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殘雪:對中國文壇不抱什麼希望 也懶得評價

2021-01-07 搜狐網

  作家殘雪。

  2015年,對於作家殘雪來說,是收穫頗豐的一年,她同時獲得了兩個國際文學獎的提名:美國紐斯塔特文學獎和英國倫敦的獨立外國小說獎,另外還與她的翻譯安娜莉絲共同獲得了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

  面對獲獎的喜訊,殘雪很高興她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她看來,自己能夠得獎,是因為學會了西方的思維工具,又將中國文化的特質很好地融入進去,讓西方人覺得很新奇。

  但在國內文壇,殘雪卻似乎沒有得到如此的理解和認同,而她自己也不願意和中國文壇的人有更多的交流,甚至不願意再作出評價。「我早就說了,不抱什麼希望了,也懶得評價了。因為我搞這一套,他們不欣賞我,我也不欣賞他們那一套。」

  在殘雪看來,中國的大部分作家固步自封,只知道守住和回歸傳統。但她認為僅僅這樣做是不能夠恢復傳統的,因為過去的已經是過去的了。「相對於西方的文化,中國文化有自己的優勢,但需要比較、學習和融合,只有再創造才能守住傳統。」

  但其實1980年代的西學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再次促進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殘雪也是那批受影響的作家之一。不過在她看來,其他人已經放棄謙虛地向西方文化學習的勁頭,還是覺得自己的傳統文化好。

  殘雪最近五年在研讀西方哲學家的經典作品,並且她還在寫一部批判薩特《存在與虛無》的作品,叫做《物質的崛起》。「文學與哲學探討的是相同的問題。只不過最近幾十年,文學的發展已經超過了哲學。」

  她看到了西方現代社會最終指向的虛無,「現代人已經解決了吃飯穿衣的這些問題了,但他們面臨的是相互之間的交流、人際關係和感情等問題。」

  「不過中國現在還沒有解決吃飯穿衣這些問題,所以後面這些問題在中國暫時好像還不是那麼大的問題,但也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殘雪試圖在自己新出版的小說《黑暗地母的禮物》裡描述一個烏託邦式的解決方案。她說,這是一本欲望之書,也是在寫愛情。「就像瑞典的評論家夏谷所講的,我的幾本寫欲望的書描寫的都是人類社會的烏託邦,在探討什麼樣的關係是最理想的關係,什麼樣的社會是最理想的社會。我的探討是超前一點,但也不是超前得那麼不得了,因為已經出現了這種問題。」在殘雪看來,《黑暗地母的禮物》的讀者是具有現代精神的中國人,「可惜目前這種人很少。」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殘雪的專訪內容。

澎湃新聞:您自己覺得您的作品在英語世界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殘雪:主要因為我的作品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在這個方面,我應該是在中國作家裡面做得最好的。所以國外的讀者能夠把我的作品作為文學來接受,我覺得這是很少有的,這一點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的方法和其他作家都不同,我很謙虛、很努力地想去理解、認識西方文化,並且將其很好地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老老實實做了幾十年的工作。然後把我作為中國人的優勢在西方發揮出來了,所以他們覺得我的作品很新奇。要不然那麼多外國人都沒有得獎,而為什麼我的作品能被選中呢?如果我的作品類似他們曾經誕生的那些文學風格,比如卡夫卡、但丁、塞萬提斯等,那他們就沒什麼新奇感了。

  澎湃新聞:在之前的訪談裡面,您提到了一些西方哲學的術語,比如說「自我意識」,那您是不是除了對西方的文學比較感興趣之外,還對西方的哲學比較感興趣?

