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詩歌——《蒹葭》。
選這首詩歌來講,是考慮到我們前面講的那些內容都是大家相對比較陌生的,且有一定難度。今天這首《蒹葭》大家都比較熟悉,也想藉此讓大家都清楚一點:我們解讀《詩經》是要負責任的!
在我講《詩經》後,有時跟一些學者聊天,發現他們大多的解讀主要側重文學方面,認為我講的《詩經》好像有意跟他們不一樣,或者說有點兒想譁眾取寵的意思。所以今天選這首詩來講,也是想跟大家具體分析一下:我們這樣解讀《詩經》,是不是溯本清源?!我們要以《詩經》的原文,還有《詩經》裡面所表達的情感來真正地解讀《詩經》,而今天這首《蒹葭》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我在講《詩經》,還有儒家其他經典《大學》《中庸》、講修身、講《易經》等等,常對大家感嘆:在我們全國孩子們的語文課本裡,只收錄了那麼幾篇《詩經》裡的詩歌,但僅僅只是這麼幾首詩歌的解讀都是有問題,我們傳承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難道就這樣被「誤解」?這影響的是全國的學生,甚至會影響幾代人的。所以,我今天特別地用《蒹葭》這首詩來給大家進行溯本清源的解讀,讓大家能夠深入地思考、了解如何解讀經典。將來不僅僅是《詩經》,還有《唐詩宋詞》等,這些是孩子們要了解的,我們要清楚應該如何來教、來引導孩子們去學,這也是我的一個初心!
《蒹葭》這首詩歌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都看過瓊瑤寫的《在水一方》這本小說或是電視劇吧,瓊瑤把《蒹葭》作愛情解這一點在小說裡發揮得淋漓盡致,吸引了不少眼球。但事實呢?「《蒹葭》究竟是愛情詩,還是怎樣的一首詩」?我們今天就來詳細解讀一下。
像往常一樣我們先把這首詩歌的序言看一下。
《蒹葭》序言
《毛詩正義》裡:「《蒹葭》,刺襄公也(也就是秦襄公)。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這個序言意思就是《蒹葭》是來規勸秦襄公的這麼一首詩歌。為什麼要規勸他呢?這後面也說得清楚:因為他「未能」即還沒有能夠「用周禮」來治國,這樣國家就不會得到很好的治理,「無以固其國焉」。我們要理解這首詩歌序言,就要對秦國的歷史有一定了解。
《蒹葭》歷史背景
在堯舜禹的時候,秦國的祖輩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賜姓「嬴」,就是後來秦始皇叫做嬴政的「嬴」。秦的後代子孫秦非子因為給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為一個附庸國(附庸國也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爵下面一個國家的附庸,附庸國是很小的了)。到了非子的曾孫秦仲,也就是隔了四代,秦仲就當了周宣王時候的大夫,到了秦仲的孫子秦襄公(也就是我們這首詩歌裡面所講的秦襄公),當時周朝受到西戎這些少數民族的侵擾,秦襄公戰西戎救周朝有功,因此,周平王東遷時把西安以西,也就是現在岐山這一帶的地賜給秦襄公,這個時候秦才成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秦朝的歷史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蒹葭》這首詩「刺襄公也」,意思就是通過這首詩歌來規勸秦襄公治理國家之道。我們剛才講歷史的時候也講到了秦襄公,他當時因為出兵去跟少數民族作戰保衛周朝。所以周平王東遷的時候,就把西邊的岐山這塊地封給秦襄公,讓他成了一個諸侯國,這個時候才是秦國真正的開始。但這個時候,周朝剛剛東遷,秦對周朝的禮教這些並不熟悉,那麼他在治國初期是很難治理好的。這個時候就有一些賢人、大夫發現,如果說這樣繼續下去,沒有真正的賢人來輔助治理國家,這個國家肯定就會衰落下去,所以後面說「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就這回事。沒有人懂得禮樂教化,不能有助於政治管理的話,即便把土地分給你當個諸侯國,你也可能慢慢地衰落下去。這個時候就有賢人志士規勸秦襄公趕快去找懂周禮的賢人來輔助治理國家,這就是《蒹葭》這篇序言所包含的義理。
圖片來源:網絡
《蒹葭》詳解
下面我們來詳細解讀這首詩歌。從詩歌本身的內容來看,《蒹葭》到底是愛情詩呢,還是勸秦襄公求賢人的詩歌?聽完今天的講解後,相信大家是能夠分辨的!
