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不加「尊敬的」,改變官場假客套 | 新京報社論

2020-12-16 新京報評論

話語是觀念的外衣,陝西出臺省內會議、活動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講話不稱「重要講話」的規定,主動拿繁文縟節與虛假客套開刀,這不只是為基層減負,也讓人看到了官場風氣、話語體系變革的更多可能。

▲資料圖 圖文無關。圖/視覺中國

文 | 社論

堅決防止長官意志和「拍腦袋」決策、盲目舉債等行為;各調研點要保持原貌,堅決杜絕「群眾演、領導看」;省內會議、活動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講話不稱「重要講話」,一般工作會議發言時不鞠躬致意……據陝西省政府官網消息,近日該省出臺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十條措施。

上個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了《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陝西此次出臺的為基層減負十條措施,正是對通知的具體細化。其中一些主要內容,與通知所要求的大幅度精簡文件和會議,讓幹部從文山會海、迎評迎檢、材料報表中解脫出來,把精力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形成了明顯的呼應關係。

而此次十條措施中,省內會議、活動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講話不稱「重要講話」的規定,更讓人耳目一新,也引發了頗多關注。它看似與基層減負的主題不直接掛鈎,但其背後突顯的「著力清新文風會風」的改革方向,卻直戳現實痛點。

一方面,在省內會議、活動中剔除「尊敬的」「重要講話」等客套表述,其實就是一種清新會風的示範。它有助於抑制會議時間過長,把「簡單講幾句」變成「長篇大論」等不良會風。這無疑有利於避免基層將大量精力浪費在參會、準備會議上,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減負。

另一方面,戒除會議上過度客套和虛假禮儀,更是剔除官場話語體系中形式主義之風的應有之義。

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不時出現一些代表過於「客套」的講話被領導打斷,要求直奔主題「說短話」的現象;而在前幾年,江蘇也提出類似規定,要求匯報交流發言不必再提尊稱。這些現象表明,一來,會場上的虛假客套現象,還是較為普遍,要徹底根除還任重道遠;二來,省一級將其上升到規定要求,說明政府內部對言必稱「尊敬的」「重要講話」等話語泡沫,也已有足夠的自省意識。

話語是觀念的外衣。官場之中過度的話語「講究」,也是政風的一部分。其實,不只是會議上的種種不必要且有虛假之嫌的尊稱泛濫,長期以來,一些官場內部也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特殊的話語體系,甚至還衍生出特有的官場「稱呼學」。這一現象既加劇了官場稱呼的庸俗化,也間接助長了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之風,甚至由於習慣尊稱「開頭」,亦可能抑制平等交流、講真話的氛圍。

因此,省級層面能夠主動對這種不良風氣說不,值得肯定,也很有必要。因為這種不良風氣的破除,最需要的就是「一級帶一級、一級抓一級的示範效應」。

近年各級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但一些政府內部的「繁文縟節」,不僅無形中加大了基層負擔,也為殘留的形式主義提供了庇護,因此仍有改革、優化的空間。而從改變會場上的習慣性稱呼、不必要客套做起改革文風、會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表現,沒有「大小」之分,只有有無之別。只要是非必要的、與實際工作無關的形式、客套,都該能省就省。省級層面主動拿會場上的尊稱、繁文縟節開刀,這不只是為基層減負,也讓人看到了官場風氣、話語體系變革的更多可能。