  殘雪:是,我最近五年裡一直在攻讀西方哲學。我搞了30多年的文學創作,而我這麼多年一直看西方哲學那些前輩的作品,現在越來越感覺到了我們這種實驗文學和哲學探討的是同一個問題,就是探討的途徑完全不同。而且在思想界,文學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面取得的成就比哲學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所以我就想把哲學最根本的問題重新探討一下,也是我的野心。因此我一直每天堅持用四個小時讀西方哲學,已經堅持了有四五年了,黑格爾、康德和尼採這些哲學家的作品我都讀過。

  我最近在寫一本批判薩特《存在與虛無》的書,現在已經在掃尾了,主體部分和導言都寫好了,需要繼續再檢查幾遍,可能有60多萬字吧。但我不是「文革」那種大批判。薩特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是西方哲學處在一個轉折階段的大哲學家。對照他的觀點,我把我的不同觀點表達出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有我的這個體驗。因為搞了30多年的文學創作,我和薩特等人面對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但作為中國人,我有我不同的體驗和想法。薩特不是自己也寫過文學嘛,當然他寫得不是太好,也算不錯了。所以我和薩特在這個方面特別有共同點。

  但是我作為中國人,同薩特在很多方面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而且我形成了我自己的一套圖型。我的那套生命的圖型跟他的存在圖型是兩碼事。我這本書既是講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這本書,也涉及了西方的其他經典,主要是黑格爾、康德、馬克思早期手稿等。一方面我通過學習了解他們的這些觀點,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們民族以前並沒有這種系統的哲學,這些邏輯系統都是從他們那裡來的;另外一方面我掌握了這些東西之後,就覺得我有優勢,可以用我這本書和他們抗衡一下。所以我在大概四年以前就開始寫這本書,現在還沒有完成,最後還差一點,不過也快了。

  我自己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覺得激動人心。因為我的觀點都是從我的文學創作中來的。「文學在這個方面是走在哲學前面的探險隊。」我一直這樣說,我在國際上跟那些外國人也是這樣說的。也就是說文學比起西方的經典哲學,已經走到它們的前面去了,文學現在更厲害了。

  我是怎樣做的呢?通過學習西方,然後進行反思,再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的文化,就產生了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實際上就改造和再造了我們自己的文化。我覺得繼承傳統只能通過再造或者重新創造的方法。創造出來的才是傳統,因為那麼多年已經過去了,你說你是傳統,他說他是傳統,誰是傳統啊?怎麼能夠肯定呢?這很難說的,過去了的就是過去了的,現在已經不是當時的那種環境了,很多東西都已經變了,你還說就只能是那樣搞,不創造,就是被動地去繼承一下,那是不行的。要恢復傳統必須要創造,而文學在創造性方面是最好的途徑。因為我們搞文學就叫做創造,通過創造把我們古老的文化再重新化腐朽為神奇,重新把它發揚。這是我的思路,跟我們國內的這些作家一般講的那一套繼承的思路不同。

  澎湃新聞:對西方文化的興趣是受父母的影響嗎?

  殘雪:有吧。因為我父親以前攻讀馬克思主義,家裡都有《資本論》那些哲學書,所以小的時候就看過,就激起興趣了。我記得我十四歲還是十幾歲的時候,把《資本論》都通讀過一遍,那個時候也給了我好的影響,打下了基礎。所以我後來搞的那種文學就是跟誰都不一樣了,人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還以為我是那種本色演員,搞幾下子就沒有了。所以還是從小有這種氛圍的,有積累,到一定時候它就以文學的形式爆發出來了。

  澎湃新聞:您和您的兄長鄧曉芒為什麼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個人選擇做文學,而另一個人選擇哲學?