這首詩歌總共有三段。
第一段: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一段。「蒹葭蒼蒼」,指蘆葦茫茫的一片;但是這個時候「白露為霜」,「白露」是秋天季節了,白露節氣,外面會結霜,這個時候蘆葦會變成什麼樣?應該開始變黃,枯乾了。大家在北方都能感受到這一點。那麼,詩歌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來起興,它的用意何在呢?
我們知道,在《詩經》裡面起興的手法用得非常的普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在白露時候,外面開始結霜,蘆葦就會慢慢地變黃。這裡用來起興,比喻一個國家這個時候就有可能要慢慢地走向衰落,就像蘆葦要慢慢地枯萎了一樣。怎麼辦呢?
下面才有這麼一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伊人」,意思就是大家所講的那個人,在哪兒?在茫茫的水的那一邊的那一個方向。那麼,這個大家傳說中那一個人,所謂的「伊人」,一定是指漂亮的女孩子嗎?
各位,其實這裡「所謂伊人」是指古代隱居的賢人。我們知道中國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隱居、隱士的風氣。如黃帝所訪崆峒山廣成子,這些人都是隱修的,很多都是能夠治國安民的大才大用之人。但是,很多人當時因為不得時勢不得用的時候,常常選擇隱居。這個隱居文化在《論語》等經典裡常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個國家如果說再沒有賢人協助治理的時候,有可能就要衰落下去。那麼這個時候就要去尋找賢人。但所謂的那個賢人,他「在水一方」,大概在那麼一方,可能隱在民間,也可能隱在山裡等等,這裡用「水的一方」作為一個比喻。如果說「伊人」是指一個漂亮的女人,那「在水一方」,是在一個地方隱起來(躲起來),這個作何解?在當時的禮教社會會產生這麼無聊的文學意境嗎?和「白露為霜」又有什麼聯繫?如果這首詩當成愛情詩來解,上下文的關係能理清楚嗎?
我們繼續來看,如果要找到這個人,怎麼找?這裡說「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洄」,指逆流而上;「道阻且長」,去尋找的道路艱難、困窘,而且很漫長、不容易找。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如果順著這個水流下去找,就好像在水中間的那個地方。開始是說「在水一方」,現在是說「在水中央」,這個目標就比「在水一方」更具體了一點,起碼有個大概的方向,是不是?
我們來解讀一下「溯遊從之」和「溯洄從之」這兩句在詩歌裡面所表達的涵義及所指是什麼?「溯洄」,逆流表示「違禮」。我們要去請賢人,就不能夠違禮。在夏商周禮教社會,賢人是必須要以禮相待。我們想想周文王去請姜太公是怎麼請的。「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你違禮去找賢人,當然是艱難困苦的,非常地漫長,而且是找不到的。這裡順便給大家講一下古代「三請三讓」之禮。
大家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三顧茅廬」。為求賢人出來幫他打天下,三次親往相請。但我們有些學家為了吸引眼球,非常不嚴謹地說,「諸葛亮這樣做,是為了吊胃口」。這是對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極為不敬。其實,劉備「三顧茅廬」遵循的是我們中國古代「三請三讓」之禮,這裡跟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三請三讓」。
我們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很多人就經常問我:「蔡老師,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對嗎,那些儒家思想就值得宣傳嗎」?我就問他「什麼叫君君?什麼叫臣臣」?他又說不出來。儒家不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君使臣以禮」,一個臣子事君以忠的前提是什麼?
古代的「三請三讓」,不是像我們現在一些人所謂的「吊胃口」,古人要的只不過是一個「誠心」!比如說劉備三請諸葛亮。古人事君是非常忠心的,「一臣不事二君」!所以,如果不是誠心相請,誰願出去給你拼命一輩子?而且如果不信任對方,也無法共事。古代拜將有拜將臺,在拜將臺舉行很尊重、很莊嚴的儀式,授予大將一把劍或者印符等委以重任,以此來表達君主的信任,這樣賢人將士才能夠真正忠誠地為君主做事。
在古代,對這些禮節是非常重視。首次通常會帶著很多禮物,包括錢幣等等很厚重的禮過來,表示誠心;同時受邀之人也要表示謙虛。因此,第一次通常不會明確意向。像王安石,宋神宗請他的時候,給他寫了一封信,王安石一看信,覺得宋神宗還不夠誠心,把這封信退回去了!在古代,一方如有誠意相請,另一方必定會鞠躬盡瘁。所以,這個並不是故意裝客氣。如果說你第一次堅決地拒絕對方以後,第二次他繼續來請,說明他是真心誠意地相請。那這個時候,作為一個謙虛的人,第一個考慮到自己的才幹可能還不一定行,可能對方還有更好的人選,那麼他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我為什麼要去佔人家這個位呢?我不接受邀請而成全對方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好事不過三」。第二回合後,第三次再來時,說明對方是非常地誠心了,那麼,你願意出的話就要答應為對方做事了。像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也是第三次相請中定下了整個大的方向!
