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請三讓古之禮,《蒹葭》求賢誰人知?

2021-02-08 志道共學
本篇內容為蔡振民老師在「與詩相會共學群」的第12次講習分享。初讀《詩經》,能識其美,辭美、韻美,再讀《詩經》,那意境也是美而又美,回味無窮。它是學文學的所愛之一。繼續誦來,就要問,我們要如何解讀《詩經》,才較為適宜呢?孔子刪述六經,從《詩經》開始,如若從源頭來看,它到底在講什麼?如《蒹葭》一詩,在民間廣為流傳,被唱被誦,《毛詩正義》曰: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意即規勸秦襄公要用周禮來治國。本詩以蒹葭起興,意在尋求賢人共治國家,這是其本源。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詩言志」,因為「思無邪」。


大家晚上好!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詩歌——《蒹葭》


選這首詩歌來講,是考慮到我們前面講的那些內容都是大家相對比較陌生的,且有一定難度。今天這首《蒹葭》大家都比較熟悉,也想藉此讓大家都清楚一點:我們解讀《詩經》是要負責任的!

在我講《詩經》後,有時跟一些學者聊天,發現他們大多的解讀主要側重文學方面,認為我講的《詩經》好像有意跟他們不一樣,或者說有點兒想譁眾取寵的意思。所以今天選這首詩來講,也是想跟大家具體分析一下:我們這樣解讀《詩經》,是不是溯本清源?!我們要以《詩經》的原文,還有《詩經》裡面所表達的情感來真正地解讀《詩經》,而今天這首《蒹葭》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我在講《詩經》,還有儒家其他經典《大學》《中庸》、講修身、講《易經》等等,常對大家感嘆:在我們全國孩子們的語文課本裡,只收錄了那麼幾篇《詩經》裡的詩歌,但僅僅只是這麼幾首詩歌的解讀都是有問題,我們傳承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難道就這樣被「誤解」?這影響的是全國的學生,甚至會影響幾代人的。所以,我今天特別地用《蒹葭》這首詩來給大家進行溯本清源的解讀,讓大家能夠深入地思考、了解如何解讀經典。將來不僅僅是《詩經》,還有《唐詩宋詞》等,這些是孩子們要了解的,我們要清楚應該如何來教、來引導孩子們去學,這也是我的一個初心!


蒹葭》這首詩歌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都看過瓊瑤寫的《在水一方》這本小說或是電視劇吧,瓊瑤把《蒹葭》作愛情解這一點在小說裡發揮得淋漓盡致,吸引了不少眼球。但事實呢?「《蒹葭》究竟是愛情詩,還是怎樣的一首詩」?我們今天就來詳細解讀一下。



像往常一樣我們先把這首詩歌的序言看一下。

《蒹葭》序言

《毛詩正義》裡:「《蒹葭》,刺襄公也(也就是秦襄公)。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這個序言意思就是《蒹葭》是來規勸秦襄公的這麼一首詩歌。為什麼要規勸他呢?這後面也說得清楚:因為他「未能」即還沒有能夠「用周禮」來治國,這樣國家就不會得到很好的治理,「無以固其國焉」。我們要理解這首詩歌序言,就要對秦國的歷史有一定了解。


