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明珠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後
幼兒園是寶寶邁入社會的第一個集體,在這裡他們開始接觸認識與自己年紀相仿、性別不同的小夥伴,在相處的過程中難免存在「男女有別」的尷尬問題,比如睡覺、上廁所等。
老師群裡曬幼兒午休照,引起家長們熱議,反對聲不斷
小雯是一名幼兒教師,平時喜歡在班級群裡秀孩子們日常生活、學習場景的圖片或者視頻,某次中午午休時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給隔壁的小女孩蓋被子,妥妥的暖男舉動啊~讓人覺得十分欣慰,於是隨手拍照上傳至班級群,本以為家長們會誇張孩子暖心懂事,可不曾想引來罵聲一片。
家長們看到這一畫面,在肯定小男孩溫暖舉動之餘,不禁發出質疑之聲——「孩子都這麼大了?怎麼還混睡在一起?」「男女睡在一起成何體統……」你一句我一句,說的小雯啞口無言。
隨後,小雯匆忙解釋原因:由於幼兒園一間休息室不久前裝修,可能存在甲醛威脅孩子們的健康,於是大家只好暫時擠一擠睡,並沒有影響到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可是家長們對此依依不饒,為了讓其放心,院方表示:次日起,實施男女分排睡,以此消除家長們的顧慮。
其實,除了男女混睡,還有一個同樣的問題令不少家長擔憂,那就是男女混廁。
幼兒園「男女混廁」成常態,你支持嗎?
國內部分幼兒園為了方便老師統一監管只有這樣做,畢竟一個班級裡只有兩個老師,如果分開上廁所,那麼多個孩子一下照顧不過來。
可是家長實在是難以接受小男孩、小女孩共用一個衛生間,有的小孩正不知所措地看著周圍的小朋友上廁所,一臉茫然,他們內心好奇為什麼大家的如廁方式不一樣,有的站著小便,有的蹲著小便,或許可以解釋有的孩子在幼兒園經常憋尿,不喜歡上廁所,一回家就急衝衝進衛生間。
其實,現實生活中,不少幼兒園因為場地、設施有限,或者性別意識並不高,依舊存在男女混睡、混廁的現象,在老師們心裡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並沒有當回事。
更有專家指出:對於上幼兒園的孩子們而言,即使跟異性一起如廁也是沒關係的。
一來是因為這樣有助於消除性別歧視,瑞典這個國家就一直推崇這一觀念,他們認為,從小就要給幼兒灌輸男女平等的思想,將性別概念模糊化,讓孩子能夠真正解放自己的天性,而不是拘束在男女性別差異之中。
二來幼兒園的兒童正處於性別萌芽期,他們其實對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有濃厚的興趣,所以上廁所的時候適當滿足一下孩子的好奇心也不是一件壞事。
不過,話雖如此,目前傳統觀念中,還是對幼兒園「男女混睡」、「男女混廁」持反對意見,尤其是很多家長坐不住了,其實他們的擔心也是有理可依的。
為什麼不建議幼兒園「男女混睡」、「男女混廁」?
兒童心理學家調查表明:「孩子在三歲的時候,性別意識已經開始萌芽」。在此階段,一定要做好性別教育,如果男女混睡/廁可能會引發以下問題——
1、容易導致孩子早熟
在兒童性別意識的萌芽期,會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此時家長、老師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認清自己的性別,並且分清楚與異性的區別,而幼兒園"男女混睡/廁"可能導致孩子早熟,出於對異性的好奇,做出一些非惡意的但是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
2、產生模糊的性別意識
父母務必要重視孩子的性別教育,當孩子處於懵懂期時,對性別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導致孩子性別意識淡薄,對男女界限不清晰,男女混睡/廁這一行為只會模糊孩子的性別意識,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性角色意識,從而很容易模仿異性,女孩變得男性化,男孩偏女性化。
3、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孩子性別意識建立初期,如果家長沒有教會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比如不能隨意裸露隱私器官、不能給他人隨意看私處等,孩子內心可能對此缺少安全意識,而且孩子又容易受到成人行為的影響,產生模仿心理,男女混睡/廁導致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不知不覺間被對方做出侵犯身體隱私的事情,對此行為不知如何表達,繼而影響到身心健康。
針對以上這些,你會怎麼看?
其實,上面的觀點其實都各有各的道理,在幸孕姐看來,有一個折中的辦法:
在孩子上小班的時候,其實確實對男女概念比較模糊,而且自理能力又有限,其實跟男生一起上廁所也沒什麼太大問題,而且還便於老師來管理。
但到了中班或者大班的時候,大部分幼兒的性別意識已經萌芽,若此時家長或者老師還是已「他還是孩子」的承認語境下去忽視、抑制小孩內心蟄伏的性別觀念,這可能會影響其性別觀念的發展。
而作為家長而言,可能更多的是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髮育程度,在日常生活中灌輸正確科學的兩性觀念,對於理解認知能力尚未發育健全的小孩,可以借用繪本來配合講解。
不知道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