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艘林仙級巡洋艦,蔣介石命名「重慶號」,卻被我國主動沉入海底
1949年對我國而言,是一個風雲激蕩的特殊年份。當年,大批國民黨軍官兵棄暗投明,當時國民黨海軍最大的戰艦——「重慶號」巡洋艦也跟隨,加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但當時由於我軍防空手段缺乏,「重慶號」被國民黨空軍炸傷而自沉海底,一直沒辦法修復而被迫放棄。現在只有艦牌保留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留給我們無限的回憶。
1946年12月,因為英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在香港徵用了我國6艘海關緝私船,並且全部被擊沉後,英政府將英國皇家海軍林仙級輕型巡洋艦「曙光女神」號,贈送給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派鄧兆祥等數百名海軍官兵,遠赴英倫,學習艦艇的操作,並將艦艇開回國內。
「曙光女神」號作為林仙級輕型巡洋艦,是1937年開工建造,1937年11月服役,全長154米,寬15.5米,標準排水量5270噸,裝4臺蒸汽輪機,總功率達到了6.4萬馬力,最高航速達32節。配有3座雙聯裝152毫米主炮,炮臺裝甲厚25毫米,4座雙聯裝102毫米副炮,2座4聯裝40毫米高炮,2座3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等武器。基於當時我國的建造能力,「曙光女神」是當時我國最先進的艦艇。
二戰中,「曙光女神」參與了北大西洋圍捕德軍「俾斯麥」戰列艦的行動,之後轉戰地中海戰鬥,2個月內率領英軍艦擊沉11艘敵艦,21艘商船,擊傷9艘敵艦,獲得輝煌戰績。之後被英國皇家定為皇家專用座艦。
1948年回國後,蔣介石親自從「金陵」「大同」「重慶」這三個艦名中,圈出「重慶」,正式命名。同年10月,「重慶號」開往東三省葫蘆島,準備參與塔山戰鬥。「重慶號」火力全開,152毫米艦炮攻擊西海口、大紅營子、高橋等地區,而我軍只能以155毫米榴彈炮抗敵。但好在,我軍頑強抗戰,最終贏得勝利,但卻讓「重慶號」跑回了上海。
而此時,重慶方面內部出現重大問題,內訌嚴重,最終,「重慶號」艦長鄧兆祥駕駛艦艇,抵達了煙臺(解放區防區)。蔣介石派轟炸機來炸毀「重慶號」。後為了暫避炮火打擊,「重慶號」秘密駛往葫蘆島,但最終還是被國民黨找到,為避免更大損失,我軍主動沉艦艇。
1951年4月,在蘇聯打撈隊的幫助下,「重慶號」重見天日,但因為當時技術有限,無法修復,最終被我軍捨棄。最後只留下了「重慶號」那塊艦名銅牌,成為了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