《蒹葭》歷史背景

在堯舜禹的時候,秦國的祖輩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賜姓「嬴」,就是後來秦始皇叫做嬴政的「嬴」。秦的後代子孫秦非子因為給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為一個附庸國(附庸國也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爵下面一個國家的附庸,附庸國是很小的了)。到了非子的曾孫秦仲,也就是隔了四代,秦仲就當了周宣王時候的大夫,到了秦仲的孫子秦襄公(也就是我們這首詩歌裡面所講的秦襄公),當時周朝受到西戎這些少數民族的侵擾,秦襄公戰西戎救周朝有功,因此,周平王東遷時把西安以西,也就是現在岐山這一帶的地賜給秦襄公,這個時候秦才成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秦朝的歷史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蒹葭》這首詩「刺襄公也」,意思就是通過這首詩歌來規勸秦襄公治理國家之道。我們剛才講歷史的時候也講到了秦襄公,他當時因為出兵去跟少數民族作戰保衛周朝。所以周平王東遷的時候,就把西邊的岐山這塊地封給秦襄公,讓他成了一個諸侯國,這個時候才是秦國真正的開始。但這個時候,周朝剛剛東遷,秦對周朝的禮教這些並不熟悉,那麼他在治國初期是很難治理好的。這個時候就有一些賢人、大夫發現,如果說這樣繼續下去,沒有真正的賢人來輔助治理國家,這個國家肯定就會衰落下去,所以後面說「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就這回事。沒有人懂得禮樂教化,不能有助於政治管理的話,即便把土地分給你當個諸侯國,你也可能慢慢地衰落下去。這個時候就有賢人志士規勸秦襄公趕快去找懂周禮的賢人來輔助治理國家,這就是《蒹葭》這篇序言所包含的義理。


圖片來源:網絡


《蒹葭》詳解

下面我們來詳細解讀這首詩歌。從詩歌本身的內容來看,《蒹葭》到底是愛情詩呢,還是勸秦襄公求賢人的詩歌?聽完今天的講解後,相信大家是能夠分辨的!

這首詩歌總共有三段。


第一段: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一段。「蒹葭蒼蒼」,指蘆葦茫茫的一片;但是這個時候「白露為霜」,「白露」是秋天季節了,白露節氣,外面會結霜,這個時候蘆葦會變成什麼樣?應該開始變黃,枯乾了。大家在北方都能感受到這一點。那麼,詩歌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來起興,它的用意何在呢?

我們知道,在《詩經》裡面起興的手法用得非常的普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在白露時候,外面開始結霜,蘆葦就會慢慢地變黃。這裡用來起興,比喻一個國家這個時候就有可能要慢慢地走向衰落,就像蘆葦要慢慢地枯萎了一樣。怎麼辦呢?

下面才有這麼一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伊人」,意思就是大家所講的那個人,在哪兒?在茫茫的水的那一邊的那一個方向。那麼,這個大家傳說中那一個人,所謂的「伊人」,一定是指漂亮的女孩子嗎?

各位,其實這裡「所謂伊人」是指古代隱居的賢人。我們知道中國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隱居、隱士的風氣。如黃帝所訪崆峒山廣成子,這些人都是隱修的,很多都是能夠治國安民的大才大用之人。但是,很多人當時因為不得時勢不得用的時候,常常選擇隱居。這個隱居文化在《論語》等經典裡常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個國家如果說再沒有賢人協助治理的時候,有可能就要衰落下去。那麼這個時候就要去尋找賢人。但所謂的那個賢人,他「在水一方」,大概在那麼一方,可能隱在民間,也可能隱在山裡等等,這裡用「水的一方」作為一個比喻。如果說「伊人」是指一個漂亮的女人,那「在水一方」,是在一個地方隱起來(躲起來),這個作何解?在當時的禮教社會會產生這麼無聊的文學意境嗎?和「白露為霜」又有什麼聯繫?如果這首詩當成愛情詩來解,上下文的關係能理清楚嗎?


我們繼續來看,如果要找到這個人,怎麼找?這裡說「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洄」,指逆流而上;「道阻且長」,去尋找的道路艱難、困窘,而且很漫長、不容易找。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如果順著這個水流下去找,就好像在水中間的那個地方。開始是說「在水一方」,現在是說「在水中央」,這個目標就比「在水一方」更具體了一點,起碼有個大概的方向,是不是?

