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石龍鎮3000萬隻蛙苗投放擴生產

2020-12-12 中新網廣西新聞

  中新網廣西新聞3月6日電(劉操 李澤)在確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不鬆勁同時,廣西桂平市石龍鎮千畝牛蛙養殖扶貧基地也逐漸忙碌起來,近日,該基地投放了第一批3000萬隻蛙苗,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有序推進基地復工復產。

  受疫情影響,餐飲業大多停業,養殖成本持續投入,而牛蛙銷售困難,但是基地老闆蘇文錦卻毫不氣餒,他鬥志滿滿的說:「我們現在增加蛙苗投放數量,就是為了加大生產規模,在疫情結束後力爭追回損失,如期兌現參與入股貧困戶的分紅。」

  目前,該基地年出貨量可達到50多萬公斤,每公斤市場價格在8至16元不等,按照以往逢年過節的時候,基地的牛蛙供不應求。當初在選擇這個項目的時候,蘇文錦不僅看中了牛蛙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同時也能帶動周邊的的貧困戶共同發展,實現很好的社會效益。在他的帶動下,100多戶貧困戶通過投資保本分紅的方式參與到項目經營,2019年12月,第一筆分紅3.55萬元也兌現給了入股貧困戶。同時,基地還優先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每天可以增加務工收入80至100元。

  該基地作為石龍鎮重點引進的扶貧產業項目之一,生產經營情況直接關係貧困戶一年的收入,如何有序推進基地的復工復產也是石龍鎮黨委書記羅漢軍牽掛的「大事」。為此,羅漢軍多次前往基地實地調研,協調解決消毒水、口罩等防控物資採購,發動周邊村屯的貧困勞動力到基地工作。

  在加大生產力度的同時,該基地繼續兼顧做好疫情防控,嚴格遵守復工復產要求。在基地內,記者看到進出工作人員一律佩戴好口罩,每天上下班進行體溫測量和健康監測,並安排專人堅持每天對蛙池、工作場所進行早晚兩次消毒,蘇文錦最近經常跑到基地「轉悠」,監督消毒防疫工作。

  「防疫是前提,只有做好了防疫,才能確保基地有序復工復產,貧困戶的收入才能有保障。」蘇文錦介紹說。(完)

 

 

 

 

