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乾隆答應馬嘎爾尼的通商要求,向英國學習,清朝會變強嗎?

2020-12-22 棟哥歷史

1791—1792年,尼泊爾廓爾喀王朝入侵西藏。清軍打敗了尼泊爾,並將其收為穩定藩屬,顯示了強大的國力。英國之前也多次攻打尼泊爾,都沒有成功。因此,英國不敢直接與清朝產生正面衝突,而是派使者訪華要求通商。

1793年,馬嘎爾尼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率使團訪華。

關於馬嘎爾尼訪華的過程,大家都比較了解。雖然馬嘎爾尼在中國磨蹭了兩年,但乾隆最終還是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

對於這件事,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乾隆皇帝妄自尊大,拒絕對外溝通,使中國喪失了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的良好機遇。假如乾隆皇帝接受英國的要求,與英國開展通商貿易,並向西方學習的話,中國就不會在近代史上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清朝是絕不可能接受英國的全部要求的。

馬嘎爾尼使團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項要求:

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準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國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確定船隻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徵 。英國不僅提出了通商要求,還提出割讓舟山的一座海島給英國,在廣州附近給英國一塊「租界」,這就是喪權辱國的割地。乾隆絕不可能答應。

至於通商的要求。大清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答應和不答應都屬於正常情況。英國以此指責清朝顯然是無理取鬧。

其次,我們要討論一下,乾隆接受英國的通商要求,並且大力向西方學習,中國就會變強大,不會被列強欺負嗎?

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

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直就和英國等西方國家有密切的貿易往來,對西方很了解,也一直在向西方學習,甚至還進行了西化改革,結果如何呢?

論國家實力和軍事實力,沙俄和奧斯曼的確有所提高,尤其是沙俄,成為一個列強到處擴張領土。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實力仍然遠遠不如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列強。還引起了西方列強的敵視。

一戰後,奧斯曼帝國被解體,大部分領土喪失,要不是凱末爾的橫空出世,土耳其連今天78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也難以保全。

英國一直敵視俄國,1856年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和法國一起擊敗俄國,阻止俄國南下。又在1904年支持日本帝國挑戰沙俄,阻止俄國在遠東的擴張。

1917年,俄國國內矛盾加劇,爆發了十月革命。協約國更是阻止了14個國家出兵幹涉俄國內戰。俄國內戰導致俄國死亡一千萬人。

從蘇俄建立到1991年蘇聯解體,西方對俄國的敵視幾百年如一日,即使蘇聯解體了,也不放過俄國。

回到清朝。假如清朝答應英國的通商要求,會成為奧斯曼土耳其,還是會成為沙俄或者美國?

成為美國是想都別想的。美國是屠殺了三千萬印第安人,獲得了天量的土地來養活白人,才成為強國的。中國去哪裡獲得這麼多無主之地?

成為奧斯曼倒是有可能。下場太慘。

成為沙俄也有可能。中國的人口數量更多,土地更肥沃,假如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強國,必然會侵略周邊國家。給西方帶來的威脅很可能比沙俄更大。到時候西方就會和俄國聯合對付中國。中國的下場必然也不好。還替沙俄吸引了西方的國家,替俄國解套。

這裡說一個冷知識。乾隆皇帝和法國有比較密切的關係,雙方有很多書信往來,還互贈禮物。乾隆本來準備派遣外交使團訪問法國,但因為法國大革命爆發,沒有成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後,乾隆給他了一個諡號「哀王」。你以為乾隆處在第一層,對西方絲毫不了解,其實人家在第五層。

總之,即使清朝提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向西方學習,結果也不會好。學習西方並不能帶來國家的強大和長治久安。

如今回頭去看,中國的近代史雖然不完美,但一步一個腳印,在關鍵時期選對了自己的方向,既學習蘇聯,又學習西方,融兩家之長為自己所用。才最終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總結:即使乾隆答應英國的通商要求,也很難改變清朝的命運,有可能提前淪為半殖民地,也有可能變成沙俄和奧斯曼那樣的偽強國。只學習西方並不會成為強國,既學習蘇聯,又學習西方,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才能真正改變國運

