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燦 發布時間:
作者:潘燦 發布時間:
「讓學校選擇學生,最後淘汰的是學生;讓學生選擇學校,最後淘汰的是學校;讓學生選擇老師,最後淘汰的是老師;讓學生選擇學科,最後淘汰的是學科教研組」。
近日,在「高考新政下的高中教育」高峰論壇上,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海寧市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海高」)校長周彬在演講之初,就拋出了這樣的觀點。
從2017年開始,全國開始推行新的學業水平考試,逐步試行新的高考方案。語文、數學、外語必考,再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中選擇3個科目,參加高考成績核算,部分省市可能還有技術科目,即「7選3」。
此外,中學教育開始實行走班教學,以海高為例,學生除了可以自主選擇高考科目以外,還可以選擇自己的任課老師、課程,這被他們稱為「選科、選師和選課」。
在傳統高考模式下,只有主動適應學校和老師的學生,才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可以說,在傳統的高中學校中,學生是圍繞學校轉動的。那些有個性、有不同學習風格和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往往會被看成「異類」,認為他們的個性,只是出風頭而已。高考新政下,學校將圍繞學生轉動,通過學生對高考科目、任教老師以及具體課程的選擇,彰顯自己的個性和學習風格,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從而獲得與個人能力相適應的成長。周彬表示,「只有學校辦學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校資源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才可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推動學校的特色發展」。
「每個教研組的工作態度與教育業績,會匯聚成這個教研組的學術聲譽,而教研組的學術聲譽會成為學生是否選擇這個學科作為高考學科的重要依據。學生的選擇,將會影響到整個教研組有多少個教學崗位。」 周彬舉例說,「最近海高對高一學生的選科情況進行了預調查,發現高一學生的選擇深受最近一次高二學考成績的影響,導致有的學科比上一屆少了將近一百名學生,這就意味著該學科教研組必將失去兩到三個教學崗位。」「由於海高授予了學生選擇任課老師的權利,所以在同一個教研組內究竟特定老師究竟能否上崗,可以教高考學科班還是學考學科班,每個班會有多少學生,都是由學生的選擇決定的」。
在傳統高考模式下,文綜、理綜是綁定的,在經歷二選一之後,學生被分到某個行政班,從此只有班級排名的變化,偶爾有一些活動或者選修課程可以走動。所以說,不是高中教師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這樣的教育體制已經把學生固化下來了,在不能「行動」的背景下要求學生「心動」,這多少還是違背了「心動不如行動」的規律。於是,如果學生學不好,往往會抱怨學校不好,或者是老師教的不好。而在新高考模式下,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選擇,既可以讓學生迴避自己的短板,發揮自己的長處;又可以通過選擇行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責任感。
周彬表示,選擇是一時的,選擇的後果是一世的。選擇一個專業、就是選擇一種職業;選擇一種職業,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此時的選擇,很可能會決定一個學生以後會進入哪個行業,而不同的行業不僅僅工作性質不一樣,生活方式與收入模式也會不一樣。
「借著選擇的機會,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學生。」周彬說,學生在選擇的前提下,有了挑選學校教育資源、組合自己擅長科目的機會,但也要承擔相應的後果。誰選擇,誰就得負責!「如果選擇後,學生沒有取得好的成績,學生就應該首先想辦法來改變這個事實,而不是簡單地把結果歸因於老師教學水平太差。儘管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但在當下,老師的教學水平是既定的,我們也要認可這個事實,更要告訴學生這個事實,讓他們知道哪些方面要藉助於老師,哪些方面要依靠自己」。
在學生選擇的同時,學校還需要做好對學生的生涯指導,將選擇的規則告訴,以及可能導致的結果告知學生。周彬強調,學校千萬別指望只用一門課程給學生做生涯指導,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選擇。例如海高的「贊山大講堂」,每學期邀請各行業的專家來給學生做12場報告,每個學生需選擇聽其中的4場,究竟選擇聽誰的報告,聽哪些報告,這就需要學生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此外,在選擇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遵守選擇的規則,要讓學生明白選擇的邊界。海高通過「秒殺」的方式讓學生選課,就是讓學生在選擇中遵守規則,在選擇中明白你喜歡的課程或老師有可能別人也喜歡。周彬表示,學校只能在已有條件下儘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是並不意味著可以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這種情況下,學校制定好規則,學生在這種規則下進行自主選擇,並在學習過程中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顯而易見,本次高考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尤其是學生可以選擇哪些科目作為高考考試科目。周彬表示,「一開始我們都認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做決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高中生這個年齡階段,興趣並沒有被固化,但他們學科強弱卻是被各種各樣的數據所強化,並最終成為學生做出選擇的依據。」
