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導現場
一年半,700小時,108分鐘 「困境兒童」叫板命運逆風成長 現在很多紀錄片沒有投資
《棒!少年》記錄了十餘名少年通過棒球叫板命運的故事,2020年斬獲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7分。近日,影片導演許慧晶來到廣州講述了影片背後的故事。
三年前,許慧晶三十有餘,剛有了孩子,正面臨從業十年的創作瓶頸。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愛心棒球基地,了解情況後的第二天便開始了拍攝。在這裡,孩子們每天上午在附近的子弟學校上學,下午在基地訓練。他也跟著一起,一眨眼就是一年半。此後,又花了一年半,沉澱下來理解他們的生活,濃縮在一部108分鐘的影片中。
基地棒球少年背後的生存困境
基地中,孩子們穿著棒球服,奔跑、投球、接球,充滿朝氣,乍一看宛如一群在學習棒球文化的精英子弟。但在他們身後,卻藏著一個悲傷的童年。許慧晶說,相對於留守兒童,他們更像是「困境兒童」。
影片主角梁正雙,又叫小雙,是棒球隊的主力投手,出生前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母親生下他後不知所終。他被伯父養大,還有一個哥哥,因為家庭無法負擔,只能送給他人撫養。起初,許慧晶按照群像的方式拍攝,但由於群體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規則和秩序,即便跟拍了不少人,心裡依舊覺得沒底。直到第二次拍攝,隊裡來了馬虎,剛到一兩天就把基地搞得雞飛狗跳。倒立、翻跟頭、唱歌跳舞……有些「匪氣」的馬虎身體素質非常好,翻了兩個跟頭便徵服了到寧夏招隊員的愛心棒球基地教練、清華大學棒球隊創辦者之一郭忠健。
這個「入侵者」的出現,也讓許慧晶感到驚喜。「就像一根樹幹把所有人都串聯起來。」雖然性格迥異,但馬虎的遭遇和小雙相似。出生後不久,他的母親和父親吵了一架,就此去了新疆,父親在城中賣羊肉串極少回家,從小被奶奶養大。
期望通過棒球改變少年的命運
馬虎和小雙所在的愛心棒球基地由孫嶺峰在2015年創立。2008年,他曾作為國家隊一員參加奧運會,取得第八名的成績,成為中國棒球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他期望通過棒球改變貧困少年的命運,也期望以此讓棒球這項運動為大多數人所知。
基地的主教練是孫嶺峰的師傅張錦新,從事棒球培訓已有四十多年。雖然有了團隊,但基地的運行仍面臨諸多阻礙。第一個問題是隊員的年齡參差不齊。青少年一般打的是U12組,年齡段需要控制在10歲到12歲之間,湊齊一個隊都很勉強。其次,便是場地問題。影片中,孩子們的訓練場僅僅是鋪上了塑料草皮的長條形球場,並不是標準的棒球場地,打的比賽也僅僅是半場。
在去美國參加少年棒球比賽之前,基地還面臨著拆遷等問題,不得不四處尋找下一個合適的場地,孩子們也出現了些許情緒波動。
將六七百個小時濃縮到108分鐘
從美國歸來後,許慧晶便開始了影片的後期工作。剪輯團隊以周浩、孫曾田、顧桃為顧問,徐小明、廖慶松、周強三位華語電影著名「剪刀手」為指導。雖然拍攝時,主角已慢慢浮現,但要將六七百個小時濃縮到108分鐘仍是一種考驗。這項工作進行了一年半,從粗剪的4個多小時到2個小時的精剪,重複調整了四十餘遍,最終選擇了雙主線呈現。「雙視角可以使觀眾更容易共情。」在許慧晶看來,馬虎和小雙像社會的兩種性格,一個需要被馴化,融入團隊,放下自我;一個需要解決自身的問題,戰勝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建立自我。
棒球比賽失利的半年後,許慧晶突然得知小雙從基地偷跑回了老家,不願回去,還跟二伯大吵了一架。為什麼要出走?他問了教練,得到的答案是:小雙的二伯得了胃癌,他想回去照顧他。他又問小雙,小雙說這是一個秘密,不能講。帶著這個疑問,許慧晶重新開始影片的剪輯:孩子們來學棒球對一個家庭是最優解,但對於他們自身而言,到底需要什麼?
最終,他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親情的陪伴。
中國紀錄片市場仍未形成氣候
2005年,許慧晶涉足紀錄片領域,十幾年來一直關注鄉村題材。
《棒!少年》是一個轉折。自此,他期望改變主觀呈現的形式,在紀錄片中展示更多元化的真實,從而引發大家的共情和開放的思考。在此背景下,他也開始記錄一些解決問題的人。「體育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口。」在遇到愛心棒球基地的第二天,許慧晶便帶著團隊開始了拍攝。「因為跟孩子們有一些共性,都來自於農村,他們是體育生,我是美術生,很清楚未來的路徑是什麼樣子。」許慧晶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孩子們,發自內心地給予一些幫助,讓他們真的通過棒球改變生活。而不僅僅是短期的關注,過兩天就沒有了。
歷時三年,《棒!少年》宛如在夾縫裡出生,在愛奇藝和CNEX的幫助下成功上映,並獲得多項大獎。但許慧晶認為,現如今的中國紀錄片市場仍未形成氣候,資金、合作方等方面的問題依舊存在。「現在很多紀錄片沒有投資,都是眾籌,一年沒有幾部片能進入發行。」許慧晶表示,通過十年積累,紀錄片形成了初步的觀眾基礎,還需要一些好的作品。現在美食類、新聞專題類紀錄片市場火熱,但真正的紀錄電影很少,一年只有幾部,上映得更少,形成不了氣候。「如果哪天能有十幾部上映,才能形成紀錄片電影的士氣。」
採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實習生 陳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