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視、遊戲機等電子產品,稍不注意合理使用,你的孩子就上癮了。有人痛斥其為「精神鴉片」,足見危害之大。
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能夠教育引導孩子,讓他們自覺遠離呢?作為一名專職教師,我結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歷程,深感家長需要注意下面六招,堅持不懈,這個問題可能會得到有效解決。
首先,家長要充分認識改變觀念,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在思想上,家長要充分認識過度、不恰當地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潛在的危害,不給孩子過早配置手機或含有遊戲等刺激性內容的其他電子產品;不要在孩子哭鬧或者想讓孩子安靜的時候,就自覺把電子產品交給他,讓其作為孩子安靜不哭的利器;不要有孩子還小,先玩一會兒長大了再教育不遲等錯誤觀念,一定要從小處著手,做到思想重視,防微杜漸,不主動或有意識地讓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這樣說,也許言過其實了,但是,一旦您孩子真的沉迷於電子產品時,就知道早重視的重要意義了。
其次,淡化家庭電子產品的使用氛圍,家長要努力從自身做起。
昔日,《孟母三遷》的故事成為美談,孟母受贊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十分重視孩子教育,千方百計給孩子營造和構建更利於其成才的環境氛圍罷了。我們不可能對居住環境「三遷」,也無法改變整個社會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和高頻率使用,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在孩子面前,儘可能地減少使用、依賴電子產品,在孩子面前不播放電子產品裡面的精彩視頻或者娛樂、遊戲等孩子容易上癮著迷的內容。
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喜歡讀書學習,那麼家長朋友就應該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的閱讀紙質書刊,而不是痴迷忘我地刷手機玩遊戲!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作為孩子成長教育的主陣地之一,教育氛圍構建好了,自然後面的教育就容易多了。所以,總抱怨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其最初的淵源,基本上是家庭及家長的原因所佔比重最大。
第三、陪伴孩子,轉移孩子興趣著力點,引導為主。
家長要多抽出時間經常陪伴孩子,善於發現和尋找孩子的興趣著力點在哪裡,用孩子感興趣的其他形式,引導和佔領其生活,這樣他們就自覺地把心思用在這一方面,從而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使用和依賴。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做有心人,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要善於觀察、挖掘孩子感興趣的轉移形式,教育、引導他們積極主動來參與,才是是成敗的關鍵因素
第四、循序漸進,有計劃、有目的、有要求的逐步減少使用電子產品。
對於已經十分痴迷電子產品的孩子來說,家長需要給他們的使用制定其他目標任務,完成了相關任務後,才可以有計劃、分階段的使用電子產品,否則就應該做出孩子能夠接受的相應制裁。這種制裁,是要和孩子預先做好溝通,在孩子能夠接受的前提下,所做出的一些懲罰措施。如果能夠把合理使用電子產品,變成獎勵孩子完成預期任務的一種形式,這也不是挺好嗎?
第五、借用專業人士的專業場所,不經意間開展相應教育。
例如在眼鏡店,可以讓眼鏡師借配眼鏡的機會,講如何科學用眼、電子產品過度使用的危害等;在醫院,讓醫生講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帶來的疾病,等等。這需要家長預先和這些專業人士做好溝通,讓他們貌似不經意間、似乎不知情的情況下,很自然地予以教育,不能流露出這是家長的刻意安排。由於這些人的專業身份和教育時的專門場所,其權威性和說服力遠比家長說教要好得多,對孩子的影響一般會和很深刻,收效較好。
第六、家校溝通,及時了解孩子思想動向,有的放矢,疏導為主。
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必須貼心。在第一時間裡,能夠掌握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你的教育和疏導措施才可能針對性強,才有可能更有成效。在此基礎上,應以疏導教育為主,打罵、恐嚇、強行限制等措施,稍不注意就會使親情惡化,有時還會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甚至極端行為的發生。正確法是:孩子觀看電子產品,必須是在家長的監護下,有目的地、有時間或者其他條件限制地觀看,要有原則性,不遷就,不泛濫為基本要求。
電子產品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成年人有時都不容易控制,何況意志力和自控力本來就差的孩子?所以,對於已沉迷電子產品的孩子,家長要有看寬容之心,要思想重視但不急躁。需知教育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你得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時間長了,慢慢地,就會逐漸達到你想要的成效。
家長朋友,你覺得我的這些做法怎麼樣?歡迎討論交流,有評必回,相互支持,期待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