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女這部短片在2001年獲得了第七十三屆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在那個網絡視頻還不發達的年代,更是火爆了當時的社交媒體QQ空間。
這個九分鐘的短片看過的人都說很感動,而要做到感人,首先要讓觀眾看懂。短片無一句對白,人物形象也近乎剪影,如何在這種自找麻煩的情況下敘事,成為當年現象級的流量短片,父與女的敘事技巧可以說是相當成功。
故事的一開始,父親騎著自行車帶著女兒來到湖邊,上了小舟,和女兒分別。引入眼帘的小舟,父親一個人劃都為接下來的「等」做的鋪墊,簡單的小舟和父親的穿著以及來到湖邊的方式是騎著自行車,沒有帶任何行李,自行車還靠在樹上。這一切都精確表明父親的出海是短時間的,才有了女兒前兩次間隔時間很短的「等」的意義。
在開頭出現的四個場景,也貫穿了整個片子, 分別是平地、上坡、岸邊(以岸邊的樹為標識)和湖邊碼頭。
接著是兩次風雨無阻的等,一次風中,一次雨中,當雨中的女孩到達岸邊沒有等到父親時,旁邊父親的自行車已經不見了,從這一刻起,已經明確了父親不會回來了,剩下的只有等。
後面等的年齡跨度很大,從少女時期的女孩,到戀愛中的少女,再到為人母帶著孩子到碼頭,再到年老後的女孩最後一次到碼頭等待。每一次的等待都像是女孩對父親的訴說,訴說著自己的人生。跨度大的人物很難辨識,女孩有了一個顏色的標識——藍色,讓觀眾明確的知道時間的變化中這就是當年的那個女孩。
最後的滄海桑田,女孩終於夢回當年,見到了父親,浪漫主義的結局,情緒在此刻升華。再浪漫的片子,其表意也必須有明確的指向性,視聽語言的模糊性給予觀眾遐想,一個明確的敘事再模糊也要能指向一個特定的可能性,在本片中,用了很多精巧的設計使表意的明確化。
再在一些細節上添加有趣的部分,如女孩每次騎著車走過平地都能遇到不同年紀的人騎著車和她同行,這樣的動作給一個多次出現的固定場景增添了動感,也可以讓人去二次解讀遇到的人有人生時間的隱喻。這才使得一個詩意的短片可以成為當年的「病毒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