我們來解讀一下「溯遊從之」和「溯洄從之」這兩句在詩歌裡面所表達的涵義及所指是什麼?「溯洄」,逆流表示「違禮」。我們要去請賢人,就不能夠違禮。在夏商周禮教社會,賢人是必須要以禮相待。我們想想周文王去請姜太公是怎麼請的。「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你違禮去找賢人,當然是艱難困苦的,非常地漫長,而且是找不到的。這裡順便給大家講一下古代「三請三讓」之禮。

大家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三顧茅廬」。為求賢人出來幫他打天下,三次親往相請。但我們有些學家為了吸引眼球,非常不嚴謹地說,「諸葛亮這樣做,是為了吊胃口」。這是對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極為不敬。其實,劉備「三顧茅廬」遵循的是我們中國古代「三請三讓」之禮,這裡跟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三請三讓」。

我們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很多人就經常問我:「蔡老師,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對嗎,那些儒家思想就值得宣傳嗎」?我就問他「什麼叫君君?什麼叫臣臣」?他又說不出來。儒家不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君使臣以禮」,一個臣子事君以忠的前提是什麼?

古代的「三請三讓」,不是像我們現在一些人所謂的「吊胃口」,古人要的只不過是一個「誠心」!比如說劉備三請諸葛亮。古人事君是非常忠心的,「一臣不事二君」!所以,如果不是誠心相請,誰願出去給你拼命一輩子?而且如果不信任對方,也無法共事。古代拜將有拜將臺,在拜將臺舉行很尊重、很莊嚴的儀式,授予大將一把劍或者印符等委以重任,以此來表達君主的信任,這樣賢人將士才能夠真正忠誠地為君主做事。

在古代,對這些禮節是非常重視。首次通常會帶著很多禮物,包括錢幣等等很厚重的禮過來,表示誠心;同時受邀之人也要表示謙虛。因此,第一次通常不會明確意向。像王安石,宋神宗請他的時候,給他寫了一封信,王安石一看信,覺得宋神宗還不夠誠心,把這封信退回去了!在古代,一方如有誠意相請,另一方必定會鞠躬盡瘁。所以,這個並不是故意裝客氣。如果說你第一次堅決地拒絕對方以後,第二次他繼續來請,說明他是真心誠意地相請。那這個時候,作為一個謙虛的人,第一個考慮到自己的才幹可能還不一定行,可能對方還有更好的人選,那麼他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我為什麼要去佔人家這個位呢?我不接受邀請而成全對方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好事不過三」。第二回合後,第三次再來時,說明對方是非常地誠心了,那麼,你願意出的話就要答應為對方做事了。像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也是第三次相請中定下了整個大的方向!

「三請三讓」之禮,也體現在古代平常生活中。如一些隆重場合,賓朋進大門,同進的人大概互相讓對方兩次,然後再進去。其實也是「三請三讓」,這個是古代引導大家修身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禮。


圖片來源:網絡


我前段時間在《傳習錄》的一些課程裡面,跟大家講了幾節儒家修身的課,其中就包含了為什麼要謙讓,如何通過謙讓導回我們的內心來正心修身!今天正好借《蒹葭》和大家講解「三請三讓之禮」,讓大家了解我們古代相請賢人是必須順著禮來的,而不能違禮!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清朝光緒皇帝請了一個老師教太子,有一次光緒皇帝上朝回來看到老師在懲罰他的太子,當時有點生氣,忍不住說了老師一句,老師當下就要辭職不幹了。光緒皇帝知道自己錯了,馬上跪下來向老師承認錯誤。所以,古人是非常有個性有禮節的。我們對這個文化深入地去了解的話,就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禮」的文化是多麼的博大,多麼深入心性的東西。這一點,大家好好地理解!


