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神秘生活》中,5歲許家潤在家裡很活躍,可在外面卻很膽小。
· 剛到班級,見沒人理他,就偷偷地走到角落觀察玩得歡快的同學們;
· 被嶽昊誤會受委屈了,他一句話也沒說,走到門外找老師哭著喊&34;;
· 想和同學們一起玩轉圈圈,結果同學們玩累不玩了,他就一個人坐蹺蹺板,看著他們玩。
……
他的姥姥表示:&34;
像許家潤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他們本身的氣質特點相對偏抑制,如果碰上難搞的對象,很容易被打回去,失去人際交往自信心。
雖然他們內心渴望融入小團體中,但很可能害怕再一次不被接納、不被信任、不被認可,就乾脆自己一個人獨自玩耍。
對此,人類科學博士沈尹婧將其稱之為社交退縮症。
這絕不單純只是孩子內向、膽小所致,關鍵還受幾個內外因素影響。
內因1:在家裡感覺輕鬆自在
很多孩子在家裡活波出門膽小,主要因為家裡是屬於自己的地盤,到處都是熟悉的環境,疼愛自己家人,自然感覺輕鬆自在。
然而在外面,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形形色色的人,孩子則容易緊張害怕,變得無所適從。
內因2:對家人十分依賴
孩子在外膽小在家活波,往往對家人也十分依賴,依賴家人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而在外面受到的委屈挫折相對較多,孩子的依賴性比在家裡更強。
外因1:家長的控制欲強
&34;的家長控制欲較強,小到今天穿什麼顏色的襪子,每頓飯吃多少飯量等,導致孩子缺乏主見,使其在陌生環境下表現得更加木訥內向。
外因2:家長的恐嚇話太多
家長經常用&34;、&34;等話恐嚇,使孩子對外面事物容易產生恐懼,生怕一不小心,受到傷害。
外因3:交往自信受到打擊
孩子想和同伴們一起玩,可同伴的多次忽視、排斥、拒絕,打擊到孩子的交往自信心,從而使孩子縮回自己的保護殼,在家裡表現活波在外面表現膽小。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這種傾向時,就想多帶孩子去遊樂場、兒童樂園、公園,讓他/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可這個時候,主動上前和小朋友一起玩,對孩子來說,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很可能家長多次鼓勵,孩子依舊原地不動,眼巴巴地望著其他小朋友玩;或者搖一搖頭、擺手推拒、說不要,拒絕加入同伴的活動中。
同事的兒子就是這樣,參加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總是坐在一旁看著別人玩。
媽媽鼓勵他上前加入,他說我不行,我膽小,我不過去。
直到過了很久,才見他鼓起勇氣,跟在別人後面,一起玩了起來。
兒童心理學博士何潔提出以下3種方法:
1、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孩子退縮時,家長可以教孩子嘗試著上前和對方說話,比如&34;、&34;、&34;等,為能和他們接下去一起玩起個頭。
2、教孩子一些拿手絕活表演。
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相對他拿手的,又是別的小朋友喜歡的節目表演,增強孩子的人格魅力和自信心,拉近和同伴們的關係。
3、幫助孩子找合適的人相處。
家長和老師可以讓孩子去找一些相對他也喜歡,而且個性特點也是比較溫和,容易跟人相處的同伴,跟他進行互動,滿足孩子的交友需求。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在外面膽小在家卻很活潑嗎?歡迎在留言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