  殘雪:我跟他還是不同,他是那種比較冷靜的氣質,我可能更加現代一些,就是那種容易衝動的氣質。因為家裡到處、包括朋友和鄰居有那些書,包括俄羅斯和西方的文學,所以很快我就融入了文學的氛圍裡面,就被文學吸引過去了。十幾歲的時候是有幾年看過哲學書,後來很快就被文學吸引過去了,覺得文學更能夠吸引我。因為我看過的這些文學就是哲學嘛,它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我現在說的這種方式——以物質的方式來表達精神的東西,一種情感的精神,其實和哲學就是一回事。

  只不過因為氣質的差別,我很快就被文學吸引過去了。搞了30多年以後,再回過頭來看,發現我搞的這個東西確實有點優勢,就是在這些大師的指引之下,從但丁、莎士比亞開始,還有《聖經》,一直到後來的這些現代派,都給了我非常大的影響。而且讓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建立了自己的優勢,因為中國人是物質的民族,有這個深厚的基礎的。

  澎湃新聞:您所講的「中國人是物質的民族」是指什麼?

  殘雪: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所指的物質就是精神,精神和物質二者是分不開的。西方把精神的那一維已經搞到了頂點,但是物質這一維還沒有起步,所以我們處在這個歷史的關頭了,就是我們古老的文化在這個歷史關頭面臨了機遇。這是我自己認為的,可以把物質這一維開發出來,就是物質和精神的一種抗衡。

  我認為世界最高的終極設定就是精神和物質的抗衡,就是「有」和「無」的抗衡。我是一個二元論者。西方是一元論,認為精神至上。它的唯物主義的那種物質至上也不是真正的物質至上,因為它的物質沒有精神化。而我所講的這種「物質」是有形的精神,有質量的精神,所以這和黑格爾、康德都不同了。我的「圖型」也是有質量的,不是那種空靈的圖型了,而且更有力量,是從大地那裡面生發出來的。

  澎湃新聞:那您和您的兄長會討論哲學問題嗎?

  殘雪:討論啊。之前還出了一本書,叫做《於天上看見深淵》,就是魯迅的那句話了。在網絡上賣得還可以,我看到印了一萬多冊吧,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今年一定要推出第二本,叫做《旋轉與升騰》,可能有70萬字吧,之前拖得太久了,現在得到了資助,所以一定要推出。內容還是我跟他的談話,第一本也是談話錄,談的是哲學和文學的關係,既談哲學又談文學。第二本哲學談得更多,基本上就談哲學問題和抽象問題了。

  好多人都在盼望這本書,尤其是那些學哲學的,想從這裡面找到一些新東西。我跟他也不完全一樣,但是有共通的地方,另外他的哲學根基非常深厚,在這個方面可以指導我往前奔了,像探險隊一樣。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興起的西學熱對於文學的創作有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

  殘雪:當然有積極的影響了,我就是這一批裡面出來的。當時出過不少好東西,包括最突出的像餘華早期的創作,還有一個叫張小波的,我給他寫過幾篇評論,他寫了三篇中篇小說。梁小斌是後來居上,這些都算是一流的作品吧,那個時候他們的小說散文,就是拿到世界上去,也是拿得出手的一流作品。但是可惜後來就不再學習了,說還是中國的好,還是我們自己的更有東西可學,「自己的東西都沒學完,還去學人家」,都是這樣一種腔調了。

  澎湃新聞:您之前在採訪中也談到,中國人對日常生活的態度缺乏一種自我意識,您能具體談談嗎?

  殘雪:就是不善於分析自己,只是大家這樣做我就跟著做了,一窩蜂。到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都要成堆,「個性」這些東西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遙遠的事情,包括我的作品讀者量也還可以,但是比起他們那種主流的傳統文學,銷量就少得多了。可能還是少數不滿意現實的年輕人來買我的書。當然能夠賣一萬多冊也不錯了,跟別的國家比較起來也算很不錯的,但是我覺得還是不夠,還是太少了。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一窩蜂,一窩蜂就是我們這個文化最大的特點,沒有自我意識。要看別人怎麼做的,買房買車和賺錢,不都是看別人嗎?就像那個學者說的一樣,「要看自己,就難於上青天。」

  澎湃新聞:這也是造成中國文學缺乏內省和自我批判的原因嗎?