因此,我們要去請賢人,就不能「溯回從之,道阻且長」,不能違禮。在古代也有不少國君請賢人可能有些不心誠,就像《三國演義》裡面的張飛說的那樣,「那個傢伙不出來,你放一把火燒了他的草屋,把他綁回來就好了」,這樣怎麼行呢?要順著禮去找,所以詩裡說「溯遊」,就是指順著水流去找,比喻順著禮去找,就「宛在水中央」,那麼我們越找他,這個目標就越來越具體,不是「在水一方」,而是好像「在水中央」那一塊,慢慢地就能夠找到賢人。


第二段: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指白露還沒幹,比喻這個時候國家還是能治理好的。但如果沒有賢人協助治理,國家可能就會走向衰落。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這裡跟上面(第一段)差不多,只是改了一個字,「湄」,這個字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不用多解釋了。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這裡詩所改變的「水中坻」,是指水中一個小沙洲這樣的地方,那就說明這個目標是越來越縮小了。「道阻且躋」,就好像爬高一樣,比較艱難;「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你看前面第一段「宛在水中央」,那麼目標還不太具體,要找還是有點難;第二段「宛在水中坻」,就好像在水的一個小沙洲上,這一下子就具體多了。


第三段: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第三段也只是改了一個字。我們看一下最後一個字,「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前面(第二段)「水中坻」的「」,就是上面的沙洲因為長有草、有木的這種地方;下面(第三段)「水中沚」的「」,也是一種沙洲,但是這個沙洲基本是指只有一些土石等卻不長草木的地方。這兩個字就有這麼一個差別。

我們看一下:從「宛在水中央」,然後「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目標越來越清晰,那麼找賢人就越來越明確,就越容易找得到。整首詩歌雖然只變了這麼幾個字,但用意都在這裡面,而且我們也看到古代「三請三讓之禮」在這三段裡面也確確實實有一些暗中相符合的,我們只要順著這個禮,誠心誠意地去請這個賢人,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找得到他。


這首詩歌明顯是用來勸秦襄公去找賢人,來協助治國,這樣才能夠把秦國建立得更加強大,鞏固得更加好,說白了就是求賢人的這麼一首詩歌。整首詩歌所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個主旨!但是,我們如果說把這首詩歌當成愛情詩歌來解的話,如何能解通?大家再多去誦讀、理解,那麼我們對這首詩歌就會有比較清晰的正確的解讀思路,而不會按所謂朦朧的愛情詩來解讀。

 

今天的講課就講到這裡。


--  本講結束 ----


蔡振民先生,1966年生,祖籍福建,後遷居廣東。出身世儒之家,代代以儒治家,弘儒濟世。祖輩曾與朱子合注儒家經典,獨自疏注《尚書》十餘年而成《書集傳》。先祖蔡元定還自悟失傳已久的洪範之數,在天文、律呂、易經等方面也具有極深的造詣。蔡氏在歷史上有「四世九大儒」之美譽,家族至今仍保留「萬古儒宗」之楹聯。蔡先生自幼繼承家學、深研經典、以道濡身。年少時秉承遊學之傳統,身不帶分文行走於祖國的山河大地,遍訪明師隱士,增長見聞,磨礪心志。成年後有感於世風流變,毅然辭去公職,窮究《易經》天人之極旨,潛心於儒門心法修煉,以期拯救人心於迷茫。先生捨去私業財富、嘗盡世間百味,跨過生死門檻,歷經種種劫難,終在祖德福蔭下得恩師親授儒門「傳中」心法。上溯羲皇,中承孔孟,下至宋明,心學理學一脈貫通。自此又坦蕩在世間名利中潛修默煉十餘載。國學興起之際便開辦書院,巡迴全國各地開展數百場儒學講座,宣講古聖先賢法脈。蔡先生講經典、談修身、玩詩歌、論禮樂,不拘泥於書本,因人、因時、因地而隨宜說法。先生常說:儒學無他,只是學做人做事而已。人但能回到真如初心,一切本具足,無需外求。


講習老師:蔡振民

編者按:松梅

錄音整理:小熊

文稿初審:小熊

文稿二審:子路

文稿終審:小米

圖片來源:網絡


註:以上文字內容為蔡老師在「與詩相會」共學微信群分享音頻整理而成,如有疏漏和錯誤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同修指出。如想加入「與詩相會共學群」或轉載本文,請聯繫本公眾號管理員:heyxiaomi-jing(小米)。

