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晶:「困境兒童」需要親情陪伴 紀錄片市場仍未形成氣候

2020-12-22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名導現場

  一年半,700小時,108分鐘 「困境兒童」叫板命運逆風成長 現在很多紀錄片沒有投資

《棒!少年》記錄了十餘名少年通過棒球叫板命運的故事,2020年斬獲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7分。近日,影片導演許慧晶來到廣州講述了影片背後的故事。

三年前,許慧晶三十有餘,剛有了孩子,正面臨從業十年的創作瓶頸。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愛心棒球基地,了解情況後的第二天便開始了拍攝。在這裡,孩子們每天上午在附近的子弟學校上學,下午在基地訓練。他也跟著一起,一眨眼就是一年半。此後,又花了一年半,沉澱下來理解他們的生活,濃縮在一部108分鐘的影片中。

基地棒球少年背後的生存困境

基地中,孩子們穿著棒球服,奔跑、投球、接球,充滿朝氣,乍一看宛如一群在學習棒球文化的精英子弟。但在他們身後,卻藏著一個悲傷的童年。許慧晶說,相對於留守兒童,他們更像是「困境兒童」。

影片主角梁正雙,又叫小雙,是棒球隊的主力投手,出生前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母親生下他後不知所終。他被伯父養大,還有一個哥哥,因為家庭無法負擔,只能送給他人撫養。起初,許慧晶按照群像的方式拍攝,但由於群體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規則和秩序,即便跟拍了不少人,心裡依舊覺得沒底。直到第二次拍攝,隊裡來了馬虎,剛到一兩天就把基地搞得雞飛狗跳。倒立、翻跟頭、唱歌跳舞……有些「匪氣」的馬虎身體素質非常好,翻了兩個跟頭便徵服了到寧夏招隊員的愛心棒球基地教練、清華大學棒球隊創辦者之一郭忠健。

這個「入侵者」的出現,也讓許慧晶感到驚喜。「就像一根樹幹把所有人都串聯起來。」雖然性格迥異,但馬虎的遭遇和小雙相似。出生後不久,他的母親和父親吵了一架,就此去了新疆,父親在城中賣羊肉串極少回家,從小被奶奶養大。

期望通過棒球改變少年的命運

馬虎和小雙所在的愛心棒球基地由孫嶺峰在2015年創立。2008年,他曾作為國家隊一員參加奧運會,取得第八名的成績,成為中國棒球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他期望通過棒球改變貧困少年的命運,也期望以此讓棒球這項運動為大多數人所知。

基地的主教練是孫嶺峰的師傅張錦新,從事棒球培訓已有四十多年。雖然有了團隊,但基地的運行仍面臨諸多阻礙。第一個問題是隊員的年齡參差不齊。青少年一般打的是U12組,年齡段需要控制在10歲到12歲之間,湊齊一個隊都很勉強。其次,便是場地問題。影片中,孩子們的訓練場僅僅是鋪上了塑料草皮的長條形球場,並不是標準的棒球場地,打的比賽也僅僅是半場。

在去美國參加少年棒球比賽之前,基地還面臨著拆遷等問題,不得不四處尋找下一個合適的場地,孩子們也出現了些許情緒波動。

將六七百個小時濃縮到108分鐘

從美國歸來後,許慧晶便開始了影片的後期工作。剪輯團隊以周浩、孫曾田、顧桃為顧問,徐小明、廖慶松、周強三位華語電影著名「剪刀手」為指導。雖然拍攝時,主角已慢慢浮現,但要將六七百個小時濃縮到108分鐘仍是一種考驗。這項工作進行了一年半,從粗剪的4個多小時到2個小時的精剪,重複調整了四十餘遍,最終選擇了雙主線呈現。「雙視角可以使觀眾更容易共情。」在許慧晶看來,馬虎和小雙像社會的兩種性格,一個需要被馴化,融入團隊,放下自我;一個需要解決自身的問題,戰勝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建立自我。

棒球比賽失利的半年後,許慧晶突然得知小雙從基地偷跑回了老家,不願回去,還跟二伯大吵了一架。為什麼要出走?他問了教練,得到的答案是:小雙的二伯得了胃癌,他想回去照顧他。他又問小雙,小雙說這是一個秘密,不能講。帶著這個疑問,許慧晶重新開始影片的剪輯:孩子們來學棒球對一個家庭是最優解,但對於他們自身而言,到底需要什麼?