因為面對升學的需求,學生如果完全按照自己興趣選擇,而不考慮就讀學校在學科教學上的實力,以及自己在該學科的能力,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選了卻考不上。當學生普遍把就讀學校學科教學實力作為一個選擇標準時,特定的某個學科或者幾個學科就會成為該校的主導學科,慢慢的這些學科就會演變成這所學校的辦學特色;當學生考慮自己的興趣和具體學科實力時,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就得到了照顧。
周彬說,具體到特定的學科,學生往往會選擇學術聲望高,態度積極,性格樂觀,風趣幽默的老師,「當然顏值高肯定也是天然的課程資源。」這就要求老師要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與學生的交往方式,以及自己教學風格的可接受程度等。以前講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總是說如何提高老師的學科水平、學術水平、教學能力。當把「選師權」交給學生時,就等於承認了學生選擇老師的標準,就是老師提高自己的重要依據。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周彬認為,「讓學生選老師,目的不是淘汰老師,而是讓老師不斷的發展自己,而學生的選擇標準,就是老師的發展方向,至少是發展方向之一」。
隨著學生選科、選師與選課的深入,走班教學應運而生,順勢而為。可是,走班教學遠不只是讓學生走走,而是在改變教育中一些本質的問題,重新造就課堂生態模式。比如,在行政班教學中,這個班是班主任建好了的,學科老師去上上課就可以了;但在走班教學中,上課的老師得先得自己組建一個班,然後再給這個班的學生上課,否則這個教學班就是散沙一團。
在傳統的行政班教學中,課堂教學目標主要是進行知識講解,把學生學習和問題的解答放在了課後的作業批改和輔導上,這也是高中老師這麼辛苦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知識講解與問題解答相比較,不論是所花時間還是難易程度,都是不如後者的。可是,我們卻把最重要的上課時間,拿去做了大量的相對簡單的知識講解,於是大家不得不再花大量的課外時間,來完成更為重要的問題解答工作。
周彬介紹,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海高做了翻轉課堂的落地版,提前一周把學生下周要學的內容告知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把知識的學習儘量在課前完成,把知識學習時形成的問題與疑惑帶到課堂中來。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儘量減少知識的講解時間,把課堂教學重心用在學生疑惑的解答和問題的解決上。
在走班教學的背景下,仍然靠作業批改和課後輔導來解決學生的困惑與問題,這條路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而變得無路可走。同時,這也要求學生在課前認真的做準備,因為課堂會作為學生「廝殺」的陣地,誰預習得好,誰就能在課堂上先行一步,從而主導課堂,誰滯後一步,誰就會被淘汰。
此外,在高考新政下,由於把課程分為了不同的類別與不同的層級,教師也教著不同的學生與不同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管理的重心,就不再是教學管理,而應該是課程領導,學校管理課程內容,管理教學難度與教學進度,把課堂教學還給教師,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個性與風格來展現自己,吸引學生,成就學生。這樣既可以保證全校最基本的學科教學質量是得到保障的,還有助於學生在不同老師與不同層級的課程間進行再次選擇或者轉換。
對於新高考,周彬強調,無論是「6選3」,還是「7選3」的模式,作為中學的校長,不要把太多的心思用在關心這個政策的好與壞上,既然這個政策已經出臺了,並落實到學校層面,那麼真正需要校長琢磨的問題,是這個改革方案會給學校帶來什麼樣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學校如何適應和應對這個方案。
「應對改革最好的辦法,也許是以不變應萬變;但是你不變,別人在變,最後你可能就會被別人超越,所以我們要注意到,新高考不僅僅要改變高中育人模式,它還會改變高中的辦學格局。」周彬說,對於最好的學校來說,新高考絕對是挑戰;對於如「海高」這樣的縣中,即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正在努力把挑戰變成機遇」;對於水平不高的學校,機遇則大過挑戰,雖然不能在綜合實力上勝出,但在某幾個學科組合上,還是有機會證明自己教育實力的。
最好的學校,它的綜合實力最強,但不是所有的學科都是最強的。就像國內高校裡面,清華、北大最強,但是全國幾百個專業裡面,清華、北大在全國排名第一的專業也只有二十個左右。中學也是如此,新高考讓學生選學科,這也就給了一些綜合實力不強,但單個學科或者幾個學科很強的學校向前衝的機會。新高考,讓每個中學都把學科拿出來讓學生「檢閱」,比較的是學校最強學科的組合,最終形成各個學校的辦學特色,並逐步改變當前的教育格局。
高考的指揮棒,已經舉起,並指向學生個性成長與學校特色辦學,學生如何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從而成就自我;老師如何在學生的選擇中完善自我,從而實現自我;學校如何在挑戰中抓住機遇,趕超他人!2017年,我們拭目以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