相關焦點

  • 詩經中的植物之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戰國時期秦國疆域對於這首詩的喻義,自古以來看法就不一樣,到目前為止主要有四種看法:一是諷刺秦襄公,二是求賢,三是祭河,四是主張愛情。
  • 細說古禮之「三從四德」,分別是哪三從,哪四德?
    三從之說,由來已久。《禮記·郊特牲》曰: 「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知死從子.」《儀禮·喪服傳》亦有同樣記載:"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孔子家語》等後世禮書對此反覆引證,大加渲染,使其成為天經地義之說,如《白虎通·嫁娶》曰: 「男女者何謂也?
  • 《詩經》之《蒹葭》譯註
    《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是《詩經》中運用起興手法的典型詩作代表。《蒹葭》結構完整、音律流暢、意境蘊藉,是《詩經》中廣為傳誦的名篇。
  • 曾國藩:知命、知禮、知言、知仁
    ——《曾國藩日記》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是說:不懂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他人的言論,就無法了解認識他人。 曾國藩把知命,知禮,知言,後面加了一條,知仁。
  •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位君主,你最佩服誰?當然是秦孝公
    通過影視劇,不少人也「認識」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三位君主為秦朝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人的才能自然毋庸置疑,少了任何一個,秦國統一的時間可能會推遲,甚至可能無法完成統一。三位君主的功績也非常突出,都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打下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 【樂知學堂】高中語文篇62高一語文必修二曹操《短歌行》詩文翻譯
    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說:「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這可以說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還未免說得迂遠。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 「不學禮,無以立」 學「古」禮,新氣象
    疫情好轉之下,復工復產復學循序漸進,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大,而「作揖禮」的重現,在無聲地拉進人們之間距離,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季,帶來禮之新風。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之一字貫穿始終。《論語》言「不學禮,無以立」;古之禮法一體,以禮為重;當下,打開電視,新聞頻道裡正在宣傳:用作揖禮替代握手,防控新冠疫情;學校師生,朋友行人之間都在以「作揖禮」代替握手和擁抱。「作揖禮」在一時間流傳開來,不難看出,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沿襲,是人們骨子裡對傳統禮儀的認可,更是順應當下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學「古」禮,傳承傳統文明,煥發新風尚。
  • 《蒹葭》課堂實錄
    生:三句話好像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只是改變了一些字詞師:還有要說的嗎生:都有「溯洄從之,溯遊從之……」師:也就是說句式相同,你們很敏感地發現它們相同的地方,我們稱之為「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有一種美感,我們一起來讀來感受這藝術魅力學生齊讀師:蒹葭是一首詩,也是一幅畫,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走近這幅畫
  • 中華古禮有三千,周公做禮始教化,您可知道中國的古禮都包含什麼
    中國人都知道中華禮儀時代起始於西周,相傳周公做禮三千,這些傳承上千年的文化雖然有很多已經遺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但是作為禮儀文化的起源,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發掘學習,畢竟做人不能忘記根本,不忘初心我們才能在接下的路途中走得更穩更遠。那麼這些禮儀都包含了什麼呢?接下來咱們就一起看看老祖宗們留下的中華古禮。
  • 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語文作文範文:勞於求賢,逸於得人
    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勞於求賢, 逸於得人「勞於求賢,逸於得人」,這是《群書治要·新序》中的一句話。
  • 行古禮 拜恩師——淅川縣第二小學舉行「拜師禮」
