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嶺南大學在粵北曲江縣時的老照片(上)

2021-01-11 三哥的趣歷史

本組照片來源於耶魯大學,記錄了1941年底,私立嶺南大學再次遷徙,校本部從香港遷於曲江縣仙人廟大村(今韶關市湞江區犁市鎮大村)。照片上看當時學校還沒有完成建設,但是這些簡陋的臨時建築卻都以廣州河南康樂園建築的名稱命名。

1884年,美國在華傳教牧師香便文(B.C.Henry)和哈巴(A.P.Happer)擬在廣州籌辦高等學堂一所。1888年,在沙基金利埠(現六二三路)設立了格致書院,由哈巴負責院務。三年後,哈巴回美國,書院停辦。1899年,美牧師尹士嘉(O.F.Wsner)來廣州傳教,重辦格致書院,院址改設在四牌樓(現解放中路)福音堂。1900年,我國發生了義和團反帝運動,格致書院遷址於花埭萃秀園,後再遷澳門,改名為嶺南學堂。

嶺南學堂創辦後,加聘鍾榮光協辦校務。1903年,在廣州康樂村附近購得空地二百多畝,搭蓋板屋作為臨時校舍,將嶺南學堂遷來。1912年,更名為嶺南學校。1914年,改辦為嶺南文理科大學,這是嶺南大學的開始。1927年在鍾榮光等人的努力下,嶺南大學收回中國人自辦。

1938年9月,鍾榮光因與美國基金會的辦學意見不一致,辭去校長職,掛名譽校長銜。校長一職,由李應林繼任。同年10月,廣州淪陷,遷校於香港。1941年香港淪陷後,遷校於曲江仙人廟大村,農學院則遷往樂昌縣坪石鎮,醫學院分散在韶關市河西醫院及江西中正醫學院上課。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廣州原址複課。

校園場景

懷士堂

藝術學院學生在懷士堂前

4.附中1943屆畢業生在懷士堂前(後為雲山珠水的校徽)

從山頂看, 大樓和合作式商店在懷士堂後面

6. 圖書館格蘭堂

格蘭堂後面的登記處前面

從格蘭堂看女大學生宿舍。

從格蘭堂望前面的稻田

黑石屋,李應林校長在門口

從黑石小屋看去,右邊是懷士堂,左邊是員工宿舍和大學醫務室。一些士兵在工作(修路)

