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廣東將開始實行「3+1+2」模式,新高考錄取會按照物理、歷史分兩類進行。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面臨的第一挑戰是選科走班。
選科該怎麼選?
究竟選歷史還是物理?
選完了後悔怎麼辦?
日前,原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專家郭建民,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員施美彬,原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心理學專家莫雷,廣東華僑中學校長李子良,廣州市第五中學校長裘志堅等教育界權威人士,共同探討新高考政策下學生與家長的應對之策。
我們來看看專家們是怎麼回答這些問題的吧!
01
選科:如何做出對的選擇?
郭建民:選科的核心是要有前瞻性
原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專家郭建民指出,雖然2021年,廣東省的高考生就面臨新高考,但是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已經向新高考接軌,「高考不是考知識本身,而是考知識的運用。未來人才需要哪些能力?我認為是獨立思考能力、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今年的高考更是明顯體現這一點,這是符合未來人才培養的。」
郭建民建議,新高考下,考生在選科方面需要考慮志向、興趣、自身優勢、高中優勢學科與大學所選專業的匹配度等因素。他提醒學生,選科的核心是要有前瞻性,「尤其在當今急劇轉型的社會,要不畏浮雲遮望眼,作出正確的決策」。同時,選擇時還要重視整體性,從全局上思考問題。
莫雷:按價值、興趣、能力、個性綜合權衡
「根據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這句話對高一學生來說,也許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的困惑是,「我怎麼知道自己的特長?怎麼判斷適合?」別急!原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心理學專家莫雷為大家抽絲剝繭,教你判斷方法。
如何做好規劃?莫雷指出,要根據價值、興趣、能力、個性綜合權衡,作出最佳選擇,但這4個方面又分別容易有誤區。
「價值是科學地分析當前各個專業的發展前景,優勢、待遇是應該考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價值取捨要謹防陷入功利誤區。」莫雷指出,僅僅根據哪種專業最容易找工作、薪酬更高的「熱門」進行專業和職業規劃,就是「功利誤區」,因為熱門是會變化的。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15個前幾年還熱門但現在已經就業困難的專業。例如,2000年法學專業很搶手,但現在所有的高校基本上都有法學專業,飽和了。所以要長遠一些,不要這麼短視。」
人的真實興趣是跟內在能力、性格連在一起的,有時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深層的隱性興趣是穩定的,可以不斷支持個體進行相應的學習與工作,「個體常常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興趣,需要通過潛在的興趣測評才能發現」。
有興趣,還得有能力,它決定了今後的規劃是否可以可持續發展,科學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傾向,分析自己的能力特質水平,優先考慮自己最有勝任力的專業與職業。
學生最容易陷入的「能力誤區」,是將自己中小學學習各科的成績作為衡量自己能力傾向與水平的依據,「哪一科成績好,通常被叫做一般能力,但是職業、專業的好需要更多特殊能力。有的潛能我們不知道,特別是職業的潛能,所以應該通過科學的測量工具來考察學生的專業學習或職業能力。」
「不同的氣質和性格的人,適合職業是不同的,個性氣質越典型,越要選擇好相吻合的專業與職業。」莫雷認為,學生應該科學地分析自己的個性特點尤其是氣質類型,優先考慮與自己的個性最適合的專業與職業。
02
如何實現「彎道超車」?
1、新高考為何採取等級賦分制度?
一位家長問出了大部分考生和家長的疑惑:新高考為什麼要採用等級賦分的制度?意義在哪裡?
施美彬解釋,等級賦分大有好處,有三個作用:
「比如A學生選物理、化學、生物,B學生選物理、化學、地理,科目不同無法統一畫一條線比較,不同的科目難度也不同」,等級賦分相當於排隊賦分,學生在群體當中的排位,排位越前賦分就越高,排位越低賦分就越低。
等級賦分無論是對排位靠前或靠後的學生都有利。以地理為例,原始分不可能考滿分,但考第一名就有100分、第二名就99分,所以對尖子生來說,分值提升了;對於基礎比較弱、分數偏低的學生,即便原始分考十幾分,也有30分的起點,所有的學生都水漲船高。
同時,等級賦分還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壓力,不再分分必究。
2、如何等級賦分「彎道超車」?