相關焦點

  • 從靠山吃山到登上致富梯——桂平市石龍鎮新隆村脫貧攻堅見聞
    本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劉 操1月23日,桂平市石龍鎮新隆村哆和種養專業合作社門前的院場熱鬧非凡,駐村第一書記唐琳麟、工作隊員陳偉培和10多名村民前來幫忙,宰雞、拔毛、包裝、冰凍……新年伊始,唐琳麟感到十分寬慰
  • 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
    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舞春牛「舞春牛」是桂平市石龍鎮群樂村的壯族同胞在每年開春前舉行的、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祈福活動。正當「立春」到來之際,群樂村的壯族同胞們便興高採烈地敲起鑼鼓、舞起「春牛」。
  • 風險共擔 利益共享——桂平市石龍鎮探索產業扶貧新機制見聞
    石龍鎮萬畝富硒火龍果產業開發基地一角本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劉 操 文/圖8月2日,在桂平市石龍鎮福平村招盆屯魚乍水庫旁,澳洲堅果樹已長到千畝澳洲堅果、千畝油茶、千畝牛蛙養殖、千畝沃柑三華李、數千畝火龍果……農業大鎮桂平市石龍鎮以前種植水稻、玉米、花生、黃豆、木薯等傳統農作物。從2016年起,一些新面孔開始進入村民視線,而且當地發展了許多大型種植基地。隨著基地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得到實惠。
  • 桂平市石龍鎮流轉土地發展產業扶貧基地
    人民網桂平3月17日電 桂平市石龍鎮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大力引進優質產業項目,強力推進土地流轉,僅三年時間就流轉土地20000多畝,在全鎮內布局萬畝富硒火龍果核心基地、千畝澳洲堅果基地、千畝沃柑三華李基地、千畝油茶基地、千畝砂糖桔沃柑基地、千畝中藥材基地、100萬棒食用菌基地、千畝牛蛙養殖基地等八大產業基地,其中富硒火龍果示範區獲評三星級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
  • 桂平市石龍鎮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扶貧格局
    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第一步,但僅僅依靠企業難以實現,桂平市石龍鎮在三年的時間內流轉土地20000多畝,成功打造了八大產業扶貧基地,推動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扶貧格局。閩航科技富硒火龍果產業核心示範區是石龍鎮打造的八大產業扶貧基地之一,項目採用「公司 黨支部 合作社 貧困戶(農戶)」產業扶貧模式,通過土地出租、務工就業、承包經營和入股分紅,與貧困戶、貧困村形成利益聯結,土地出租共惠及農戶685戶,吸納石龍鎮及其他5個鄉鎮共15村的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和45戶貧困戶以獎代補資金,共387萬元實行入股保本分紅獲得收益,安排周邊群眾260
  • 桂平市石龍鎮:流轉土地2萬多畝 大力發展產業扶貧基地
    中新網廣西新聞3月16日電(李澤)廣西桂平市石龍鎮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大力引進優質產業項目,強力推進土地流轉,僅三年時間就流轉土地20000多畝,在全鎮內布局萬畝富硒火龍果核心基地、千畝澳洲堅果基地、千畝沃柑三華李基地
  • 貴港桂平供電局:助力石龍鎮特色生態脫貧
    6月24日,在廣西桂平市石龍鎮上黃村千畝牛蛙養殖基地牛蛙加工生產線建設基地上,南方電網廣西貴港桂平供電局蒙圩供電所工作人員在現場勘查,與廣西桂平市閩同翔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蘇文錦確認供電方案。據了解,牛蛙基地背靠石龍鎮達開水庫,該水庫是廣西第二大水庫,庫區內有著名的山脈——龍山山脈,素有「乳泉搖籃」之稱。
  • 牛蛙你吃過,泰蛙呢?東莞一養殖戶養了100多萬隻泰蛙
    然而,有種蛙叫「泰蛙」,你們吃過嗎? 在洪東莞市梅鎮錢公洲,一養殖戶總共養殖了100萬條泰蛙苗。現如今,蛙苗都長大了,到了收購季,它們密密麻麻地趴在浮板上,有的還跳轉嬉戲於水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 ...桂平市木樂鎮嶺村小學教學樓、桂平市木樂鎮嶺村教學點教學樓...
    招標控制價:人民幣貳佰叄拾貳萬叄仟陸佰叄拾叄元貳角捌分(2323633.28元)。 第一中標 候選人 單位名稱 廣西華聯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投標報價 貳佰叄拾壹萬捌仟捌佰柒拾玖元陸角叄分
  • 新綸科技:口罩日產能預計擴至500萬隻 優先支援前線|資本市場 同心...
    全景網2月20日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市面上口罩供應短缺,作為一家具有口罩生產資質及技術的上市企業,新綸科技(002341)自1月21日起24小時趕工生產,當天趕製了6萬隻口罩全部捐贈給武漢抗擊疫情。