相關焦點

  • 韶關發現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辦學舊址
    大洋網訊 大片蔥鬱的粵北山林,在寒風中依舊挺直著軀幹煥發著勃勃生機,一如70多年前在連天烽火中嶺南文脈不屈的脊梁。兩棵虯曲蒼勁的古香樟樹,搖曳著發出陣陣低沉的林濤。一枚金黃的銅哨,輕輕吹起依舊能發出陣陣宛轉悠揚的悅耳弦歌,宛若當年先生們呼喚弟子上學時的諄諄教誨。
  • 「嶺南文史」珍貴文圖再現私立嶺南大學的抗戰
    「嶺南文史」珍貴文圖再現私立嶺南大學的抗戰:輾轉香江粵北,激蕩詩史學魂羊城派 2020-09-11 13:49:34每年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本報近日連續推出嶺南文史特別報導「烽火讀書聲」,以一段特殊的「華南教育抗戰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 輾轉香江粵北 激蕩詩史學魂
    這不是當地鄉民,而是在抗戰烽煙中棲身粵北的另一所華南著名高校——私立嶺南大學,全校在行動。自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香港淪陷,他們遷回內地辦學已近兩年了。戰亂下,「米荒」已起,這一車大米關係到全校的生計。於是才有了這所戰時大學空前的一幕。
  • 廣東舉行系列活動 回顧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
    梅州、清遠、雲浮等地分會場同期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以實際行動致敬先輩,傳承歷史。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是塵封已久卻異常珍貴的教育文化遺產。先輩們居住於簡陋的民宅和木板宿舍,授業於烽火鄉野中的「校園」,為教育事業無怨無悔,為文化堅守嘔心瀝血,產生了一批流傳至今的藝術作品和學術成果,鍛造了一批勇於擔當的「文化人」。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師生來韶參觀嶺南大學舊址
    前日,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師生、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一行來到湞江區犁市鎮大村嶺南大學舊址參觀,並開展環境清理、研學交流等活動,實地回顧了抗戰時期在嶺南大學舊址發生的故事。
  • 韶關發現嶺南大學辦學舊址:百年古樟依舊在 銅哨聲聲故人來
    近日,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韶關市廣文旅體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  嶺南大學校本部從香港遷校於當時的曲江縣(今韶關)仙人廟大村,農學院(二年級以上)則遷至樂昌縣水牛灣,醫學院分散在韶關河西醫院等地上課。據村民指認,在大村附近的橫崗山上,則是東吳大學的辦學舊址。
  • 韶關「研學記」②|樂昌坪石中大天文臺:粵北觀星辰,嶺南瞰天下
    八十年前,在湘粵交界重重大山之中,有那麼一群嶺南先師率領著進步學子,在此夜裡觀察星辰天文,日間探尋抗日救亡之路,譜寫了嶺南教育史上一段不容忘卻的記憶。從去年底至今,在韶關樂昌坪石一座名叫天文臺山的小山坡上,總會迎來一些尋古探幽的人們。這座一度被雜草所掩映、名不見經傳的小山丘背後,所深藏的就是一段中山大學天文臺粵北遺址的塵封往事。
  • 讓千年粵北古道再現嶺南鄉情
    讓千年粵北古道再現嶺南鄉情 ——訪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朱雪梅 2019年04月19日 11: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永傑 字號
  • 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路線攻略看這裡
    1938年10月,日寇進逼,廣州淪陷,廣東緊急遷省會於粵北韶關,廣東省教育廳隨省政府遷至連縣。抗戰時期的坪石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教育重鎮。以國立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院校內遷粵北樂昌坪石,這些中高等院校是如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仲愷學院、惠州學院、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東省實驗中學、廣州培正中學、廣州七中等學校的根脈所在。
  • 「嶺南文史」炮聲不礙書聲朗,烽火無妨薪火傳
    本報特連續推出嶺南文史特別報導「烽火讀書聲」,以一段特殊的「華南教育抗戰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烽火讀書聲①文、圖/羊城晚報記者 鄧瓊 實習生 楊喜茵(資料圖片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坪石辦學點分布圖(資料圖片)若沒有圖上附加的豎標彩色字樣,這只是一張普通的廣東韶關樂昌坪石區域的地圖。
  • 烽火逆行——那些鮮為人知的嶺南教育往事...
    在此過程中,他們無意中發現,在偏僻的粵北鄉村,竟遺存著許多抗戰時期留下的辦學舊址,這些學校包括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等粵港澳地區歷史上的名校,對此,志願者們覺得意義重大,順藤摸瓜地追問下去,竟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卻令人熱血沸騰的嶺南教育往事。
  • 今日一校(民國篇):嶺南大學
    這所學府就是今天在香港復校四十多年的嶺南大學的前身。1900年,曾在格致書院就學的史堅如謀刺兩廣總督德壽事敗,格致書院引起了滿清政府的注意。為免捲入政治旋渦,格致書院遷往澳門暫避。1903年,格致書院改為嶺南學堂,是為"嶺南"用作校名之始。在澳門流寓期間,嶺南學堂更一度考慮遷往九龍。
  • 老照片:30年代廣州,孫中山紀念館未竣工,蔡廷鍇現身嶺南大學
    1932年,廣州河邊的風光,河面上有一艘小漁船。這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1932年,廣州嶺南沿江的帆船。1935年8月,廣州城中河上的船家,或許他們以船為家。1935年,廣州河邊洗衣服的老太太。1933年端午節民眾在划龍舟。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目錄【回顧】抗戰前後的湖南大學「湖大」抗戰文化活動【親歷】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長衡區受降記【綜述】抗戰中的湖南大學——唯一見證侵華日軍投降儀式的中國大學【尾聲】湖南大學及周邊部分抗戰紀念地名單徐特立在讀書會上宣講《大眾哲學》革命人生觀和抗日前途等問題時,像磁力線樣吸住了那些軍官的心,有些軍官曾在《明日旬刊》上寫文章,表達他們的抗戰決心。國民黨20集團軍在嶽麓山辦了個戰時幹部訓練班,500多個學員中有19名是中共地下黨員,還有一些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每個黨員周圍都聯繫了幾個進步群眾。徐特立《在湘十個月的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這裡的工作完全是湖大學生同志活動建立起來的。」
  • 陳序經與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時期的馬丁堂著名學者、教育家陳序經,嶺南大學第三任校長嶺南大學陳序經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晚年的陳序經曾經不無自豪地追憶,是他引發了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思想文化界的三次大討論:中西文化論戰、鄉村建設問題論爭和關於大學發展規劃的論爭。陳序經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曾先後擔任過南開大學、西南聯大、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等校的領導職務,我們這裡追溯的是他在嶺南大學時期的這一段經歷。嶺南大學是廣東的第一所大學,也是基督教會在廣東的最高學府,對廣東的影響力是十分深遠的。
  • 老照片:抗戰時期中國童子軍,請記住那些有名無名的抗日小英雄吧
    《小兵張嘎》雖然以誇張的手法描敘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農村地區的兒童團長,抓漢奸打鬼子的故事,但在真實抗戰中,像這樣的事件也是真實存在的,日本鬼子全面侵華戰爭打響後,中國的抗日熱潮高漲,全民皆兵,老少齊上陣已經成了當時的大趨勢,少年兵童子軍全國無處不在,這股新生的力量也使日本鬼子膽戰心驚,惶恐至極。
  • 大庾嶺古道使天險同通途 溝通粵北與外界
    大庾嶺古道使天險同通途 溝通粵北與外界  (南方網訊)大庾嶺橫亙於今廣東南雄與江西大餘交界處,山路陡峭、崎嶇難行、隔絕南北。  公元716年(唐開元四年),張九齡上書唐玄宗,建議開鑿大庾嶺路,北連贛江上源的章江水道,南接北江東源的湞江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