編寫呼喚教育理論的支持;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呼喚教育理論助其理解核心素養引領的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 2020教育戲劇實踐周回顧:現在的理解只屬於現在
    工作坊改變了實踐周既定的對教育戲劇諸多形式的探索,而設計了一個針對疫情時代之後兒童創傷的戲劇實踐。本次實踐周運用戲劇和劇場的方式,協助我們想像疫情之後的兒童、家庭以及那些隱秘和不易察覺的創傷、情感和思想。這對於我們既是挑戰,也是必須要引領中文教育戲劇工作者思考的方向。
  •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舉行
    人民網-財經頻道日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暨《勞動教育論要》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塗清雲、北師大出版集團總經理馬朝陽分别致辭。清華大學石中英教授、北京大學劉雲杉教授等多位專家代表、教育期刊的主編等圍繞「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專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