最終,他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親情的陪伴。

中國紀錄片市場仍未形成氣候

2005年,許慧晶涉足紀錄片領域,十幾年來一直關注鄉村題材。

《棒!少年》是一個轉折。自此,他期望改變主觀呈現的形式,在紀錄片中展示更多元化的真實,從而引發大家的共情和開放的思考。在此背景下,他也開始記錄一些解決問題的人。「體育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口。」在遇到愛心棒球基地的第二天,許慧晶便帶著團隊開始了拍攝。「因為跟孩子們有一些共性,都來自於農村,他們是體育生,我是美術生,很清楚未來的路徑是什麼樣子。」許慧晶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孩子們,發自內心地給予一些幫助,讓他們真的通過棒球改變生活。而不僅僅是短期的關注,過兩天就沒有了。

歷時三年,《棒!少年》宛如在夾縫裡出生,在愛奇藝和CNEX的幫助下成功上映,並獲得多項大獎。但許慧晶認為,現如今的中國紀錄片市場仍未形成氣候,資金、合作方等方面的問題依舊存在。「現在很多紀錄片沒有投資,都是眾籌,一年沒有幾部片能進入發行。」許慧晶表示,通過十年積累,紀錄片形成了初步的觀眾基礎,還需要一些好的作品。現在美食類、新聞專題類紀錄片市場火熱,但真正的紀錄電影很少,一年只有幾部,上映得更少,形成不了氣候。「如果哪天能有十幾部上映,才能形成紀錄片電影的士氣。」