「三請三讓」之禮,也體現在古代平常生活中。如一些隆重場合,賓朋進大門,同進的人大概互相讓對方兩次,然後再進去。其實也是「三請三讓」,這個是古代引導大家修身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禮。
圖片來源:網絡
我前段時間在《傳習錄》的一些課程裡面,跟大家講了幾節儒家修身的課,其中就包含了為什麼要謙讓,如何通過謙讓導回我們的內心來正心修身!今天正好借《蒹葭》和大家講解「三請三讓之禮」,讓大家了解我們古代相請賢人是必須順著禮來的,而不能違禮!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清朝光緒皇帝請了一個老師教太子,有一次光緒皇帝上朝回來看到老師在懲罰他的太子,當時有點生氣,忍不住說了老師一句,老師當下就要辭職不幹了。光緒皇帝知道自己錯了,馬上跪下來向老師承認錯誤。所以,古人是非常有個性有禮節的。我們對這個文化深入地去了解的話,就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禮」的文化是多麼的博大,多麼深入心性的東西。這一點,大家好好地理解!
因此,我們要去請賢人,就不能「溯回從之,道阻且長」,不能違禮。在古代也有不少國君請賢人可能有些不心誠,就像《三國演義》裡面的張飛說的那樣,「那個傢伙不出來,你放一把火燒了他的草屋,把他綁回來就好了」,這樣怎麼行呢?要順著禮去找,所以詩裡說「溯遊」,就是指順著水流去找,比喻順著禮去找,就「宛在水中央」,那麼我們越找他,這個目標就越來越具體,不是「在水一方」,而是好像「在水中央」那一塊,慢慢地就能夠找到賢人。
第二段: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指白露還沒幹,比喻這個時候國家還是能治理好的。但如果沒有賢人協助治理,國家可能就會走向衰落。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這裡跟上面(第一段)差不多,只是改了一個字,「湄」,這個字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不用多解釋了。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這裡詩所改變的「水中坻」,是指水中一個小沙洲這樣的地方,那就說明這個目標是越來越縮小了。「道阻且躋」,就好像爬高一樣,比較艱難;「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你看前面第一段「宛在水中央」,那麼目標還不太具體,要找還是有點難;第二段「宛在水中坻」,就好像在水的一個小沙洲上,這一下子就具體多了。
第三段: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第三段也只是改了一個字。我們看一下最後一個字,「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前面(第二段)「水中坻」的「坻」,就是上面的沙洲因為長有草、有木的這種地方;下面(第三段)「水中沚」的「沚」,也是一種沙洲,但是這個沙洲基本是指只有一些土石等卻不長草木的地方。這兩個字就有這麼一個差別。
我們看一下:從「宛在水中央」,然後「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目標越來越清晰,那麼找賢人就越來越明確,就越容易找得到。整首詩歌雖然只變了這麼幾個字,但用意都在這裡面,而且我們也看到古代「三請三讓之禮」在這三段裡面也確確實實有一些暗中相符合的,我們只要順著這個禮,誠心誠意地去請這個賢人,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找得到他。
這首詩歌明顯是用來勸秦襄公去找賢人,來協助治國,這樣才能夠把秦國建立得更加強大,鞏固得更加好,說白了就是求賢人的這麼一首詩歌。整首詩歌所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個主旨!但是,我們如果說把這首詩歌當成愛情詩歌來解的話,如何能解通?大家再多去誦讀、理解,那麼我們對這首詩歌就會有比較清晰的正確的解讀思路,而不會按所謂朦朧的愛情詩來解讀。
今天的講課就講到這裡。
-- 本講結束 ----
講習老師:蔡振民
編者按:松梅
錄音整理:小熊
文稿初審:小熊
文稿二審:子路
文稿終審:小米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