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新聞網
近日,一張杭州市餘杭區招聘公示的截圖在朋友圈裡傳播開來。這份長長的公示名單裡,清一色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甚至一些街道辦事處的崗位也是清華、北大的碩士,由此引發網友激烈討論。有人認為,清北的碩士生去做基層工作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8月23日,澎湃新聞)
基層工作,在很多人眼裡或許並不是一些有多大技術含量、需要多大本領的工作,哪裡需要高學歷?這些人看到清北碩士去街道辦的新聞時,第一反應就認為大材小用。但事實上,隨著辦公自動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某些基層工作並不輕鬆,大到城市發展規劃落地,小到家家戶戶的茶米油鹽,每一項都可能涉及到各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出色的管理協調能力,沒有些真才實學還真搞不定。因此,當地廣納人才,只要確有所需,不僅不是浪費,更像是「人盡其用」。
毋庸置疑,清華、北大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名牌大學,能夠到這裡「鍍金」,是大多數學子及家長的夢想。但也不必諱言,清華、北大傳授的理論是高深的,但其學子倘若和那些一線基層幹部比做群眾工作,恐怕還是「菜鳥」一隻。畢竟再高深的理論,最終都要去接地氣,去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中,不少高材生,眼高手低、知行脫節現象嚴重,甚至不拿正眼看待基層工作。再加上某些人的刻板成見,認為名校畢業生的人生軌跡理應符合「社會期待」,一旦走向所謂的「平凡崗位」,就一概視為「愧對師門」「胸無大志」的典型。
清華、北大的高材生搞畢業踏入社會,尤其是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的,存在缺乏社會工作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等問題,而到街道辦工作恰好「對症下藥」,是年輕幹部成長學習的必經之路。服務人民不是「紙上談兵」,空有一身才華,不能真正解決人民的所想所盼。
基層是加強幹部政治歷練、時間鍛鍊的最好「學校」,是否從中學到本領,主要取決於年輕幹部的學習狀態。「打幌子」、「混日子」,就會使鍛鍊機會白白流失,浪費了青春,也辜負了黨組織的期望。年輕幹部必須要從「高材生」的自我定義中跳出來,沉下心,俯下身,紮下根,真正在基層一線鍛鍊實踐,摸索經驗,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有所作為。
清華、北大畢業生願意到街道辦工作,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隨著碩博畢業生的逐年增多,加之「海龜」回流,就業壓力也與日俱增,想一畢業就找到理想工作,並非易事。二是國家號召年輕人去基層,以及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在基層迅速成長,走上重要的工作崗位,這吸引了他們。三是待遇的提升。比如博研學歷的參照事業副處級薪酬水平享受績效工資福利待遇,並且在海外招聘錄用人選中,政府高級僱員年薪約50萬,政府中級僱員博研約38萬,碩研約35萬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而清北高材生落戶基層,無疑會給事業發展注入活力。相信其經過淬鍊後,會成長為老百姓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從而為鄉村振興貢獻出磅礴的青春力量!(雲玉)
責任編輯: 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