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日是《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垂克條約》,簡稱《馬約》)生效20周年紀念日。它的生效不僅意味著歐盟的成立,還使該區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為其內部經濟活動提供了充分活躍的條件。20年間,歐洲一體化不斷向前發展。北京晨報(微博)記者採訪了多位歐洲民眾,聽他們說說歐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現在我們的孩子 能說三四種語言非常普遍」
講述人:克勞琛 國籍:德國 年齡:72 性別:男 職業:足球教練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結束了戰亂與紛爭,歐洲大陸進入了和平年代,歐盟帶給我們一個新的開始。」72歲的德國足壇名宿克勞琛出生於二戰期間,對於歐盟的成立以及20年來的發展,他感觸良多,「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開始,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我相信並期待未來。」
歐盟的成立帶來了新的機會,對於足球領域同樣也是如此,「這些年歐洲足球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很多國家的聯賽都越來越有序有競爭力,體育產業發展迅速,人員溝通順暢,體育場經常爆滿,」克勞琛說,「現在歐洲不僅有世界上最頂級的國家足球聯賽,還有最受矚目的歐冠聯賽。歐足聯成功運營,打造了豪門、超級明星雲集的聯賽,為歐足聯、各個國家足協和俱樂部創造了大量的經濟利益。」
當然這中間也有存在問題的地方,克勞琛說,「波茲曼法案給了球員太大的權利,球員開始加速流動, 俱樂部也沒有辦法幹涉,只能不斷提高球員的薪水,這就導致了許多其他問題的衍生。」
「歐盟的成立,帶來很多友善的改變。有很多非常明顯的例子,比如歷史上德國和法國一直是對頭,但歐盟成立以來,因為作為歐洲重要國家都擔當著重要角色,彼此之間的關係比從前好了很多,大家理解協作共同前行。」克勞琛說,文化和態度上的親和開放非常重要,「現在我們的孩子,除了會說德語,學校都有學習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課程,能說三四種語言非常普遍。」
對於歐盟自身,克勞琛認為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歐盟的成立,讓很多生活的細節都便利了,歐盟也致力於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但同時,歐盟在不斷吸納新的成員加入,這也使得問題變得更加不可控。也許對於歐盟來說,應該更謹慎地選擇不要盲目擴大,將量和質都掌握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讓一些經濟欠發達國家自己也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大國肩負發展方向的重任,會是對未來發展更好更有益的策略。」
「如果你不打電話 我都不知道歐盟成立20年」
講述人:迪克·斯普林格 國籍:荷蘭 年齡:50 性別:男 職業:媒體人
「我打開隨身帶著的盒子,裡面有各種不同國家的錢幣,每晚都要整理一下,因為一天就可能要用好幾種,這是當時的習慣。」這是20年前,迪克出門採訪時,每天要做的事情,歐盟的成立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決定,「對我個人來說,這是個不錯的決定。」
20年前,迪克是一名記者,出差、旅行、採訪,是他生活中最經常要做的事情,「到歐洲各國出差,是最最經常的事情。而每次都要換各種不同國家的錢,申請籤證,做很多繁瑣的工作。我會帶一個盒子,分門別類帶上各種錢,因為有時候一天就要用幾種,不整理經常會搞混亂。」電話中,迪克笑著說,「歐盟的成立,讓我這些『麻煩事兒』煙消雲散了,一張歐元、一本護照,讓生活變得便捷而有序。」
所以雖然回憶20年前的具體細節有些費勁,但還是清晰的,迪克說,「我非常開心,我並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的,但我切身感受到了這種好的變化。我很難想像,如果當初沒有成立歐盟,生活會是怎樣一種狀態。」
「對於荷蘭人來說,歐盟是一個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又不會特別想起的事。」昨天迪克在接受晨報記者採訪時說,「就好像如果不是你今天打電話給我,我都不知道明天已經是歐盟成立20年了。荷蘭是一個地理面積和人口都非常小的國家,客觀說在歐盟中,還是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大國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但不可否認的是,歐盟發展20年,生活上積極的變化非常明顯,「歐盟的成立,對於貿易、進出口來說,無疑是更具有優勢的。荷蘭不是一個大國,但同樣享受到了很多好處,而且對於所有成員國來說,這種好處是共通的。」
對於人們擔心的歐元區經濟問題,迪克也很輕鬆,「其實在荷蘭,人們並沒有明顯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所有的事情都會遇到問題,這很正常。只要一切在向積極的方向前行,相信就會有更好的未來。」