  殘雪:對,缺乏精神性的東西。精神性的東西的確是西方搞到頂峰去了,但是現在我自己回過頭來看,我們要把物質的這一維搞到頂峰去。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轉折點,也面臨最大的機會和挑戰。

  澎湃新聞:您曾經說過《紅樓夢》也有缺憾,比如缺少性心理的描寫。

  殘雪:《紅樓夢》是一個奇葩,它獨獨作為文學,就已經超越了中國的文化,這也是文學的特點。因為曹雪芹其實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藝術就有這個功能,有的時候它就超出自己的文化了,走到自己的文化前面去了。雖然曹雪芹口口聲聲說,自己好像比較提倡佛教,實際上你看他的那些人物,那些描寫,一點都不佛教,都是非常入世的,都是非常認真地追求一種理想的生活,一直追求到死。一個個都是那樣的人,哪裡有佛教?

  這就是純粹藝術家的特點。《紅樓夢》遠遠地走在其他那些所謂的經典的前面,而且高出一個很大的檔次,達到了精神描寫的層次。因為他是藝術家,藝術就有這個功能,所以我說藝術是探險隊。哪怕你的文化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沒有描寫精神的文學作品,除了《紅樓夢》以外就很少了,有的有一點點,像《金瓶梅》什麼的,哪裡像《紅樓夢》這麼全面。因為曹雪芹是純粹的藝術家,他窮困潦倒,專門去追求精神的發展,所以才產生了這樣偉大的作品。

  澎湃新聞:如果中國文學再有偉大的作品的話,是不是也不能再重複曹雪芹的這種方式?

  殘雪:那不可能了,現在已經是新世紀了,需要在曹雪芹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不能創造的話就別搞文學,守成當然也可以搞點通俗的東西,但不創造的話就無法傳承傳統。文學就是一個硬東西,是試金石。別的東西還可以說不創造,比如手工業等等,但是文學如果不創造,就不能夠守成,就會把以前所有的好東西都丟失掉。

  澎湃新聞:有評論說,曹雪芹最在乎的是《紅樓夢》裡的詩詞,希望能夠流傳下來。

  殘雪:那肯定流傳了,現在不是很多人在看嗎?連我以前對《紅樓夢》都迷的不得了。

  澎湃新聞:但我們現在已經完全丟掉了舊體詩。

  殘雪:用新的形式把它復活嘛,我現在寫的小說別人就有說像詩歌的。那種東西在我們的血液裡面,怎麼會丟呢?不可能丟的,但要繼續創造它才能夠發揚。

  澎湃新聞:那您如何評價現在中國文壇的現狀?

  殘雪:我早就說了,不抱什麼希望了,也懶得評價了。

  澎湃新聞:那您平時和其他的作家交流多嗎?

  殘雪:沒有交流。

  1993年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首次出版,2004年餘華因這部小說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澎湃新聞:為什麼會這樣?

  殘雪:因為我搞的這一套,他們也不欣賞我,我也不欣賞他們那一套。我就寫過對幾個作家的評論:餘華、張小波、梁小斌,就他們幾個是我欣賞的,當然他們有的也不再重視文學寫作,也出不來更好的作品了。

  餘華是早期的作家,但他後來轉向了。他們後來也寫不下去了,就沒寫。那他們自己也要負責任的,但是和大的氛圍也有關係嘛,對創新沒有任何支持,有時還要打壓。

  而且那個梁小斌那麼苦,大家都為他募捐。你看這個社會都沒人管這些人了,所以他沒有條件進行創作,社會沒有保護他,他就感覺自己的境遇非常慘。連純文學都不要的民族是非常危險的。

  澎湃新聞:您之前說過中國文壇的氛圍不好,講究「混圈子」,大家都在彼此唱讚歌,是這個原因造成中國沒有這種好的文學批評嗎?