    南陽網訊(通訊員連清濤 全清陽)「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淅川縣第二小學於9月7日舉行了「行古禮、拜恩師」儀式。接著,舉行了拜師禮活動。「恩師,您的教誨我們將銘記在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請您嚴加管教!」「我們定當尊崇恩師教誨,嚴守校訓,養育良德;強健身心,勤奮刻苦;心存感恩,全面提升素質!」「恩師,我們將銳意進取,今日事事努力,他日報答恩師!」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學生三行90°躬身大禮參拜恩師。各位教師在學生面前,也回以真誠的謝禮。
  • 「三禮」到底啥內容?
    「禮」究竟是什麼,它的內容如何?「三禮」又到底講的啥內容?在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承辦的「朱子學公開課」上,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朱傑人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簡明扼要的介紹。我們俗稱的「三禮」,是指現存最古的三部禮書,即《儀禮》《禮記》和《周禮》。《儀禮》是中國先秦時期一部關於禮制、有關社會習俗的總匯。
  • 詩經 蒹葭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灘。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 通訊:「三枝之禮,反哺之孝」——記神戶大學中國留學生為母校捐贈...
    新華社東京4月22日電通訊:「三枝之禮,反哺之孝」——記神戶大學中國留學生為母校捐贈口罩  新華社記者郭丹  21日下午,印有「三枝之禮,反哺之孝」的十箱口罩在日本大阪國際機場落地。  陳林他們以「三枝之禮,反哺之孝」表達對母校的感恩之心。他說:「這個古語講述的是小鴿子知禮節,休息時會停在比媽媽矮三個樹枝的枝頭上;烏鴉知感恩,長大後也會為母親覓食進行反哺。」  滿載著中國留學生感恩之情的口罩,將被送到神戶大學附屬醫院、神戶大學學生及教職員工手中。這些曾在神戶大學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們用實際行動為中日友好交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 千載難逢:伊春天龍禪寺禮請三師為三百戒子答疑解惑
    靜波大尚在解答戒子問題(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鳳凰佛教通訊員萬詮伊春訊:2017年8月13日傍晚,伊春天龍禪寺三壇大戒得戒三師,靜波大和尚、中諦大和尚、中觀大和尚來到戒子中間,為新戒比丘現場答疑所有新戒比丘以及來寺參加在家菩薩戒傳授的居士和隨喜聞法檀越善信共500餘人參加這一千載難逢的法緣。 首先,天龍寺方丈中慧大和尚代表所有新戒向得戒三師表示感謝,也希望新戒們珍惜這次難得的機緣,多親近善知識,有不懂的問題多向三師請教。 接著,中觀大和尚告誡新比丘,做為出家人,要為人師表。比丘又稱為乞士,乞是乞如來之法,士就是大丈夫。
  • 《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事君能盡禮的,世人反說他是諂。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完全按照禮節事奉君主,別人卻認為這是諂媚。」【求知】這段文字應當是孔子自述之辭。在孔子時代,他所講的那套禮術就已經不被人認真遵從和執行了。除了孔子所講到的僭禮的行為之外,即使是一般的君臣相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都不再是完全依據古法古禮的規制了。孔子曾任魯國的大司空,輔佐魯定公。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可能因此受到別人的嘲諷或攻擊,所以有了上面的言論。
  • 蘭州:穿漢服行古禮新人三拜九叩
    著黑紅雙色漢代吉服,行周朝娶妻之大禮,從贊者頌詩經《桃夭》,到新人潔手行沃盥禮,直至三拜九叩後結髮為妻……蘭州市民馬先生與袁女士於昨日舉行的「漢服周制式」婚禮可謂是別具特色。據了解這場追溯古制的婚禮,在蘭州尚屬首次。  贊者頌詩經 新人需沃盥  「吉時已到,新人執手入喜堂!」
  •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舉行祭孔大典 這是書院「三禮三祭」活動之一
    祭祀是中國古代書院規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嶽麓書院自北宋創辦之初就設「孔子堂」祭祀孔子及其賢弟子。後來因種種原因,祭孔大典被中斷。自2013年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恢復中斷百年的祭祀先聖的傳統,每年於孔子誕辰日舉辦祭孔大典。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全文及翻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什麼意思
    9月8日白露時節即將到來,不由讓人想起《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許多人都知道這句詩詞,但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 《道德經》三知三守,返璞歸真!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復歸於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裡),守其黑(卻安於暗昧之處),為天下式(甘願做天下人的榜樣)。『老子』即看到了人們的正反兩面;世人都追求剛強、光明、榮耀,而『老子』卻認為雌柔、黑暗、恥辱也是應該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