「遭遇嚴重經濟問題 不信任歐盟情緒產生」
講述人:若奧·弗雷特斯 國籍:葡萄牙 年齡:50 性別:男 職業:律師
「20年前,提起歐盟人們心中有著巨大的希望;而20年後的今天,南歐遭遇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問題。」對比20年前雀躍的心情,若奧說,「很難說歐盟是一個最好的決定和選擇,但一切不能重來,而未來,也許我們需要改變。」
「20年前,當聽說要成立歐盟,那種懷著巨大期待和渴望的心情至今記得非常清楚。身邊的人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因為這意味著歐洲國家之間將沒有國界,大家聯合在一起,會變得更為強大,無論是經濟上、社會和諧度上和文化發展方面。」若奧說,「那種感覺,就好像是覺得整個歐洲將以一個強有力大國的形象出現一樣。而對於一些小國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能成長的機會。」
「這種沒有邊界的狀況帶來了很多明顯的生意和旅行上的好處,人們更接近、通訊更方便,歐洲贊助商可以贊助很多國家,但隨之而來,硬幣的另外一面也讓人非常困擾。」若奧說,「沒有什麼是只有好的一面的,而不好的那一面是,很多經濟並不是那麼發達的國家,對於歐盟愈發依賴。要遵守歐盟的法則,不得不改變很多東西,甚至有些觸及到我們的傳統,以前的生活方式。要知道,我們確實需要平等,但也要尊重彼此不同的文化。」
20年後的今天,歐洲南部國家遭遇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問題,若奧感觸很深,「現在很多小的國家、經濟不發達的國家,都陷入了很嚴重的債務危機,金融債務問題十分困擾,同時也有貪汙腐敗問題,這也導致一種對於歐盟並不那麼信任情緒的產生。」
面對這樣的經濟狀況,若奧說,「不得不說,南部的歐洲國家面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而那些富裕的國家確實很好,也掌控著全局。」在這樣的背景下,若奧說,「也許這樣的方式和體系並不是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最好的,也許一個在經濟和政治上聯邦性質的聯合會更有利。」
「為什麼不退出歐盟 好好發展自己的經濟」
講述人: 喬納丹·奧德朗 國籍:法國 年齡:29 性別:男 職業:市場項目經理
「20年前,我還是個9歲的孩子,當時,我家人和我都覺得,歐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喬納丹在電話中說,「因為歐盟將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經濟實體,開放邊界,生活便捷,我們也都非常期待能夠創造一個了不起的歐洲,一個歐洲的統一形象是長久以來的期盼,而歐盟將這個願望變成了現實。」
不過,隨著發展,歐盟遇到了很多問題,喬納丹認為,對於有著比較強大經濟實體的國家來說,肩負了非常大的負擔和沉重的問題。「我為我們的文化、經濟和國家感到自豪,但歐盟應該是一個嶄新的、有能力、富有革新精神的形象,而我們卻展現出,永遠都是經濟較發達國家在向小國伸出援手,並沒有新的改變和成長。」
歐盟成員國現在還在不斷增長中,但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現在所有國家懷著自己各自的算盤,而並不像以前一樣抱有同樣的信念。喬納丹說,「其實暗地裡,有些國家也許希望能夠離開歐盟,但由於加入歐盟帶來的巨大便利和利益而留了下來。也有些人希望能夠回到以前歐洲的樣子,但他們也並不清楚這可能帶來怎樣的後果。不過我認為,現在確實是歐盟遇到比較大問題的一個階段,因為人們有著不同的想法,而經濟發展確實不如預期的好。所以『為什麼不退出歐盟,來好好發展我們自己的經濟』的想法,確實存在在許多人腦海中。」
觀察
中歐關係:
經濟合作還需要政治互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中歐關係20年的發展以經貿合作為主。20年來,歐盟發展到28個成員國,市場在擴大,同時中國也看到了歐洲的先進技術,中歐之間相互吸引,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2012年,歐盟繼續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貿易關係越走越近,貿易摩擦接踵而來,中歐之間沒有硝煙的貿易戰不斷見諸報端。太陽能、移動通信產品、瓷器、陶器和鋼管等貿易摩擦不斷上演,中歐光伏產品爭端依然在持續發酵。
馮仲平指出,歐債危機後,歐盟保護主義情緒上升,意味著要對中國搞一些反傾銷、反補貼,同時希望中國市場對他們更開放。有些問題可以通過危機管理解決,但有些問題還是利益的博弈。「歐洲和美國是盟國,但他們之間的貿易戰不比中歐少。貿易關係太好了,必然會產生摩擦,而摩擦產生後要解決問題,不能因小失大。」
經濟合作在摩擦中深化的同時,政治互信的發展卻成為中歐關係的「短腿」。 「由於歐洲對華態度中意識形態因素很重,比如過去20年裡,歐洲政要時常會見達賴喇嘛事件,對中歐關係造成損害。」
馮仲平認為,今後中歐在鞏固貿易合作的同時,政治互信和人文交流需進一步紮實發展。
歐美關係:
同盟鬆散化趨勢不可避免
無論從意識形態上,還是在國際事務上,歐盟國家往往都會和美國堅定地站在一起,「必須站在一起」也成為歐盟主席和美國總統在很多關鍵時刻喊出的口號。而這種同盟關係並不是牢不可摧,而是日益鬆散。
「同與中國的相互吸引關係不同,20年來,歐盟和美國一直是帶著相互貿易的心理審視對方。」馮仲平指出,冷戰期間歐美是盟國,美國希望歐洲強大來共同對抗蘇聯。冷戰後沒有了共同敵人,同盟關係自然走向鬆散。