採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實習生 陳卓睿

相關焦點

  • 少年》導演許慧晶:用棒球「叫板命運」,需要給困境兒童一...
    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今年是愛心基地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從最初的男子棒球隊,到如今新增的女子棒球隊,基地已經累計救助困境兒童80多名,其中,有68個孩子在基地接受著系統而艱苦的棒球訓練和文化教育。
  • 與導演許慧晶面對面,《棒!少年》親子廣州觀影會在麗江影城舉行
    但是在中國真正能關注到孩子的紀錄片不多,廣州的紀錄片導演許慧晶在2017年就把目光投向了這麼一群留守兒童和孤兒,他們是愛心棒球基地的棒球少年。這裡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部家庭辛酸史,有各自不幸,悲慘、陰鬱,成為他們的人生基調。這樣一群孩子,很容易成為人們眼中的問題兒童(少年)。他們只是不幸生在「問題」家庭,而非自己能選擇出身。
  • 少年》導演許慧晶: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許慧晶梁正雙馬虎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今年是這支球隊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從最初的男子棒球隊,到如今新增的女子棒球隊,愛心基地已經累計救助困境兒童80多名,其中,有68個孩子則在基地接受著系統而艱苦的棒球訓練和文化教育。對於許多孩子來說,基地是他們從大山深處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步。
  • 少年》導演許慧晶
    少年》劇照 早在大二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思考「良性創作」的可能性,為了培養自己在鄉村議題上形成屬於自己的關注方法,他制訂了一個拍攝計劃:以不同年齡段、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別的鄉村人為拍攝對象切入,做出一個社會切面,以此幫助觀眾去體會鄉村的變化以及困境。 也正因如此,許慧晶的記錄片可以明顯看出祖輩、父輩、後輩的劃分。
  • 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我之所以要拍這部電影,是希望社會能夠關注到這些平日我們很容易忽視的邊緣人群,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對他們產生一種正向的、實質的影響。」導演許慧晶對鈦媒體表示,這就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選角的挑戰《棒!少年》的紀錄片策劃緣起於許慧晶好友與孫教練的相識。
  • 專訪|2020年高分院線紀錄片《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廣州是我的福地
    只有紀錄片是堅固的,不是易碎品 《棒!少年》一步步走到公映,背後的辛酸和付出,只有許慧晶體會最深。「這個片子實際上就是大家不停地在接力,很多方進來,促成這樣的事情。」 投資方往往會衡量紀錄片的投入產出比,由於盈利空間逼仄,難以獲得市場的關注。
  • 許慧晶,與少年一起揮棒命運 | 導演錄
    賈樟柯說的那句,「只有離開故鄉才能獲得故鄉」,許慧晶就很喜歡。父母那一代的兄弟姐妹很多,家族裡很多人在一起生活,熱熱鬧鬧的。那是他記得少年時期比較幸福的回憶。但在許慧晶那一代,他們面臨的就是另一種生活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國內煤炭市場低迷,許多人開始外出務工,謀求新的生路。許慧晶出生於1984年,他的髮小多數在外打工,小孩留在家裡面。
  • 一群野草般生長的困境少年 用棒球叫板命運治癒人生
    在拍攝這群孩子的過程中,許慧晶覺得自己真正領悟了一名父親的責任,他也慢慢理解了這些孩子內心深處的創傷,缺失親情與陪伴的童年,在他們身上投下了不同的陰影。許慧晶想到小雙不斷被親人接管、與親人告別的童年,也理解了他突然離開基地的選擇。  「小雙的童年太過坎坷。這麼小的年紀是最需要關愛的時候,他所承受的可能是普通人一輩子都不會經歷的。」在許慧晶看來,這或許是孩子的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去釋放內心長久以來積累的情感和壓力。「小雙可能就是想逃避一下,回到他熟悉的地方。他能去哪裡呢?
  • 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名單揭曉
    昨晚,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成果發布會在廣州圖書館舉行,正式揭曉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名單以及中國故事提案大會「十佳方案」「最具市場潛力紀錄片方案」名單。本屆共有3227部作品角逐金紅棉,經過初評、複評和終評,最終由評審團評出10個優勝名額以及組委會特別推薦的5部優秀紀錄片。
  • 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殘疾人子女……在北京的市郊,一群來自於大山裡的困境少年被選入到了一個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愛心棒球基地。今年是這支球隊成立的第五個年頭,從最初的男子棒球隊,到如今新增的女子棒球隊,愛心基地已經累計救助困境兒童80多名,其中,有68個孩子則在基地接受著系統而艱苦的棒球訓練和文化教育。
  • 疫情之年的華語片尊嚴,由紀錄片開始找回
    少年》聚焦的由「留守兒童」構成的少年棒球團體故事成為了影展期間最為觀眾津津樂道並不斷探討的觀影記憶,「導筒」也藉此機會帶來本片導演許慧晶專訪,一起走進這部年度話題紀錄片。《棒!少年》Tough out許慧晶 | 2020 | 中國 | 110分鐘 | 紀錄片內容簡介:北京市郊,一群困境、留守兒童在70多歲老教練的帶領下練習棒球。少年馬虎的到來打破了寧靜,他在隊中淘氣打鬧、拉幫結派,成了隊員和教練的眼中釘。由於拆遷等原因,棒球基地被要求限期搬離,而半年後,球隊將代表亞太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世界級少棒比賽。
  • 少年》許慧晶導演專訪
    許慧晶:也不是刻意的,要解決自身的問題。自身的問題,可能存在於怎麼樣讓人物產生共性跟怡情的可能性。但是這個基礎是需要對人物、對我們所要講的故事,對這個題材本身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實際上,我們在解決的也是認知的問題,你怎麼樣真正的去了解你的人物,包括影片裡面有很多的人物。
  • 揮棒擊碎困境吧,少年!(影視熱點)
    少年》劇照出品方供圖一個是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父母角色缺失的問題少年馬虎;一個是來自河北淶源深山裡的孤兒小雙——2020年歲末,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留守兒童,因為紀錄電影《棒!少年》走進廣大觀眾的視野,以在公益少年棒球隊揮棒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向人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殘酷與善良、困境與奮進的故事。
  • 體育為留守兒童的人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專訪電影《棒!少年...
    新華社西安12月23日電 題:體育為留守兒童的人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專訪電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新華社記者鄭昕從「苦甲天下」的中國西海固地區,到被視作棒球殿堂的美國紐約洋基球場,一群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少年棒球隊,通過體育實現了人生境遇的改變,這就是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獲獎紀錄片《棒!少年》所要講述的故事。該片導演許慧晶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體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過影視載體呈現,能夠獲得更多共鳴。
  • 少年》導演許慧晶:拍事還是拍人,我理解了十年
    他還感嘆,紀錄片能走上銀幕太難了,現在的排片量只有1%。紀錄片面臨的現實,和影片中孩子們要衝破的命運,是一樣的殘酷與孤獨。《棒!少年》由曾執導《河岸》《媽媽的村莊》的許慧晶執導,講述了中國第一支公益棒球隊——強棒天使隊的成長故事。
  • 音樂陪伴計劃:讓困境兒童獲得堅強的力量
    這是雲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雲南連心」)專門為今年「六一」兒童節策劃的活動:攜手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抖音,用雲上音樂會的形式,為雲南山區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送上特別的兒童節禮物。  音樂陪伴計劃是雲南連心2019年推出的一項讓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學習彈奏尤克裡裡的公益項目。
  • 讓關愛和陪伴,溫暖兒童
    「也就是說,除了撥打『12349』以外,兒童主任、兒童監護人以及學校和其他機構還可以通過移動端將需要救助的兒童信息集中反饋到平臺,按類別和職責抄送縣(市、區)級民政、教育、司法、公安等部門,協同辦理後反饋結果;或面向社會發布關愛需求,由兒童主任探訪、兒童之家就近服務,或引導社會組織提供服務,最後反饋結果。」金穎毅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