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關焦點

  • 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乾隆皇帝為什麼會拒絕英國的請求?
    近代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從明朝就已經開始,清朝對西洋人開放的通商口岸只有廣州。隨著貿易數額的加大,英國人對於特許商人變本加厲的「索賄」非常不滿,多次協商無果。此外中國的商品在英國銷量很好,英國的產品在中國賣不動,或者成本增加,造成了嚴重的貿易逆差。
  • 馬嘎爾尼訪華語言不通,乾隆找不出翻譯,幸虧這個十幾歲的孩子!
    乾隆皇帝對西方的態度可以從馬嘎爾尼訪華這一事件中看出。公元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想通過乾隆壽辰慶賀之際,打開中國的市場,和清朝最高統治者談判,同時搜集中國的情報,但是沒想到此次訪問讓馬嘎爾尼大失所望,馬嘎爾尼在訪華之前對東方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和嚮往,認為清朝必定是世界第一強國,但是沒想到馬嘎爾尼剛到中國就和清朝官員因為禮儀問題發生了激烈衝突,清朝官員要求馬嘎爾尼使團必須行雙膝跪拜禮
  • 乾隆拒絕西方科技真的是因為傲慢自大嗎?不!他是被嚇著了
    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不!乾隆在馬嘎爾尼面前表現出來的那種對英國嗤之以鼻的姿態,只是色厲內荏而已,其實他已經被英國展現的能力嚇壞了,為了維護中央帝國的威嚴,他刻意營造天朝的輝煌氣息,虛張聲勢,顯示傲慢。軟的不行,就來硬的,乾隆下令減少對使團的食物供給,讓他們挨餓,以此迫使他們服軟,可是此舉遭到了馬嘎爾尼的強烈抗議,他表示這是對「英國尊嚴的侮辱」,要求清朝「遵守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很快,乾隆又恢復了對使團的食物充足供應。
  • 英國人送給乾隆的三件武器,本可讓中國強大,卻被大清鬧成笑話
    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六月(1793),英國排遣的馬嘎爾尼一行人抵達天津大沽,以給乾隆帝祝壽為名,希望可籤訂建立通商合約。此時英國國力蒸蒸日上,「日不落帝國」可謂世界一流強國。不過中國是老牌強國,又閉關鎖國,所以大清朝在歐洲,顯得又神秘又強大。
  • 清朝最自大的皇帝,死後屍骨被丟在汙水裡,溥儀知道後跪地哀嚎!
    清朝最自大的皇帝,死後屍骨被丟在汙水裡,溥儀知道後跪地哀嚎!康熙、雍正可以說是清朝最昌盛的兩個時期。雍正即位前,清朝就已經十分昌盛,在雍正手裡,清朝更是到達巔峰,等到乾隆,接手的是一個無比繁榮,國力鼎盛的大清王朝,踏實享受前人留下的豐碩果實。縱觀歷史,乾隆帝生於1711年逝於1799,二十五歲登基、統治清朝六十年,退位後又做了三年太上皇。在中國歷史上乾隆是在位時間最久,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 英國國王在信中這樣稱呼乾隆, 乾隆大怒: 你不配
    1840年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清朝的大門,清政府顏面掃地,堂堂天朝上國被蠻夷打的滿地找牙,道光皇帝怒火中燒,但也是無計可施,只能把打掉的牙往肚子裡咽。他深感無顏面對列祖列宗,特別是他爺爺乾隆,因為四十多年前,乾隆在位時,英國人也曾來過,那時的乾隆威風八面,而此時的自己卻被打的割地賠款。
  • 乾隆曾給英女王寫過一封信,至今保存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
    關鍵物資如鹽、鐵都是會採取封鎖或者限額封鎖的。但是那些朝代卻並沒有因此而「落後挨打」,反而還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與此同時,清朝也算不上完全的「閉關鎖國」,實際上清朝從初期到晚期一直有跟外國人聯繫的習慣,何談「閉關鎖國」呢?譬如,康熙任用過比利時人南懷仁編制曆法;雍正與俄國人籤訂了條約;乾隆也接待了英國使者,這又何談「閉關鎖國」呢?
  •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存在大英博物館,976字,字字都荒唐可笑
    18世紀末英國為了和清朝貿易,以乾隆皇帝80大壽為名出使清朝18世界末,英國成為清朝第一外貿大國,英國為了擴大中英貿易,不惜派人進京告御狀。讓英國人沒有想到,乾隆皇帝重新研究、制定了對外國人的管理方法。英國為了解決中英貿易問題,決定派出使團直接與清政府建立聯繫。
  • 清朝中國人無知的往事:稱洋人少膝蓋骨腿不能彎
    乾隆末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來華,打著為乾隆皇帝祝賀八十歲生日的旗號,要求建立平等通商關係,禮物沒有少送,從鐘錶、光學儀器到新式火炮,一大堆,但唯獨見了皇帝不肯彎曲自家的膝蓋下跪。,尚未婚配,正在待嫁,所以英國並不是女王的英國,她也並不關心自己的疆土。