  殘雪:大家都要守舊,不和他們一起被動地回歸傳統,你就不是他們一夥的。異己就要受到排擠和冷落,然後就沒人管,像梁小斌這樣的情況就根本沒人管。

  澎湃新聞:您為什麼說自己的作品是為二三十年後的未來寫作的?

  殘雪:就是為現在的年輕人而寫的,過二三十年他們不就老成了嗎?就是為這些人寫的,還包括有現代精神的中國人,但因為有現代精神的這些人還不太多,我就沒有提。

  澎湃新聞:為什麼寄希望於年輕人?

  殘雪:現在具有現代精神的中國人數量比較少,所以我寄希望於年輕人,也就是現在20多歲的,再過20年可能就碰到精神上的問題了,物質不能夠再滿足他們了之後,就會有可能看我的書的,因為我的寫作是給人力量,使人獨立,塑造人的素質。我這本新書《黑暗地母的禮物》最重視的描寫就是人的素質。人要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大地上站立起來,他應該具有一種什麼樣的素質?我做了一些預測,他們說我講的是烏託邦,但其實也是相當現實的。

  澎湃新聞:您最近在讀什麼書?

  殘雪:我現在還沒寫完手頭上的書,所以還在讀《存在與虛無》和法國的梅洛·龐蒂,一直在讀大哲學家的東西。文學方面在讀現在在歐洲比較走紅的那個奧地利大作家,叫做羅伯特·穆齊爾。現在我們剛剛翻譯了他的作品,在網上有賣。他們翻譯成《沒有個性的人》,當然我不太同意這個翻譯。這是一本很長很長的書,他一直寫到死還沒寫完的書,可能有一千萬字吧。我還比較欣賞這本書的上部,它跟我能夠合得上,他是西方人,所以我覺得還不夠滿足,對人性的描述還可以更進一步。

  《沒有個性的人》登上了豆瓣「2015年度再版高分圖書」榜。

  澎湃新聞:那能不能請您給年輕的讀者推薦一些西方文學的作品?

  殘雪:就是剛才說的那本《沒有個性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我看的是英文的,年輕大學生最好是看英文原文,因為那個翻譯我看了幾章,我不喜歡,最好是看英文,因為他們都學了英文的嘛,為什麼不能看呢?

  這本書裡面有一點烏託邦的性質,對未來也做了一些預測,他是1940年代才死的。不過還沒有像我搞的這樣的,就是完全跟現實結合起來。那個年代比我早嘛,現在現實的問題越來越緊迫了:怎麼處理你同家裡人的關係?你跟你老婆的問題怎麼處理?或者你跟女朋友的關係怎麼處理?這些東西以後都會是很緊迫的問題了。解決的方法就是交流。交流是一個核心詞,新時代的核心詞,交流其實就意味著愛,當然也意味著鬥爭。我這本小說就是專門寫這些問題的:什麼樣的關係能夠達到真正的交流。我一方面提出問題,另一方面我也嘗試做了一些預測,就是解決問題的預測,所以我這本是實驗小說,那裡面提出的東西都是實驗性的,而且很幽默,跟現實結合得很緊。

