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這一塊的造詣上,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能比得過中國人。我國自古有句俗話,叫「民以食為天」。不管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但凡是個活物,國人第一個問題便是「能不能吃?」第二個問題是「好不好吃?」第三個問題是「怎麼做?」。
不誇張地說,上到奇珍異獸,下到溝渠蝦米,都能成為國人餐桌上的美食。但有一個動物,國人卻從不問津,其便是黃鼠狼。
東北的朋友可能知道其中的緣由,國人之所以不吃黃鼠狼,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它的敬畏。在東北,黃鼠狼也叫做「黃皮子」,屬於「五仙」中的黃仙。傳說黃鼠狼擁有人一般的智慧,且報復心極強,只要得罪了它,這輩子它都會要報復回來。更邪乎的還有說黃仙會附身,讓人瘋瘋癲癲胡言亂語,嚴重的甚至會「一命抵一命」。
著名盜墓題材小說《鬼吹燈》裡就有一本叫《黃皮子墳》的專門說這個,民間傳說加上文藝作品的渲染,國人自然對黃鼠狼充滿敬畏,有些地方甚至還修建了黃鼠狼廟,專門將黃仙供了起來。
當然,現代科學早就破除了封建迷信,黃鼠狼大仙的說法也不過是無稽之談。就拿其「附身」的傳言來看,不過是一種精神錯亂的癔病。
不難發現,這些黃鼠狼附身的案例,基本都是30到40多歲的農村婦女。而癔病也同樣多發於30到40歲的中年女性,由於家庭經濟方面的壓力,再加上強大的心理暗示,農村婦女自然成了高發人群。
不過有一個問題,既然現代醫學破除了黃鼠狼的封建迷信,那為何還是沒有國人願意吃呢?對於這一點,400多年前的李時珍早已給出了答案。
李時珍在傳世經典《本草綱目》中寫道「此物健於搏鼠及離畜,又能制蛇虺。鼬,處處有之,狀似鼠而身長尾大,黃色帶亦,其氣極臊奧,鼬鼠心肝,氣味臭,微毒,治心腹痛,殺蟲」。
什麼意思呢?即介紹黃鼠狼在捕鼠這一塊十分在行,還能制服蛇這種爬行動物。此外,黃鼠狼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它長著老鼠的身體,尾巴卻異常大,顏色呈黃色,遇到危險是能放出臭氣逃跑,而這種臭氣有毒,能麻痺敵人。
所以,其肉是有微毒的,但卻對治療心腹絞痛和殺蟲有奇效,比其食物,其更適合當作藥物。正是由於李時珍的勸誡,這麼多年來,國人從不碰黃鼠狼。
其實,用今天的角度來看,黃鼠狼肉也確實不怎麼安全。一直黃鼠狼平均1年要吃掉1000多隻老鼠,老鼠身上的細菌和病毒本就不勝枚舉。黃鼠狼作為老鼠食物鏈的上層,體內自然積累了不少病毒。
另外,黃鼠狼還是狂犬病毒的中間宿主,倘若其攜帶狂犬病毒,恰好人們又沒將它煮熟,盲目食用極大可能會引起病毒感染身亡。
事實上,所有和黃鼠狼類似的野生動物肉都不怎麼安全。但國人對野味的偏好儼然無法控制,黃鼠狼是那個被國人放過的幸運兒,還有無數野生動物每天都在盜獵者的槍口下哀鳴。
同時,每天也有無數吃野味的國人,頂著被致命病毒感染的風險在刀尖上行走。而道理總是老生常談,亙古不變,即——「放過野生動物,也是拯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