  • 英國使臣送來的寶貝,乾隆卻認為是「奇技淫巧」,因此埋下了隱患
    在清朝乾隆皇帝統治時期,英國喬治三世派使者出使中原,來和中國進行友好交流訪談。在英國人看來這是一次兩國之間友好的交流,而在乾隆皇帝和眾大臣的眼裡,不過就是一個小小國家來進貢寶貝罷了。事實上英國這時候已經經歷了工業革命,國力非常強,在歐洲都是十分強大的。這次來大清朝,喬治三世也不是單純的想友好往來,他的內心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
  • 乾隆給英國國王寫了道「聖旨」,字字透露著可笑、無知,現存海外
    中國古代是一個封建的社會時期,人們的思想更是封建、頑固不化,我們都知道在清朝中後期,朝廷閉關鎖國,不接受西方的外來文化,認為本土的東西才是最好的,認為自己國才是最強大的,尤其是慈禧那時,還將西方稱為蠻夷,也正是因為這樣,清朝越來越落後,直到滅亡也沒能扭轉這樣的思想,而在乾隆時,他曾給英國國王寫了道「聖旨」,字字透露著無知,讓人啼笑皆非,也從中看到了是多麼的無知
  • 清朝的滅亡不全是晚年乾隆造成的,其實從康熙時期就已經埋下伏筆
    晚清時期,風雨飄搖,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列強虎視眈眈,最後的清朝也如一葉扁舟,在時代的風浪下全軍覆沒。清朝的覆滅和很多的原因有關,貪汙腐敗,帝權旁落,皇帝無能,歷朝歷代中因此而覆滅的並不少,但清朝卻是其中最為特殊的一個朝代。
  • 乾隆給英國國王下了道聖旨,現存英國博物館,喬治看後笑而不語
    在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就曾經給英國的喬治國王下了一道聖旨,現在被保存在英國博物館,但是其中的內容卻讓喬治國王看完後笑而不語。這件事情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在乾隆皇帝過80大壽這一年,那時清朝的國力在世界上還算可以,那一時刻的歐洲已經開始掀起了工業革命,但是還未得出成果。
  • 乾隆給英國國王下1道聖旨,保存在英國博物館,內容讓人笑掉大牙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帶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前往中國,他以給乾隆獻壽禮為名,希望將這些東西送給乾隆。 這些東西是望遠鏡、地球儀、武器等,他以為乾隆會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以此來討好乾隆。馬戛爾尼見到乾隆之後,向乾隆逐一的展示了這些產品,可是乾隆聽的想睡了,他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
  • 牛津教授:乾隆已經意識到英國可能侵華
    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因為這封信,乾隆被認為以中國為世界中心,傲慢拒絕喬治三世的通商要求,導致中國錯失主動打開世界大門的機遇。事實果真如此嗎?1月14日,牛津大學當代中國研究學者沈艾娣教授(HenriettaHarrison)在愛丁堡舉辦講座,深入解讀此信。她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大眾看法——她認為,這封信只是乾隆的一個外交策略。
  • 英國提交宣戰書,道光帝因不懂英文誤大事,翻譯後內容截然相反
    談論到清朝的滅亡,以及我國領土被分割,許多人將矛頭直指慈禧和乾隆。慈禧則是因為心心念自己手中的權利和富貴,卻變相的賣國,將清朝陷於困境之地。至於乾隆,則是中國百年羞恥的罪魁禍首。眾所周知,乾隆是清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然而本人卻好大喜功,頻繁遊歷江南,打著視察的旗號,將清朝國庫消耗了個精光。此時的大清王朝已呈現陳舊迂腐的跡象,雖然乾隆延續了康乾盛世,但其實盛世的背後並非欣欣向榮,反而是清朝走下坡路的開端。
  • 清朝大事記:乾隆一次無心的舉動,給50年後的清朝帶來了災難
    公元1792年,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訪華使節,要求他務必去往中國,並把中國的情況摸細。馬戛爾尼,命人準備了豐厚的禮物,其中有先進的七政儀、裝有64門大炮的「獅子號」炮艦,還有英國的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想讓乾隆感到驚奇,以達成訪華的目的。
  • 乾隆被稱為「十全老人」,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派蒙古人成兗札布、滿族人兆惠領兵進攻,恰逢準噶爾遭受天花瘟疫,死者無數。阿睦爾撒納戰敗,逃往沙俄後亦染天花病死,沙俄將其屍體交給清朝。至此,清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 第五全、平回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發動叛亂,企圖脫離清朝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