既然是盟國,就存在盟主的問題,誰是老大?美國一直是盟主,不希望夥伴出問題,因為美國要幫著解決,當然最擔心的問題是小夥伴搞獨立。
「20年歐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歐元的誕生是美國不希望看到的,這為美元增加了直接的對手。」馮仲平說。與此同時,歐洲希望獨立,但安全方面要依賴美國,也是一種矛盾心理。
馮仲平認為,20年來歐美同盟關係的鬆散化趨勢不可避免,未來也還會持續,但軍事同盟還會依然保持。
歐盟內部:
英國是否留在歐盟成看點
「歐盟一體化還會繼續向前走,深入發展,這是一條主線。」馮仲平分析指出,20年來,歐盟一體化深度在量和質上都在提升。但歐盟內部矛盾不少,歐債危機後內部關係更加緊張,最突出的是法德「雙發動機」的關係。
馮仲平指出,沒有法國就沒有這20年的歐盟,但是法德關係出現微妙變化。過去法國政治強,德國經濟強。歐債危機後,德國力量全面上升,現在看歐洲就是看德國,它的想法和態度主導歐盟。「法國心理失衡,今後對歐盟下一個20年發展是麻煩事。」
在歐盟的發展中,英國的去留爭議成為不得不提的一件事。2013年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倫敦發表演講時正式提出,如果保守黨能夠贏得2015年大選,則將與歐盟進行談判,希望就英國與歐盟的關係達成「新安排」,並在2017年底之前就英國是否退出歐盟舉行全民公投。
「歐盟要保持影響力,英國必不可缺。」馮仲平認為,卡梅倫並不是真正想退出歐盟,一方面通過此舉威脅其他國家來得到更多好處,另一方面在國內贏得政黨支持。但全民公投的結果很可能失控,一旦英國真正退出歐盟,就不是卡梅倫想看到的結果。
馮仲平認為,英國人骨子裡的島國情結對歐洲沒有那麼深的身份認同感,對歐洲若即若離,反而和美國這位「表兄」感覺更親近,「英國是否能留在歐盟是今後歐盟發展的看點。」
另外,金融危機後,歐盟內部的南北關係也趨於緊張,「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南歐國家受到較大衝擊,現在忍氣吞聲,需要受到德國、奧地利、瑞典等北歐國家援助。」馮仲平指出,重新團結也是歐盟未來20年的考驗,如果不團結,歐盟就沒有希望。
歐盟概況
成員:德國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法國 義大利 丹麥 英國 愛爾蘭 希臘 西班牙 葡萄牙 瑞典 芬蘭 奧地利 賽普勒斯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波蘭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馬爾他 斯洛維尼亞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盟歌:《歡樂頌》
盟旗:藍底12顆黃星旗
銘言:多元一體
面積:432萬平方公裡
人口:5億
總部: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歐盟20年大事記
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1991年12月11日歐洲共同體領導人在荷蘭城市馬斯垂克通過的這一條約的宗旨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並進入國際金融市場。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投入流通。
2004年5月1日,馬爾他、賽普勒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東擴,其成員國增至25個。
2004年10月29日,歐盟領導人在羅馬籤署了《歐盟憲法條約》。這一歐盟首部憲法條約旨在保證歐盟的有效運作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順利發展。但2005年法國和荷蘭在全民公投中否決了這一條約,歐盟陷入「制憲危機」。
2004年11月,歐盟國防部長會議正式決定,歐盟將組建13個能部署到世界上任何熱點地區的快速反應戰鬥小分隊。
2007年10月19日,歐盟領導人在葡萄牙首都裡斯本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條約,即《裡斯本條約》(簡稱《裡約》)。
2009年12月1日,《裡約》正式生效,比利時人範龍佩當選首任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並新設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一職。至此,歐盟正式取代並繼承歐共體,具備法律人格。
2009年10月20日,希臘政府宣布當年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超過12%,遠高於歐盟允許的3%上限。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債務危機波及愛爾蘭、葡萄牙等多個歐洲國家,歐洲領導人採取救助措施避免了歐元崩潰的最壞結局,但其主張實施的緊縮政策也引起債務國民眾反彈。
2013年7月1日,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歐盟。至此,歐盟成為一個擁有28個成員國、人口超過5億的大型區域一體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