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香港的嶺南大學,有多少人還記得「嶺南大學」這個名字?其實,香港嶺南大學是始創於廣州的嶺南大學的生命延續。
沿著中國歷史長河逆向行走,「嶺南大學」緣起緣滅的足跡越來越清晰。這所在民國名噪一時的教會大學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它為什麼會突然消失了?又是怎樣在香港找到了生命的延續點?更重要的是,在它的生命歷程中,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今天的廣州人也許對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這個名字感到分外的陌生。但是在百餘年前,廣州人應該感謝這位姓名奇怪的美國傳教士。
1873年,香便文來華,在廣州進行傳教。這位熱心腸的美國人看到當時慘遭戰爭蹂躪的大清朝,在教育事業上一派蕭條。科舉制度還沒有廢除的情況下,更是無從談論真正的新式教育。
再加上切身的糟糕經歷,香便文再也看不下去了。1884年,香便文萌生了欲在中國創辦一所高等學堂的念頭。於是,她向美國長老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引起了另一位傳教士哈巴的共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湊齊了建校的資金8萬2千英磅。但是,學校的選址卻引起極大的爭議。據說,香便文主張選址廣州,但哈巴卻主張選址在華中或華北。因為學校選址遲遲未定,建校大綱上只有一個「中國基督教大學」的名字,沒有學校的具體地址。
後來,廣州紳士陳子橋遞交了一份請願書,希望哈巴和香便文將學校定址廣州。請願書指出科舉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所以希望哈巴他們能在廣州建立一所新式學校。當時,近400人在請願書上簽名,而這些人都不是基督教徒。哈巴看了請願書,興奮難耐,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從未聽說在整個傳教史上有這樣的事情。」於是,校址選在廣州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
1888年,按照美國式大學規範創辦起來的格致書院在廣州沙基金利埠(現六二三路)開課。哈巴擔任管教,學生才十多名。因為資金有限,校舍分外簡陋。但是住在校舍附近的人們多年以後仍然能夠記得,每天早上那所貌不驚人的房子裡傳出來的清脆的英文朗讀聲。
不知道香便文與哈巴等人是否料到,格致書院在此後數十年內經歷常人難以想像的漂泊不定。
其實,早在1891-1892年這兩年期間,格致書院一度停辦。1893年,格致書院復辦。彼時的格致書院校址也不再是原來的沙基金利埠校址了。儘管幾經磨難,但是格致書院的制度和課程設置漸趨成熟。
直到1893年11月格致書院復辦時,書院便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約定,以後者為藍本制定課程,學生畢業後可同時獲得紐約州立大學學位。這種模式,開了現代的「聯合辦學」的先河。與此同時,學校董事會進行了改組。
民國初年,學校已經開設了完整的大學課程。當時經濟蕭條的背景下,時任廣東省省長的廖仲愷仍然撥出30萬元給學校作為建校經費。可想而知,當局對學校的重視程度。
此後多年,學校的校址幾經變更,甚至在1900年,學校搬遷至澳門。1903年,學校校董在廣州的河南島(如今的康樂園)買下了一塊200多畝的土地,作為新校址。1904年,校董決定將永久校址設立在康樂園。也即中山大學南校區所在地。
與校址的不停變更相呼應,校名也經歷了多次變更。1900年,校址搬遷至澳門時,中文校名改為嶺南學堂。1912年,校名更改為「嶺南學校」。1918年,學校正式稱為「嶺南大學」。
在當時的高等院校中,嶺南大學的規模、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教學方式等方面皆處於領先地位。
20世紀20年代,國內掀起了一陣全國性的反對教會與收伊斯蘭教育權的運動浪潮。而作為創辦於中國的嶺南大學自然而然地成為浪潮中呼聲甚高的改革目標。在廣大嶺南人的堅持鬥爭下,嶺南大學紐約董事局終於派出特別考察團。考察團在1926年12月底抵廣州,與以李應林為首的舊同學委員會進行談判。
一個月後,雙方達成協議方案:「在中國成立校董會,負責嶺南大學的行政管理,包括負責籌措全部中國教職員工的工資,這一作法非比尋常,設在紐約的董事局改為嶺南大學美國基金會,它將名義上仍擁有校園和建築(農業用地除外),但根據上述條件把它們租給學校(租金後定為每年1萬美元),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資助西方教職員,爭取數量不變。」
此後,嶺南大學的管理權交回中國人手中。學校校長一職也由中國人擔任。這次變革為嶺南大學劃下了充滿歷史性色彩的一筆。
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處於戰亂範圍內的嶺南大學陷入困境,加上經濟困難,教職工薪水無法發出。學校已經奄奄一息。
1937年10月,嶺南大學全體教職員發表《告全體同學書》:「我校於此種緊張嚴重局面下,仍一依政府公布時間上課,未膏一日輟……」於是,嶺南大學的師生們頭頂著轟隆爆炸聲,仍然堅持上課。
戰爭中的嶺南大學風雨飄搖。但是猶如不倒翁一般,始終屹立於嶺南大地。
頗感遺憾的是,在1952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嶺南大學被撤掉。有關科系分別併入今天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學校。
1967年,一批廣州的嶺南大學校友在香港復辦嶺南大學。至此,嶺南大學的生命得到延續。
其實,在大陸,嶺南大學仍然被嶺南人以各種方式保存下來。比如,中山大學的嶺南學院便是最好的例子。而中大嶺南學院至今對外的正式名稱都是「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
而且,畢業於嶺南大學的陳少白、冼星海等人成為新舊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把嶺南大學的精神與品質以另一種方式保留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