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美酒配佳餚」,平日裡喝酒,最好有佐酒之物,一口酒一口菜,那才叫圓滿。對於這一點,古人也不遑多讓,而且有時還更精細,比如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就寫了一本酒的專著《觴政》,書裡專門有討論下酒菜的內容,他把下酒菜稱作「飲儲」,還很系統地將下酒菜分為五類,一是清品,如鮮蛤、糟臘之類;二是異品,像熊白(就是熊肉熬出的油)、河豚白子之類;三是膩品,主要是肉類,比如燒鵝之類;四是果品,松子、杏仁等;五是蔬品,如鮮筍、早韭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古人的下酒菜那是十分豐富。
說到這裡,咱們這些現代人不免也好奇,想探究一下古人喜歡什麼下酒菜,尤其是歷史上善飲酒的名人,比如李白。本著這份好奇,還真搜到有人寫過這方面的內容。
▼
▲
根據圖中內容介紹,這「雕胡」便是茭白,是詩仙李白的下酒菜。這種說法,初看之下頗有道理,因為根據《本草綱目》註解,說「菰本作苽(gū),茭草也。其米須霜雕(同凋)時採之,故謂之凋苽,或訛為雕胡」,這意思是,雕胡乃是茭草的果實,也叫菰。而這茭草,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茭白。按照這個邏輯,雕胡飯便是茭白做成的下酒菜。
清炒茭白
不過,這種說法其實不恰當。實際上,這裡的雕胡,的確是茭草的果實,但卻和茭白不是同一種食物——至少在宋以前,雕胡和現在的茭白不是一回事。在宋代以前,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茭白」還不存在,「茭草」的果實,也就是雕胡,是一種褐色的穀子,既菰米。在宋以前,菰米(雕胡)是一種很重要的主食,就像現在的米飯一般。
菰米
根據記載,煮雕胡飯的時候,有人去殼也有人不去殼,煮之前要浸泡四五個小時,烹煮時間也要兩小時左右,煮好之後,米香四溢,順滑軟嫩,入口清香。
而宋代以後,由於各種原因,茭草染上了黑粉菌,大面積地被感染,感染後的茭草不再開花結果,但莖節細胞因此加速成長,形成肥大的紡錘形肉質莖,這個「變種」後的根莖,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茭白。
所以,說雕胡是李白的下酒菜,是混淆了茭草「變種」前後的生長形態,用「雕胡飯」下酒,這就相當於現在我們用米飯下酒一樣,不符合邏輯,想想也是很奇怪。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