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勢必造成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親角色的缺失。有的爸爸忙工作回家晚、有的爸爸因為工作原因長期在外,本來在時間上就跟孩子不能相處。而父親的缺位無論從心理上和情感上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那麼有沒有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和形式下提高父親的親子陪伴質量呢?
我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確實也深有體會,這個問題也深深地考驗過我。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非常認可必須由父親陪伴孩子做的三件事情,這是媽媽不可替代或者媽媽做的效果沒有爸爸做的好的事情。
第一個必須由爸爸做的事情就是陪孩子一起運動,不管男孩還是女孩,身體健康都是茁壯成長的基礎。健康的運動有三大要素,就是有趣、好玩、還要出汗,可以是跑步、遊泳、球類運動、戶外爬山,最好是親子遊戲,也免不了肢體對抗,這些運動裡面都需要力量的展示、安全的保障,都說父愛如山,這個時候也是需要展現父親的陽剛之力的時刻。
親子運動在父親的參與下,父親也有天然的力量方面的優勢,孩子體會到的運動幅度、強度、速度都會比媽媽參與的運動更強烈,也有助於鍛鍊孩子的勇氣和膽量。
第二個必須由爸爸做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去冒險,這裡講的冒險也不是爬雪山過草地,像電影裡的人猿泰山那樣冒著生命危險去探險。而是偶爾做一些出格兒的事情,玩一些爸爸在小時候做過的一些男孩子做的事情,捅捅馬蜂窩、挖一挖螞蟻洞;或者做一做媽媽看起來很髒、會有點兒害怕的事情,捉幾隻小螞蚱,養幾隻小兔子。讓孩子稍微做點越界的事情,打破一點規則,也能鍛鍊孩子突破自我,做事情有衝勁兒。
第三個必須由爸爸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一起談異性,大家也會發現孩子們成熟的都比較早了。男女異性的話題雖然懵懵懂懂,但是已經早早讓孩子有了解的衝動。這些話題更適合爸爸和孩子一起聊聊,讓孩子及早建立性別觀念,懂得保護自己。
有一個說法是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最好在2個小時以上,如果實在是沒有辦法做到空間可及(就是陪伴孩子在一起),也要想辦法做到心理可及(每天跟孩子通視頻或者電話),讓孩子從心理上感覺到爸爸和他是在一起的。這當然也需要媽媽的配合,孩子對父親形象的建構也是參照媽媽對爸爸的描述、態度、看法,結合他自己的觸摸、氣息、語言等體驗和感受建立起來的。有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就是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一般都是媽媽來做,其實有些故事更適合爸爸的聲音來講,男性的聲音低沉、渾厚,特別適合演繹故事裡的國王、魔法師這樣的角色,也容易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父親深沉的聲音也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之一。
還有一些誇張、扮醜的角色,媽媽一般都有愛美之心,特別誇張、扮醜的角色就更是爸爸來做演繹到了。還有一些英雄類的遊戲裡面,警察、戰士、消防員這些傳統的男性角色也是爸爸們展示自己的好機會。
特別要提醒爸爸陪伴寶寶的「三原則」:一要專注,不要應付,孩子的心思最敏感,你如果不專注、太敷衍,孩子很快就會發現;二不要太功利,要純粹地和孩子玩兒,不要附加太多的條件,綁架孩子的利益;三要遵守規則,制定合理的遊戲規則,爸爸跟孩子是平等關係,哪怕是在規則上讓著一點兒孩子,制定了規則就要遵守,也要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樂趣。
大家都知道孩子小時候有一個戀母情結,其實也有戀父情結,父親陪伴的缺失會影響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的親密關係。但是傳統父愛的表達可能過於深沉,作為父親我們可能已經習慣了簡單、粗暴的表達方式,我這裡送給大家四句話:爸爸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愛和母愛同樣不能替代,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成長,父母要給孩子做出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