相關焦點

  • 殘雪:對中國文壇不抱什麼希望,也懶得評價
    面對獲獎的喜訊,殘雪很高興她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她看來,自己能夠得獎,是因為學會了西方的思維工具,又將中國文化的特質很好地融入進去,讓西方人覺得很新奇。但在國內文壇,殘雪卻似乎沒有得到如此的理解和認同,而她自己也不願意和中國文壇的人有更多的交流,甚至不願意再作出評價。「我早就說了,不抱什麼希望了,也懶得評價了。
  • 深讀丨殘雪:給世界文壇帶來一股旋風
    為了它的發表,湖南文壇許多作家都伸出過援助之手:作家譚談曾經把《黃泥街》推薦給北京的一家文學雜誌,被退了回來;韓少功又託熟人找到上海的一家文學雜誌,也被婉拒……最終,《黃泥街》在著名作家丁玲的支持下得以發表。當時,丁玲辦了一個文學刊物——《中國》雜誌。這本雜誌很大氣,很前衛,就像當年丁玲寫自傳體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一樣,有一股滌蕩陳腐、挑戰權威、敢為人先的氣概。
  • 「寫作的女巫」殘雪:為數甚少的「純粹」作家之一
    這裡的「雪」,是作家殘雪。  殘雪幾乎是當下最富爭議的中國作家。  很多人覺得,殘雪是一個特別自我的人,在她的字典裡,沒有「謙虛」二字。首先,在她眼裡,當今文壇,鮮有作家能入其法眼。其次,她自己是最與眾不同、最牛掰的。如果不熟悉殘雪的作品,大多數人們一定會認定這是個人格缺陷患者,對她鄙夷、嘲弄或者置之不理。
  • 戴錦華:殘雪是當代唯一被歐美至誠接受的中國作家
    原標題:作家殘雪為何成了諾獎大熱門?戴錦華:她是當代唯一一個幾乎無保留地被歐美世界至誠接受的中國作家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即將於明天揭曉。這幾天,中國女作家殘雪突然成為網絡熱詞,這都歸因於一家博彩公司的榜單。在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公布的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中國作家殘雪、餘華、楊煉等榜上有名,其中排名最高的是殘雪,一度排在第四位。
  • 中國作家殘雪再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村上春樹,也還在……
    其中,去年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和餘華並列第十二,今年,殘雪再次入榜前十。據梨視頻報導,殘雪稱,去年進入英國博彩公司賠率榜還覺得有點奇怪,今年就覺得沒那麼奇怪了,「因為這一年裡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的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正在逐步逐步地鋪開。」
  • 她只有小學學歷,卻被譽為中國的卡夫卡
    她被國外作家譽為中國的卡夫卡,卻是被國人低估的作家。直到2019年入圍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賠率榜,大家才知道中國作家不是只有莫言。今年,在國人都在為村上春樹再一次陪跑諾貝爾獎,感到可惜的同時,她又再一次進入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賠率榜。
  • 中國女作家殘雪憾失諾獎!呼聲奇高的她到底什麼...
    2012年,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前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上,有人要他預測當年諾獎的獲獎人,他說: 「我不預測,但是我希望是中國的女作家殘雪獲獎。」 莫言如此推崇殘雪並非一己之好,問鼎諾獎之前的莫言,或許並不是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作家。
  • 中國作家殘雪成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 研究專家:這是必然
    在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給出的2019年文學獎預測名單中,殘雪、餘華、楊煉3位中國作家上榜。其中,殘雪與村上春樹並列第四,成為中國最被看好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人選。
  • 殘雪的一次「入世」
    號碼歸屬地不是瑞典,是昆明,作家陳鵬打來的。半個月前,賠率榜新聞一出,陳鵬第一時間給她發了封郵件,「等你的好消息,希望你可以拿獎」,他們相識多年,他欣賞殘雪,預估她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獲獎機會,還特意買了瓶紅酒,準備開獎之夜慶祝。 紅酒沒開成。「我下午就跟我愛人說,我打不過那個託卡爾丘克。這個結果我早就料到了。
  • 中國人幾乎沒讀過的作家殘雪,為何成了諾貝爾文學獎熱門?
    如果殘雪獲獎,將成為繼莫言2012年之後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殘雪是誰? 殘雪說自己的筆名有兩層對立的含義,一是高山頂上晶瑩的白雪,二是被汙染和踐踏的髒雪,而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將這兩級統一起來。
  • 「新語聽書」連續兩年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殘雪究竟是誰?為什麼...
