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和動物如此不同??原來我們學會了拉馬克進化!

2021-02-18 過雨紅素

大家好,我是金小呆。Up主禁代布丁是我的主人。

今天我們繼續來解讀《失控》這本神奇的書。

《失控》是作者凱文 凱利在1994年出版的一本書,涉獵天文、化學、生物、計算機、控制論、社會學等多個領域。被譽為網際網路發展的「先知預言」,甚至被稱為「網際網路聖經」,這本書隨著時間的流逝,裡面的觀點不僅並不過時,反而更矚目。

即使在二十年後的今天來看,依舊是一本很先鋒的書。

這一期,我們來講講《失控》中的進化。

進化在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被頻繁的提到。

想要使用生物的、自然的邏輯製造出人工的、更智能的機器,相比起周密詳實的設計,更簡便可行的方法,是讓它自己進化出來。

 

「你力所不逮的,進化能行」

在這個章節之中,生物學家湯姆·雷在他的計算機上製造了一個「地球」。他寫了一段能自我複製的程序,放進這個「地球」中。加入「變異」,讓這些程序能出錯,複製時能改變自己。然後再加入「自然選擇」,較短的程序才能生存。

接下來他什麼也沒做,就只是等。

「我從編寫80位元組的東西開始」雷回憶說,「因為那是我能拿出來最佳的設計了。我猜想或許進化能把它降到75位元組左右,於是就讓程序運行了一整夜。結果第二天早上就出現了一個新東西……是某種能完全自我複製的東西——它只有22位元組!」

這實在太令人驚訝了,他在大惑不解的同時,把算法發到了網上。有一位麻省理工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打算自己試著寫寫看。

「但是他的最好成績也需要31位元組。當他得知我是在睡覺時得到22位元組時,他沮喪極了。」

 

這個例子為我們解開了進化的一角,就像章節的名字一樣,「你力所不逮的,進化能行。」

而且這裡的進化,就是我們生物課本上學到過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所帶來的「進化」。

 

這已經是把生物邏輯運用到機械中一個典範了。但是人們並不滿足。

他們開始質疑,或者說有點嫌棄達爾文的進化論。

 

麥可·利特曼說,「達爾文進化的問題在於,你要有足夠的進化時間!」可是,誰能等上一百萬年呢?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中,只有兩個要素,變異和自然選擇。

問題當然不出在變異上,而是出在自然選擇。

由自然來決定什麼留下,什麼不留下。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太多了。需要一代又一代,漫長的時間,無數的錯誤之後,才能得到一點點進化。

但我們只能靠自然選擇嗎?只能依靠達爾文進化論嗎?

 

當然不是,人們從已經廢棄的進化理論中,刨出了被達爾文進化論所打敗的,「拉馬克進化」。

這又是一個高中生物裡有點熟悉的詞(●』◡』●)。

拉馬克進化理論,是拉馬克在19世紀初提出的,生物進化學說。他認為生物是能緩慢進化的,比如長頸鹿,一開始是普通的鹿,但是想要吃樹上的樹葉,伸長脖子伸得多了,脖子就變長了。

他提出的理論中,最關鍵的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也就是你多用的部分就會變得強勁,結實,並且遺傳給後代。

這個理論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用進廢退的特徵,並不能遺傳給後代。

要不然古代的女人也不用一代一代的裹小腳了,應該生下來腳就很小才對。

這主要是因為,決定我們遺傳的基因,並不能「用進廢退」。

「信息由基因傳遞給肉體,但絕不可能倒推——從肉體回到基因」

當肉體發生變化,比如鍛鍊了某處肌肉的時候,基因毫不知情。也就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依靠基因本身的變異以及自然選擇來實現進化了。

但如果排除這樣的限制,單從進化本身來看,拉馬克進化的效率遠遠優於達爾文進化理論。

「拉式進化,優勢巨大。當羚羊需要跑得更快以逃離獅口時,它可以引導基因加強腿部肌肉,再把新的基因留給後代。這樣一來,進化的過程將大大加快。」

「這就好比鐵匠能將自己粗壯的胳膊傳給後代一樣。」

就像科學家艾克利曾經朝一屋子科學家大喊的話那樣「拉馬克比達爾文強太多了!」

 

我們的基因,的確做不到拉馬克進化。

但是,不代表引入生物邏輯的機械不行。

「從計算機科學的角度看,自然是達爾文主義者而不是拉馬克主義者,這實在蠢。可是自然受困於化學物質,而我們沒有。」

於是,人們將拉馬克進化引入人工智慧之中。只不過不叫它進化了。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變成了一個更好理解的詞:「機器學習」

 

