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一些小問題之後,總是想方設法「改造孩子」。
「改造」的方式,無非是「管理」。然而,鮮有成功者。
換一種方式,改為「影響孩子」,效果大不一樣。
01「改造」「管理」為什麼經常無效?
「改造」無效,似乎情有可原。孩子是塊石頭,非要把他改造成玉,不太可能。
「管理」比「改造」弱好幾個層級,頂多就是把石頭的稜角磨一磨——還不至於當眾剖開——至於是玉還是鵝卵石,自便吧!
不管當眾剖開還是打磨,效果往往都不怎麼好。畢竟孩子是一塊「靈活的石頭」,比賈寶玉還難纏,不會任你擺布。
賈老爹為什麼管不好賈寶玉?
其實他就是想「改造」賈寶玉。薛寶釵一門心思,也想用四書五經「管理」賈寶玉,結果熱臉碰上冷屁股,都無效。
為什麼無效?因為不平等。
賈老爹的改造,建立在地位不平等的基礎之上。我是家長,家長就是大爺,你小子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否則動家法。
這叫硬暴力。
薛寶釵的「管理」,則是一種思想上的不平等,這叫軟暴力:
你的思想不對,我的想法(封建禮教)絕對正確,你不能懷疑、否定。
不管軟的還是硬的,結果都是賈寶玉產生了強烈的牴觸心理。你和我搞對立,我幹嘛聽你的?
02「影響」為什麼有效?
林黛玉就不同了,她對賈寶玉,既不是改造,也不是管理,而是影響。
所以,假設啊,僅僅是假設——如果林黛玉做了賈寶玉他媽,一定能很好地教育這孩子,前提是不改變「影響」的方式。
《紅樓夢》中,林黛玉影響賈寶玉最經典的鏡頭是什麼?毫無疑問,共讀《西廂記》。
你看,林黛玉強迫賈寶玉讀書了嗎?並沒有。她自己讀,然後賈寶玉禁不住好奇心,不自覺地湊過去了。
所以,家長啊,幹嘛強迫孩子讀書呢?你自己拿本童書,讀得津津有味,時不時吧唧吧唧嘴,一顰一笑,皺眉發怒,沉浸其中(嗯,家長一定是個好演員),不就把孩子給吸引過來了嗎?
然後,母子共讀,父子共讀,那時候你就是林黛玉了。
你再想想,林黛玉讓賈寶玉讀四書五經了嗎?沒有。她知道這小子喜歡談情說愛,那就讀《西廂記》吧,這小子感興趣。
林黛玉如果在那兒讀《論語》,搖頭晃腦的,賈寶玉會湊過來嗎?
這是林黛玉「當媽法寶」第二條:興趣引導。
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先讓他讀什麼,只要內容健康。
《西廂記》在賈府幾乎是禁書,但那是封建禮教的影響所致,其實內容很美。
賈府中人看《西廂記》,相當於現在的中學生看《紅樓夢》,無傷大雅,不要太計較,不要太功利——非要讀四書五經,孩子還沒等看,「讀書頭疼症」先患上了。
閱讀的第一步,一定是興趣。沒有興趣,強迫閱讀,孩子有了畏難情緒,對以後相當不利。
先讓他嘗到閱讀的甜頭,愛上閱讀,再讀經、讀史。興趣閱讀好比是吃零食,讓他練好牙齒,會吃了,才可能去吃米飯。
硬暴力改造,軟暴力管理,往往無效。
03怎樣「影響孩子」?改變+興趣
通過林黛玉同志現身說法,我們知道了「影響孩子」的幾條重要原則:
第一,自己要改變,要提升。
想要讓孩子喜歡讀書,家長就要多讀書(就算裝也要裝出來),少看電視,少玩手機。
所謂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製造氛圍。氛圍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最大的。
比如你在一個高檔餐廳,周圍的人都彬彬有禮,說話聲音很低,你不自覺地也會壓低嗓門。
改變自己,改變家庭氛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
第二,通過興趣去引導。
前兩天我剛給孩子「正了名」。孩子喜歡捏小泥人,有時為此分心,寫作業效率很低。
我對孩子說,捏小泥人,這是藝術,我們全家都得尊重,可以把小泥人放到客廳,作為藝術品展示。
孩子得到承認,心裡舒坦了,你再「管理」一下:
「但是,不要因為製作藝術品,就影響寫作業啊!」
孩子就容易聽了(滿滿的套路啊)。
林黛玉、賈寶玉共讀《西廂記》,自然更是興趣引導了。
04用「提問」影響孩子
還有很重要的第三條:用「提問」去影響孩子,不要替他做決定。
這是一個具體技巧,也很簡單;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克制衝動——替孩子做決定的衝動。
一些比較重要、但又不是特別大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決策;決策錯誤,也是成長。
在他決策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多提問,尤其是他自己考慮不到的方面;或者你最擔心哪方面,就多提哪方面的問題。
提出問題之後,克制衝動,不要替他回答,不要替他決定,讓他自己思考。
提問的目的,就是促進孩子思考。
有一個中學生,暑假期間,遇到了一個難題:
他水性很好,想去打工,做救生員;自己英語閱讀比較差,想報一個英語補習班。
這兩項內容,時間上衝突。
父母希望他去英語補習班,但沒有強迫,也沒有說教,而是和孩子討論。
討論的內容,無非是兩項活動的利與弊。具體的利弊,父母沒怎麼談,一直在提問。
問題提出之後,父母不置可否、不做評價,讓孩子自己思考。
反覆思量後,孩子自己做出決定:還是去補習班吧。
因為自己做的決策,所以他在補習班表現十分積極。
有趣的是,他的一個朋友,被父母強制上了補習班,沒幾天就退學了。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