編輯:何睿 校對:賈寧

相關焦點

  • 湖北又一地級市發文:領導稱呼禁用「尊敬的」
    《措施》中,在「倡導求真務實學風,大力精簡文件會議」方面,文件明確提出,「會議發言時不準在稱呼前加「尊敬的」等敬語,不鞠躬,不鼓掌」。長江雲梳理湖北各地目前已出臺的減負文件發現,4月22日,湖北襄陽市委辦下發《關於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規定市內會議、活動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講話不稱「重要講話」,一般工作會議發言時不鞠躬致意。時隔半月有餘,荊州也在減負規定中提出,不準加「尊敬的」。
  • 省內領導稱呼今起禁用「尊敬的」
    在文風會風方面,要求省內會議、活動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講話不稱「重要講話」,一般工作會議發言時不鞠躬致意。長安街知事注意到,明確拒絕「尊敬的」吹捧,此前已有多個城市正式表態,陝西則是省級黨委、政府之中的第一個。
  • 讓孩子分享零食吃還是不吃?家長的假客套,影響孩子的分享意識
    小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不一樣,大人或許會考慮這個是真客套還是假客套,我要怎麼應對才是最好,而孩子卻想不到那麼多,大人們說什麼孩子就認為是什麼,而沒有「客套」這一說法。如果孩子長期在大人這樣營造的這種「假客套」環境中成長,會讓孩子誤解「分享」的精神。
  • 陝西:省內會議活動對領導稱呼不加「尊敬的」
    新京報快訊 據陝西省人民政府網站消息,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為認真落實《通知》精神,經省委同意,省委辦公廳日前印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十條措施》,對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作出進一步部署。
  • 為兒童權益打造更堅固的「護城河」|新京報社論
    圖/新京報網文 | 社論又到兒童節,這個屬於億萬少年兒童的盛大節日。「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少年兒童,強調「刻苦學習知識,堅定理想信念,磨練堅強意志,鍛鍊強健體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並「向全國各族少年兒童致以節日的祝賀」。
  • 課後服務銜接下班時間,切實為家長減負 | 新京報社論
    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文|社論2月23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春季學期中小學教育教學有關工作情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各地要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因下班與放學時間不一致,家長苦接送孩子久矣。
  • 中國古代官場的稱呼很講究,如果喊錯了會得罪一群上級?
    在各種古裝劇中,都會出現對官員的稱呼,例如和大人、劉大人等等。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官場稱呼錯誤是很大的忌諱。那些剛剛進入朝堂的官員們,第一課就是如何稱呼各種級別、關係遠近的官員。不得不說,古代社會官場的稱呼非常有講究。
  • 世間最值得尊敬的稱呼是——母親
    (一)為了你,我的孩子我任無瑕的肌膚留下片片斑跡我任窈窕挺拔的身姿變形豐腴我忍受體內激素水平改變帶來的(四)別問我是誰別問我們是誰我們有世間最堅忍的性格我們有世間最頑強的毅力我們有世間最值得尊敬的稱呼
  • 依紀依規,規範高考「內部人」行為|新京報社論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社論高考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但相關話題還遠沒有結束。日前,針對浙江省高考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陳建新,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一事,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向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了解得知,教育部專門制定的評卷管理辦法,對評卷人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禁止性要求,包括評卷情況不得外傳、不得以任何形式將考生作答情況外傳。
  • 目光放長遠,勿以「牛」「熊」論眼前|新京報社論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社論周一,中國股市又將開盤!各方輿論已經認為,本周對於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股市的走向還是非常關鍵。上周五,滬指以跌幅超2%收於3400點之下,結束連續8日上漲。再者,無論是否牛市已至,打擊非法配資、嚴查亂加槓桿和投機炒作、查處違規資金流入股市,都是監管部門的職責所在。投資者期盼和需要一輪牛市,中國經濟也歡迎牛市,但前提是牛市的出現,必須建立在投資者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之上,而非資產泡沫之上。
  • 不要盲信核酸檢測「特殊通道」|新京報社論
    警方對相關違法行為露頭就打的「零容忍」態度,保障了核酸檢測正常秩序,市民也應理性檢測,不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利用核酸檢測開展大範圍篩查,是跑在病毒前面、精準防控疫情的有效手段,其秩序不容破壞。資料圖。
  • 浙江高考英語加權賦分案:高考改革當遠離長官意志 | 新京報社論
    從教育廳長到其他各個層級的責任人均被追責,這當然有助於維護公平正義,但除了問責,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科學合理地推進新高考改革的諸項措施,如何保證加權賦分等具有一定自由裁量的制度不走樣。▲浙江公布英語高考事件調查結果:取消加權賦分 省教育廳長被責令辭職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文 | 社論
  • 「老師」這個稱呼(原創)
    幾年前看到一個綜藝節目裡參賽者稱呼評委叫「老師」,覺得有些彆扭。在我印象中,「老師」這個稱呼就是叫學校的老師的,不過想到韓愈說的道之所存就是師之所存,也就勉強看下去了。以前,很多地方的風俗都是用年齡加性別的叫法來和長輩打招呼,是個尊稱,比如「大爺」、「大娘」,這裡的大就是指年齡,爺娘就是指性別。要是向陌生人求助呢,用這種稱呼也很好,既可以一下子消除陌生感,還用尊敬表示誠心,求助的效果會好一點。到改革開放初,全國人員大流動,外地人不懂本地方言,要想向本地人求助,用一個尊稱肯定更好。
  • 讓班主任專心當好中小學生「人生導師」|新京報社論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社論日前,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全方位展現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語文、藝術學習質量狀況,分析了影響相關學科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對班主任負擔狀況的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班主任工作時間長、教學任務重、非教育教學性事務幹擾大,減負願望強烈。
  • 打擊非法代購,釋放海南自貿港真實活力|新京報社論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社論近日,海關總署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監管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規定,對有「以牟利為目的為他人購買免稅品或將所購買免稅品在國內市場再次銷售」等行為的離島旅客將進行處罰。該《辦法》自2020年7月10日起施行。
  • 稱呼也有大學問!日語中稱呼自己和稱呼別人的一些基礎知識
    適合用於所有普通場合,是對自己最常用的稱呼,禮貌程度普通,如果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稱呼自己,那麼就用「わたし」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問題。3、僕 (ぼく) 主要是男性使用,女性使用就會顯得粗魯或者像是假小子,一般只有動漫作品中才會比較容易見得到,如同一個妹子自稱「本大爺」一樣。
  • 禮貌稱呼,是一種尊敬的態度,更是一種優雅的風度
    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平輩之間用你,長輩用您。古代的稱呼相對多一些,有汝,爾、若、而、乃等稱法,那個時候,他們無論對誰說話時,卻很少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發明了一些更文雅的稱呼,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1、用抬高對方身份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壯士」等。
  • 把「人臉識別」關進法律的「籠子」裡 | 新京報社論
    圖/新京報網文|社論針對人臉識別侵犯個人隱私的爭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12月21日回應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徵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專門規定,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並應在事前進行風險評估。
  • 官員揭秘對領導稱謂:姓名+職務稱呼最標準
    在這則通知中,廣東省紀委提出:部分黨員幹部把同事、同志間的稱呼庸俗化,稱領導為「老闆」「老大」、稱下屬為「哥們」「兄弟」等等,破壞黨內民主,損害公僕形象。   領導幹部禁稱「老闆」、「老大」,廣東並不是先行者。早在2003年,上海、甘肅等地也曾下發類似「禁令」。但「老闆」、「老大」等稱謂仍流行於官場。   下級為何習慣稱上級「老闆」「老大」?
  • 德國漢學家如何看待中國人講究的客套與面子?
    人們看到,中國人客套的特殊形式一直讓來自西方的遊客感到驚奇並夾雜著一種無所適從、無從理解的感受。一部分原因應該在於如下所述,人們很少能準確「弄清其概念」,雖然在此期間這方面並無多大改變。客套在中國屬於一個倫理範疇,其背後蘊藏著儒家「文明禮儀化行為」的理念,也即,客套是內心修養的外在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