對於學生來說,有沒有策略可以利用等級賦分制度實現「彎道超車」?陳慧指出,等級賦分的本質是考量學生所處的相對位置,她建議同學們要考慮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不僅要關注自己的成績,還要關注同一個學習陣營的其他學生成績,選擇過程中,等級賦分有一個測算公式,如果不太了解這個邏輯的話也沒有關係,建議大家牢記一句話:不看分數看排位,參考全市統考的排名來進行選擇。」
第二個維度是用未來所從事的選擇倒推現在的選擇,「問自己5個問題: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未來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從事這個工作需要學習什麼專業?選定這個專業,在高中需要學什麼學科?」這5個問題一一拆解和思考清楚,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3、對於選課走班很焦慮怎麼辦?
廣州市第五中學校長裘志堅表示,對於走班選課,家長、孩子們不用過於焦慮。很多學校是固定四科走兩科或固定五科走一科,儘量減少學生的走動,例如選擇物理、生物、化學組合的學生較多,學校就會形成固定搭配,這種選擇的學生就可以不走班。
「同學們要考慮的是,你究竟哪科能學好?怎麼選擇?」裘志堅提醒,適合學哪個科目,並非只看考試成績。例如,一個男學生政治考第八名,家長認為孩子政治很好,應選政治,「可是我一問,這孩子不喜歡看新聞、也不關注社會,社會上發生什麼事一點都不關注,這樣的孩子適合選政治嗎?選了以後讀大學也會很痛苦。」選政治科目的學生,應關注社會,有家國情懷。
所以,「表象的分數不證明學生真正喜歡這個學科。選科既要考慮功利的得分因素,更要看清楚未來孩子適合做什麼。」裘志堅說。
對此,廣東華僑中學校長李子良也贊同,「學生發展指導應該要比生涯規劃更大一些,生涯規劃屬於發展指導裡面的一部分。」
不少高中學校都用科學的心理量表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明確學生的思維方式、潛能潛力等。同時,在高一給予學生多次選擇和驗證選擇的機會,儘量讓學生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4、選完後悔了怎麼辦?
「我是歷史班的,但覺得歷史學得不是特別好,物理也不是特別好,能不能轉到物理班,把物理重新學起來?」一個高一女生的問題。
裘志堅直言,「選完歷史再轉回物理很糟糕。」如果是選了物理轉歷史還相對好轉,因為「理科的思維講究層次性,物理轉歷史比較容易,歷史轉物理很難」。
裘志堅回應這位女生:「這個問題還是要你自己回答。僅僅從時間上你還來得及,因為選科走班基本是從高二開始,至於能不能學好物理,還要問你自己。」
選擇物理還是歷史?這是很多學生的糾結。裘志堅忠告學生們,選擇物理還是歷史跟個人的思維特點有關係,「你是偏理科思維還是文科思維?歷史不僅僅是背的問題,更多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曾經發生的人和事,有沒有這種思維體系很重要。」
李子良告訴這位女生,如果是因為覺得困難而搖擺,他不贊成,「有的時候需要咬定目標不放鬆,不能一碰到困難就搖擺」。他建議高一學生不要恐慌,做好心理檔案,多請教老師和學校的指導,多次測評後聽從內心的選擇定下來。
5、選歷史就業面窄嗎?
很多家長、孩子不願選擇歷史,是認為歷史能選的專業少,影響將來就業,果真如此嗎?
「完全是誤解。」施美彬強調,「社會上有些家長誤解,選歷史只有很少專業可以匹配,其實不對的。」選歷史比原來文科整體上的專業多了很多,「不用擔心選了歷史就沒有專業可選,這完全是坊間謠言。」
他解釋,新高考改革方案無論選物理、選歷史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比原來大文大理都多了選擇機會,「還是回到初心,看自己真正適合學哪個科目,這個科目能夠學好就有興趣,科目學好了,說明這方面有特長,做好鋪墊和積累,再慢慢思考。」
6、藝考生或體育特長生該如何選科?
在高考生當中,有一部分考生會選擇藝考或體育特長生,新高考後,這些孩子該如何選科?
對此疑問,廣東華僑中學校長李子良最有發言權,因為這兩年華僑中學陸續有學生往藝術類方向發展。「藝考生和其他學生一樣,通過測評,看看他們的發展情況,基本上可以區分出來哪些屬於往藝術類方向發展的。」李子良說,學校一定要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更全面、更好地發展,這個發展是多元的發展。
據介紹,藝考生考上中戲,某種程度比普通高考生考北大還難。「藝考生單靠自己自然生長是很難的,因為術科統考要準備很長時間,會丟下很多文化課,需要校內老師幫他們補文化課。」李子良提醒,新高考中,藝考生沒有選考的要求,不限學科,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老師要關注藝考生後階段的文化課。
希望同學們都能夠理性選擇
綜合自己的潛能與實力
不要盲目從眾
你想選什麼科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