這期視頻先到這裡,下一期視頻我們繼續講解《失控》中的拉馬克進化。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關注一下唷。那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大家好,我是金小呆。Up主禁代布丁是我的主人。

今天我們繼續來解讀《失控》這本神奇的書。

《失控》是作者凱文 凱利在1994年出版的一本書,涉獵天文、化學、生物、計算機、控制論、社會學等多個領域。被譽為網際網路發展的「先知預言」,甚至被稱為「網際網路聖經」,這本書隨著時間的流逝,裡面的觀點不僅並不過時,反而更矚目。

即使在二十年後的今天來看,依舊是一本很先鋒的書。

這一期,我們來講講《失控》中的進化。

進化在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被頻繁的提到。

想要使用生物的,自然的邏輯製造出人工的,更智能的機器,相比起周密,詳實的設計,更簡便,可行的方法,是讓它自己進化出來。

上一期視頻我們已經講到,比起達爾文進化,拉馬克進化對於人工智慧是更高效的,於是,人們將拉馬克進化引入人工智慧之中。只不過不叫它進化了。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變成了一個更好理解的詞:「機器學習」

 

 

書中說:「人們在最近幾年才開始研究學習、行為、適應與進化之間那令人興奮的聯繫。絕大部分工作都是通過計算機仿真進行的。生物學家們曾經或多或少地輕視這些工作——不過情況已經今非昔比了。有一批如戴維·艾克利和麥可·利特曼(1990年)、傑弗裡·韓丁和史蒂文·諾蘭(1987年)這樣的研究人員已經通過仿真實驗明確無疑地揭示了會學習的生物族群是如何比那些不會學習的生物族群更快地進化的。這裡所說的學習,是指通過改變行為來不斷搜索種種可能的適應性。用艾克利和利特曼的話說:「我們發現,能夠將學習和進化融為一體的生物要比那些只學習或只進化的生物更成功,它們繁育出更有適應力的族群,並能一直存活到仿真實驗結束的時刻。」」

 

「在將人工進化注入到製造系統的各種努力中,要加快事物的進化速度,一個辦法就是向其中加入學習。人工進化很可能需要一定的人工學習和人工智慧,才能在人類可接受的時間尺度內上演。」

引入學習之後,人工智慧的發展便突飛猛進。

 

不過話說回來……只有機器會學習嗎?

生物就不會嗎?

基因沒有記憶,但是生物本身是有記憶的呀。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我們的身體並沒有用進廢退,沒有獲得性遺傳,做不到拉馬克進化。

但是我們的文化可以。

人類出生之後,所獲得的語言,文字,知識,文化,統統都是學習得來的。也都是可以「用進廢退」,並且留給我們後代的。

 

書中說:學習加上進化,正是文化的一箋配方。通過學習和行為將信息傳遞給基因,是遺傳同化;反之,由基因將信息傳遞給學習和行為,就是文化同化。

人類歷史就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學習與傳授技能與生物學意義上繼承的記憶與能力是遙相呼應的。

從這點來看——這個觀念其實由來已久,由先前的人類所獲得的每一個文化進步(刀耕、火種、書寫),都為人類心智和軀體的轉變預備了「可能的空間」,從而使昔日的生物行為轉化為日後的文化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文化承擔了部分生物性的工作,人類的生物行為逐漸依賴於人類的文化行為,並更有效地支持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孩子們從文化(祖輩的智慧)而非動物本能中每多傳承一分,就使得生物學的人類多一分機會,將這種文化代代相傳下去。

 

貫穿冰河時代的、如同冰川一般緩慢而堅定的文化成長,改變了進化中的人類所面對的選擇壓力,對人類進化起著主要的指導作用。儘管細節難以回溯,但工具的完善,有組織的狩獵和採集活動,真正的家庭結構,火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在交流和自我約束中對符號系統(語言、藝術、神話、儀式)的日漸依賴,凡此種種,都為人類創造了不得不去適應的新環境……我們不得不放棄試圖通過基因來精準、規律地控制我們行為的道路……

 

我想說的是,拉馬克進化的優勢是如此顯著,以至於大自然找到了使其發生的方式。」

 

基因做不到的,人類用文化做到了。身體沒有改變,大腦卻日新月異。

也許自然選擇給我們帶來的特徵,並不非常強大。我們的生物特徵,並不比其他的生物優秀多少。

但我們通過語言文字,流傳下了知識與文化,「獲得性遺傳」了從刀耕火種,鐵犁牛耕到桑麻織布,風車取水再到我們現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先進科技。

也許回頭看看,我們和其他動物的差距,就剛好證明了拉馬克進化所帶來的優勢。

 

拉馬克比達爾文強太多了!