  • 一聲蛙叫,成就「胡氏農民」養殖夢!
    6月25日,筆者和銅仁市玉屏自治縣漁業技術服務人員來到大龍街道辦胡氏農民青蛙養殖專業合作社,見到黑斑蛙養殖正在生產中。走近蛙場,只見一片白色的網紗罩在幾十畝的稻田上空,稻田裡面又用緊密的紗網依田的原有形狀分割成許多條形小塊,每一小塊建有長長的紗質投料臺、引水管、生長水稻,兩個工人正在養殖場內巡查蛙類生長情況,在稻田一角投料臺上,只見一群孵化好的小蛙有姆指節大小,大部分背上綠中帶有褐黑條紋,正在覓食,聽到人聲,迅速驚散跳開,遊向稻田水裡
  • 探訪桂平市廣西最大休閒服裝生產基地
    本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黃楚程從一把剪刀、一臺縫紉機的裁縫鋪子,到涵蓋紡織、印染、設計、成品加工、輔料、市場營銷等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廣西最大的休閒服裝生產基地——桂平市木樂鎮服裝產業歷經30多年的發展,目前年生產服裝超2億套,除了國內還銷往歐美、東南亞和非洲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 流感疫苗仍「一苗難求」?華蘭科興吐露為何擴...
    《華夏時報》記者查詢中檢院流感疫苗批籤發數據統計了解到,1-9月,我國流感疫苗共批籤發3396萬支,已超去年全年總量3078萬支。按各企業批籤發量排序,華蘭生物批籤發1043萬支,賽諾菲巴斯德批籤發892萬支,科興生物批籤發488萬支,長春所批籤發453萬支,江蘇金迪克批籤發184萬支,長春百克批籤發156萬支,雅立峰批籤發118萬支,上海所批籤發60萬支。
  • 聽取蛙聲一片
    在新餘高新區馬洪辦事處山南村,一方方水渠交錯,阡陌縱橫的田野裡傳來陣陣蛙聲,一隻只頭大眼圓的黑斑蛙不停叫著,和著鄉野的蟲鳴鳥叫,演奏著一支自然交響樂……「這些黑斑蛙十分好動,生性機警,有什麼風吹草動立刻就能察覺。」
  • 三萬隻黑斑蛙「定居」遼中稻田
    「稻花香裡說豐收年,聽取蛙聲一片」。7月11日,記者走進遼中區老大房鎮丁家村,領略了這詩詞裡的美妙佳音。當天,一場特別的放蛙活動暨老大房鎮產業發展推介會就在「田間地頭」火熱上演。三萬隻黑斑蛙定居稻田,清脆的蛙叫聲摻雜著人們的叫好聲,綠油油的稻田襯託著藍天白雲,仲夏時節,一幅田園農耕笑語圖就這樣在眼前呈現。丁家村副書記丁楊(右)和村民姜庭若正在往稻田地裡放蛙。 王雁攝一田兩用 一地雙收 走進姜庭若的承包田,碧綠色的紗網映入眼帘,一眼望不到邊。
  • 桂平市教育局2018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舍維修改造資金項目(2)桂平...
    招標控制價:人民幣貳佰叄拾貳萬叄仟陸佰叄拾叄元貳角捌分(2323633.28元)。單位名稱 廣西華聯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投標報價 貳佰叄拾壹萬捌仟捌佰柒拾玖元陸角叄分
  • 貴港市法治政府建設調研組到桂平市開展調研活動
    為做好《貴港市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制定工作,11月26日,貴港市法治政府建設調研組在貴港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黃穎堅的率領下,一行5人到桂平市進行調研。11月26日上午,調研組在桂平市召開座談會,市委編辦、市場監管局、交通運輸局等有關單位領導參加了座談。桂平市委全面依法治市辦副主任楊尚山匯報近年來我市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情況,分析了法治政府建設的短板和不足。與會同志結合工作實際,就本部門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鐵山港珍珠貝苗茁壯成長
    據了解,該公司今年5月投放的珍珠貝苗已經長成幼貝,為了讓珍珠貝茁壯成長,工人們要挑選健康的幼貝按數量從八目的網袋分裝到兩釐米目的網袋中。目前,這批五月份投放的珍珠貝已由最初的細如海沙成長到了3—4釐米大小。記者從北海市旺海珠寶有限公司了解到,2018年該公司共投放馬氏珍珠貝苗3億個,養殖小貝3000萬個、中貝1500萬個、大貝2500萬個,插核貝達到450萬個。今年,該公司還與廣東海洋大學合作,加強南珠綜合開發利用。
  • 抓了5隻蛙 6人被判刑
    7月29日上午,撫州黎川縣法院生態司法恢復增值放流點——當地十裡村黎河流域,6名非法獵捕國家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的被告人來到這裡,在當地人大代表、檢察機關工作人員的監督下和農業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將購買的6萬尾鰱魚、鱅魚投放到這片水域。這是黎川縣法院首次以增殖放流的形式修復生態環境。
  • 龍蛙大米溯源農業先行者保護區裡的「原生態」
    「我要做龍江好米,我的品牌當然姓『龍』,為什麼要叫『蛙』呢?第一是因為蛙是稻田衛士,與地球同壽。我兒時記憶中稻田處處蛙聲,可長大後卻幾乎聽不到了,我要用綠色種植方式讓蛙聲回歸。第二是因為我起步的西窪荒是一片窪地,蛙與『窪』同音。第三是因為中國人講金蟾納財,象徵生生不息。因此我的品牌就叫『龍蛙』!」翟清斌回憶說,他為品牌起了這個名字,就奠定了龍蛙大米只做綠色生態放心米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