    據統計,殘雪是海外被翻譯出版作品最多的中國女作家,2019年殘雪出版了11本英語語種小說,3本日語語種小說,還有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丹麥語、葡萄牙語等都已出版或準備出版。 殘雪被美國和日本文學界認為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最具創造性的作家之一。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稱殘雪為「中國的卡夫卡」。
  • 2020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落選
    美國詩人Louise Glück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連續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等再次落選。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前,各種競猜賠率榜層出不窮,中國作家殘雪近兩年一直盛傳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 繼魯迅後日本文學界大多都關注3個中國當代作家,他們都是誰
    而這種文學氣息在日本文壇能吸引足夠多的讀者。眾所周知日本文壇內主要有著兩種風格的作家。一是以村上春樹為代表的基調輕盈的作家,二是有著濃厚陰鬱氣息的作家。無論是哪一種都無法從作品上窺得對人類乃至對世界的思考,而閻連科的作品剛好為他們填補了這個「空缺」,他的小說《受活》甚至有著「中國《百年孤獨》」的稱譽。
  • 專訪殘雪:神秘低調的「諾獎熱門作家」揭開面紗
    殘雪幾乎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奇特的符號,它神秘低調而又豐美多姿,認識殘雪,也是進入當代文學世界的一把鑰匙。  如今,一向低調的殘雪為何會成為諾獎熱門人選?置身媒體的聚光燈下,殘雪到底是什麼態度?殘雪眼中的中國文學,在世界上到底處於何種水平?本報記者採訪了殘雪。  記者:有人認為您的作品都是自己的精神自傳,您怎麼看待這個說法?
  • 諾貝爾文學獎前瞻|8日公布獲獎者,三位中國作家登上賠率榜
    有三位中國作家上榜,分別是閻連科、殘雪、餘華,其實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每年除了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外,其他能夠成為熱門預測人物的,也都是值得深入了解、閱讀的實力高手作家。三位中國作家上榜,殘雪:再次登榜不覺得奇怪截止到10月4日,賠率榜上共有三位中國作家殘雪、閻連科、餘華上榜,閻連科和餘華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國作家,而殘雪似乎大家會稍微有些陌生,實際上,相比起已經獲得諾獎的莫言,殘雪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超於他。
  • 2019諾貝爾文學獎今晚揭曉,這位中國女作家殘雪是誰?(中英採訪)
    ▼殘雪,這個名字在中國並不出名,大家提及更多的是她哥哥——鄧曉芒,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譯者,中國最著名的哲學教授之一。但在世界文壇,殘雪這個名字卻並不小眾。殘雪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她的小說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世界名校的文學教材,是唯一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的中國作家,和餘華莫言王蒙等齊名。
  •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熱門女作家殘雪,中文系學生都少聞,她究竟是誰
    截至10月6日,在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中國作家殘雪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並列第四名,她被諾獎評委馬悅然稱為中國的「卡夫卡」,她也是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國作家餘華、楊煉等榜上有名。
  • 湖南女作家殘雪再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村上春樹也還在……
    其中,去年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和餘華並列第十二,今年,殘雪再次入榜前十。據梨視頻報導,殘雪稱,去年進入英國博彩公司賠率榜還覺得有點奇怪,今年就覺得沒那麼奇怪了,「因為這一年裡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的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正在逐步逐步地鋪開。」
  • 雖與諾獎失之交臂,但殘雪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公布,一直被人們熱議的作家殘雪並未獲獎。雖然結果讓滿懷期待的國人有些遺憾,但成為有希望獲得諾獎的熱門作家也不是一件易事,足可以看出殘雪在文學上的極高造詣。對殘雪來說,能否獲獎並沒有什麼影響,她還是每天在寫作。
  • 聽莫言餘華殘雪怎麼說
    那麼「去魯迅化」究竟是在去什麼?專家最初的解讀很直接,是因為魯迅的一些文章深奧難懂,相對於九年義務教育來說,學習比較吃力。由於當代湧現了大量有意義的文學作品,希望教育也能跟上時代步伐,讓青少年接受一些與時俱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