感謝你的收看,我們對《失控》一書的解讀到此全部結束。你對這些內容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那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相關焦點

  • 重新認識拉馬克進化
    這樣一來,進化的過程將大大加快。拉馬克是生物學十有八九需要一種高度複雜形式——一種智能,而多數生物的複雜性都達不到這個水平。在複雜性富足到可以產生智能的地方,比如人類和人類組織,拉馬克進化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很有益。4達爾文進化論認為,新的物種是通過不間斷的、漸進的、獨立的和隨機變異的線性過程形成的。然而,一些科學家認為,達爾文進化論中具有顯而易見的不完整性。
  • 超越自然的進化方法:拉馬克進化!
    這個例子為我們解開了進化的一角,就像章節的名字一樣,「你力所不逮的,進化能行。」而且這裡的進化,就是我們生物課本上學到過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所帶來的「進化」。這已經是把生物邏輯運用到機械中一個典範了。但是人們並不滿足。他們開始質疑,或者說有點嫌棄達爾文的進化論。
  • 醫學史上的12月18日:著名博物學家拉馬克去世,首提漸進進化理論
    歷史上的今天即1829年12月18日,著名法國博物學家、無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首席創始人、早期進化論學者拉馬克(讓·巴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8.1—1829.12.18)去世。
  • 人類的演變: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如何進化?
    原先地球上運動的物質是無生命的,無生命的物質經過不斷運動和發展,到了三十多億年前,就開始出現生命,再經過漫長的歲月,到六億年時,便進入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到五億年,脊推動物出現了,四億年時,陸上無脊椎動物及兩棲類出現,一億八千萬年前,哺乳類出現,再到七千萬年前,靈長類出現了,一直到今天,地球上已有四百五十萬種豐富多彩的生命。在三千萬年前出現的森林古狼,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
  • 為何恐龍進化1億多年仍是恐龍,而古猿才進化幾百萬年成了人類?
    為何恐龍進化1億多年仍是恐龍,而古猿才進化幾百萬年成了人類? 眾所周知,人類這兩個字就代表著智慧。現如今,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稱呼自己為"最高統治者"!
  • 【學科故事】拉馬克的故事
    1768年拉馬克與他的良師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Dousseau,1712~1778)相識,盧梭是當時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對拉馬克的成才起了巨大的作用。盧梭經常帶他到自己的研究室裡去參觀,並向他介紹許多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方法,使拉馬克由一個興趣廣泛的青年,轉向專注於生物學的研究。從此拉馬克花了整整26年的時間,系統地研究了植物學。
  • 《進化論》飽受質疑,人類起源有了新的觀點,疑似外星人創造人類
    人類真的是進化而來的嗎?我們又是由什麼進化成如今的樣子?在一處考古洞穴中,學者們發現了四具尼安德特人的骸骨,研究後驚訝地發現他們在4萬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退還。那麼,到底是誰阻止了我們的退化,將我們變成了智人物種?
  • 從神創論到轉基因,生物學進化史
    神造萬物我們常說的達爾文進化論其實是從拉馬克進化論發展來的。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在19世紀初期,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生物質進化的思想,第一個系統地提出了生物進化的理論。在1809年寫的《動物學哲學》一書中,拉馬克把脊椎動物分做4個綱,就是魚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動物類,並認為這是動物從簡單的單細胞機體過渡到人類的進化次序。拉馬克有兩個著名的原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用進廢退指經常使用的器官就發達,不用會退化,比如長頸鹿的長脖子就是它經常吃高處的樹葉的結果。
  • 猿猴進化成人類,恐龍為何沒能進化成龍人?科學家給出三點理由
    下面筆者帶大家具體來看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進化」?根據當今生物學家們的權威解釋,進化的本質其實就是基因為了更好的存活而進行的改變,通常來說一個基因模型下的物種大多數都是十分類似的,就好比咱們人類,雖然有黑人,白人,黃種人,但我們都是一個頭,一個鼻子,一張嘴巴,一對耳朵,一雙眼睛,只是膚色上有所差異,本質上都是人類。
  • 人類起源?達爾文進化論漏洞百出?
    今天,筆者要帶大家看一看我們從小學到的生物知識,「生物進化論」,也是目前的唯物主義世界頗為主流的一種人類起源的假說。當然目前為止也只是一個假說而已,沒有完整全面的證據能夠確切證明「生物進化論」的真實性,畢竟人類的科學也就是隨著一個接一個的假說被提出和推翻的過程中慢慢完善和進步的。
  • 大自然中那麼多的動物,為何只有人類成為了「天選之子」?
