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美國長老會在廣州沙基金利埠創辦了一所名為格致書院的高等學府。這所學府就是今天在香港復校四十多年的嶺南大學的前身。
1900年,曾在格致書院就學的史堅如謀刺兩廣總督德壽事敗,格致書院引起了滿清政府的注意。為免捲入政治旋渦,格致書院遷往澳門暫避。
1903年,格致書院改為嶺南學堂,是為"嶺南"用作校名之始。在澳門流寓期間,嶺南學堂更一度考慮遷往九龍。
1904年,嶺南學堂在廣州河南康樂村購下三十多英畝土地,並遷回廣州,1911年,校友司徒衛從康樂校園北望的景致得到啟發,設計出一個饒有意思的校徽。圓形校徽的上半部是廣州的白雲山;橫亙其中的是珠江,其南岸有茂盛的荔枝樹;下半部是康樂校園的曲水細流,富有詩意。這個圓形校徽經過多次細微的修飾,一直沿用至今。
1926年,國民政府頒布私立學校立案規程,禁止外國人在中國辦大學,嶺南學校亦在被禁之列。嶺南學校隨即成立以華人為主的校董會,以取代紐約董事局,並準備由華人接手主理校務。
1927年一月,學校改名嶺南大學。
1937年抗戰爆發,伴隨著廣州逐漸淪陷,嶺南大學於1938年8月中旬一舉遷往香港。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嶺南大學師生在校長李應林的率領下輾轉逃亡至粵北韶關,並在曲江大村復校,後來戰事日漸蔓延,嶺南大學只好由曲江轉移往東江梅州。
1945年抗戰勝利,嶺南大學重回廣州。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開展全國院系大調整,嶺南大學的康樂校園變成了中山大學的校園,原有的課程或科系拼入廣州其他院校,曾經是國內著名學府的嶺南大學正式解體。
嶺南大學在大陸結束了六十多年曲折而光輝的教育道路,但在香港,由於嶺南大學學子的努力,嶺南大學得以在香港復校,現在的嶺南大學 ,為香港八大公立大學之一,世界博雅院校聯盟成員 、亞洲博雅大學聯盟創始成員、京港大學聯盟成員、粵港澳高校聯盟成員、滬港大學聯盟成員、國際高等商學院協會認證成員。嶺大奉行博雅教育理念,在香港高教界獨樹一幟,2015年獲《福布斯》評為亞洲十大頂尖博雅大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