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目標,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示範引領,強化黨建保障,做好兜底安置,實行「優居、強村、興產、富民」四位一體推進,系統提升鄉村的住房條件、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和文明程度,真正讓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新莊鎮先後獲評「首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鎮」「江蘇省衛生鄉鎮」「江蘇省創業型鄉鎮」等30餘項省、市級榮譽稱號;新莊鎮黨委被省委表彰為「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以「優居」為牽引,打造生態宜居的新型社區
突出「進城入鎮」導向,按照「不強制、重引導、多支持」和「拆建掛鈎、整體平衡、兜底保障」思路,在尊重群眾意願基礎上,加強宣傳引導,「鼓勵多數進城,引導部分入鎮,尊重少數留村」,努力構建梯次人口布局。
堅持高標定位。突出民生導向、需求導向,堅持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明確農房改善項目設計標準及規範,在保障基本居住、兼顧改善需求的原則下,合理控制建築面積,科學設計建築戶型和內部功能,切實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特別注重細節打造,對陽臺封閉、空調外掛、太陽能熱水器放置以及外牆色彩搭配均作出美觀、實用等具體要求。
完善基礎配套。按照「資源跟著需求走、服務跟著居民走」的要求,實施鎮村建設「1+10」工程,投資1.5億元,打造精品示範街3條,新改建「小鎮客廳」1個、農貿市場1個、二類水衝式廁所4座、汙水處理廠1座及汙水管網15.5公裡,創成省示範村級衛生室8個,對鄉鎮衛生院、公益性墓地進行改擴建,並同步在新型農村社區配套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等設施。
加強建設監管。實行質監站行業監督、第三方監理巡查監督、代建單位專業監督、監理公司全程監督、群眾代表民主監督的「五位一體」長效常態監督機制,全面落實質量終身責任制,確保嚴格執行各項建設程序,建成了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農房改善項目。目前,全鎮「2+4」項目格局(2個鎮區幸福家園小區、2個集聚提升項目和2個特色保護項目)初步形成,共規劃建設房屋2191套,建成交付1045套,改善農民住房條件2810戶。小河西成為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
以「強村」為支撐,夯實引領振興的堅強堡壘
全面實施集體經濟振興行動計劃,加強農房改善相對集中居住後人財物的統籌,以基層組織的壯大、資源的有效整合、人才的充分保障打牢強村基礎。
夯實組織基礎。將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推進農房改善的前提和保障,針對農房改善後原有組織體系與新的治理要求不相匹配問題,在杉荷園、振友2個新型社區設立社區黨委,下設黨建工作站、文明實踐站及便民服務、產業發展、生態優居、網格治理、富民增收5個專職崗位,構建「一委兩站五崗」組織架構,推進「法治、自治、德治」融合,打造「黨社聯建、多網融合、精準到人」鄉村治理模式。新型農村社區黨建試點經驗獲宿遷市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並在全市推廣;杉荷園社區黨委被宿遷市委表彰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增加集體資產。在推進農房改善過程中,同步謀劃推動集體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實物置換、足額補償等方式,將農房改善退出的1050畝宅基地收歸村集體所有,確保了新型社區集體資產只增不減。同時,大力推進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全面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共清理盤活各類土地3768畝,村均年增收超過40萬元。
強化人才保障。選派5名優秀幹部到新型社區擔任「振興書記」,2名「科技村長」到村掛職,並選聘18名返鄉興村新村幹,儲備22名村級後備幹部,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聯繫、服務、引領能力;積極鼓勵鄉賢、能人大戶做社區「決策參謀」「管理助手」「文明表率」等,共同參與推動社區發展;堅持「築巢引鳳」,吸引39名民俗、文創類優秀人才返鄉參與鄉村振興,為「強村」注入持久活力。
以「興產」為抓手,培育特色高效的現代農業
結合農房改善項目實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做到農房改善與產業發展同步推進、居住形態與產業形態同步轉變、項目布局與產業布局深度融合,努力在區域大格局中塑造特色產業標識,提升農業農村農民自我「造血」能力。
堅持規模化發展。依託杉荷園等特色資源優勢,規劃打造以萬畝蓮藕、千畝草莓為主,黃桃、葡萄、玫瑰等為輔的「兩主多輔」現代農業集群;支持新小莓集團等深加工企業發展,逐步擴大荷藕、草莓精深加工規模和蔬果生鮮配送範圍,打造全產業鏈條。目前,荷藕、草莓連片種植面積分別超過13000畝、3000畝,杉荷園蓮藕成功打造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
堅持融合化發展。堅持農旅結合、以旅促農,打造杉荷園景區、草莓文創園、袁家村「宿遷印象」、小河西「知青故裡」等農旅項目,杉荷園先後創成國家四星級休閒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省級溼地公園,朱瓦村獲評江蘇省最美鄉村;宿豫區幸福大道沿線培育的香溢王莊、梨園人家、水韻雙河、活力朱瓦、田園河西等「五朵金花」,新莊鎮獨佔兩朵(活力朱瓦、田園河西)。新莊鎮已成為宿豫這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中最閃亮的明珠,年接待休閒體驗、觀光遊客超過10萬人次。
堅持特色化發展。利用農房改善、土地整治形成的成方連片土地,大力招引特色農業項目,提高土地投入產出水平。目前建成1個佔地12平方公裡的生態農業產業園,引進無汙染、帶動性強的特色產業36個,其中投資超500萬元的農業產業項目15個,有3個項目投資超5000萬元。江蘇杉荷園有限公司經營3000畝高效農業項目,2018年畝均產值突破1萬元。
以「富民」為根本,共享富有質感的幸福生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帶動農民精神富足、文化富有、生活富裕作為檢驗農房改善項目成效的重要標準。
抓實創業就業工程。有針對性地培訓職業農民500名,並引導他們發展投資少、見效快、就業容量大的二、三產業項目79個。做強「杉荷園」「網創基地」等載體平臺,生態高效農業項目累計為3100名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其中低收入農戶560名),人均年增收8000元;鎮區生態環保創業園集聚企業50家,帶動就業2800餘人。
創新利益共享機制。探索設立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農民合作聯社發展草莓等高效農業,並按照「支部+大戶+農戶」的模式,吸納小農戶通過「參股、參管、參勞」等方式入社,提供統一生產計劃、統一技術指導等「六統一」服務,將集體利益與農民利益「捆綁」在一起,助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增收致富。目前,合作聯社共吸納農戶600戶,每年戶均增收6000元。「三位一體」農民合作聯社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
提高文化惠民成效。圍繞豐富社區內涵、塑造文明鄉風,組建文體團隊,高標準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以及鄉鎮影院、百姓舞臺、小鎮書屋、鄉村大舞臺等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惠民活動,推廣「宿豫鄉村文明20條」,引導廣大群眾共建文明新鄉村,共治和諧新家園,共享富足新生活。
新莊鎮以農房改善為龍頭抓手,統籌做好「優居、強村、興產、富民」各項工作,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生動實踐,對當前蘇北地區發揮農房改善牽引作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