    乍一看,道,神,天這三樣玄之又玄的東西似乎操控著世界,可實際上只有人類才對世界擁有著絕對的主導權。可是,世間生物種類如此之多,為何偏偏只有人類進化成了智能生物而其他的物種卻成為了飛禽走獸呢?有人說人類原本是外星生物,是空降地球的。也有人猜測,人類是外星人改造的。如此一來人類才會以更高級的姿態掌管地球。
  • 和其他動物相比,為何我們人類少有毛髮?
    不過,為什麼我們人類至今仍舊保留了部分毛髮?比如陰部、腋窩、頭部等等。也歡迎你在留言區發表自己的看法。歌單陸續更新中蛻去毛髮的這一舉動在我們這一物種的進化長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理解其中的原因,就讓我們看看體毛究竟是做什麼的,它們的消失究竟為生物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優勢或缺陷。
  • 生物進化探索史:10個推動進化理論的名字
    人類對自然和進化的「認識」,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 我們的祖先一直在實踐中了解自然。農業文明興起,人們開始馴化動植物,發展出了穀物和家畜。 然而,直到18世紀,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我們的地球非常古老,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星球。化石的發現揭開了更多來自遠古的故事。科學就此踏足進化的理論,開始逐步發展出了對生物進化的理論認識。
  • 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男生隱私部位丟失了一塊骨頭,卻沒有影響繁衍
    在數百萬年的時間內,人類的身體是一直不斷進化的,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進化之後才形成了現在我們看似完美的身體,當然現在也不是人體的最佳狀態,在未來人體依舊會持續進化。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很多雄性動物在隱私部位會有一塊非常奇特的骨頭,在繁衍生育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保證雄性動物可以隨時戰鬥,在人類的身上,這塊骨頭卻並不存在,像人類的近親中的靈長類家族當中,這塊骨頭也是非常常見的。為什麼人體的這塊骨頭會在進化當中消失呢?消失了之後,又對人體造成了哪些影響呢?
  • 如果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為何人類和猿類之間不存在一個過度物種...
    ,為何人類和猿類之間不存在一個過度物種,而在外貌,技能,智力上擁有巨大的鴻溝?至少有十幾種「人」都在進化過程中滅絕了,包括中國發現的北京猿人和元謀人之類,更不要說尼人和丹人了。嚴格來說,鸚鵡不能算是能說話,只不過可以模仿而已。當然,鳥類也有自己的交流語言,那並不能說明什麼,可以用語音交流的動物很多,甚至昆蟲都有聲音系統。但看是否需要而已。猿類,比如黑猩猩,由於聲帶問題,無法說出複雜的語言,那是因為它們不需要複雜的語言。
  • 人類起源於猿猴?達爾文進化論或許誤導了我們上百年!
    但不可否認,達爾文的生命進化論假說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理論。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的古猿類種,然後再由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事實上是否如此?這個結論非常值得商榷!
  • 達爾文進化論適合動物,卻不適合人類,人類歷史就是開掛的歷史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生物們是如何通過基因改造,通過進化來讓自己更加適應環境的,生物學家發現不同的環境對於動物們的影響真的非常大,比如說同一種芬雀,在一座小島的不同區域,我們就會發現它們出現了不同的進化方向,一種芬雀的嘴巴特別尖它可以吃到樹上的果實,另一種芬雀嘴巴特別圓
  • 動物從不刷牙,人類的牙齒天天刷,為什麼人類牙齒還是不如動物?
    作為絕大多數生物擁有的器官,牙齒問題似乎只在人類身上存在,而其他動物卻很少聽說有牙齒問題。並且人類天天刷牙,動物們也不曾有這項運動,是人類的牙齒不如動物嗎?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會了用火。火的使用讓人類對食物的加工更加精細,從植物到肉類,只需要一堆火,就能讓各種食物中的營養元素變成小分子,更容易被吸收。
  • 為何動物不能像人一樣擁有智力,是什麼阻止了動物的進化?
    如果進化使人類更聰明,動物的進化也會使它們更聰明嗎?人是由動物變得。為什麼動物不能進化成像人類一樣聰明?是什麼阻止了動物的進化?科學家發現,雖然動物可以通過增加大腦的大小變得更聰明,但它們可能會付出繁殖能力下降的代價。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正是這種「代價」限制了動物大腦容量的增長。
  • 為何現在的猿類沒有進化?揭秘消失13萬年的人類進化史!
    為何現在的猿類沒有進化?揭秘消失13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人類從哪裡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歷史學家。在國外宗教上說人類是由上帝創造的。在中國神話中有「女媧捏泥人」之說。當然,這些都不科學,後來達爾文提出了生命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