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三次產業關係有個「陀螺論」:份額在GDP中越來越小的「農業」,是「陀螺」的尖,無「尖」不轉;二三產業是「陀螺」的身,「身」大慣性大,轉得才快。26日,由江蘇省社科聯和宿遷學院聯合主辦的江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高峰論壇暨江蘇青年智庫學者沙龍專場在宿遷舉行。論壇上,有專家重提「陀螺論」,認為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農業這「陀螺尖」必須做尖做強。
鄉村振興是應對逆全球化的「壓艙石」
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時代研究院鄉村振興中心主任溫鐵軍以《生態文明與脫貧攻堅》為題,在梳理了扶貧攻堅的背景、國民經濟五個階段與反貧困經驗教訓以及新世紀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政策調整過程之後,集中論述了全面消除貧困的中國道路。他認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有過兩次大面積脫貧的經驗,一是上世紀50年代,土改農村全面脫貧,均分土地使農民成為小有產者;二是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城鎮化異軍突起,緩解國家外債壓力拉動內需,農民收入增速快於城市。
從三農問題到新農村建設再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央政府提出的戰略由單一經濟視角轉向經濟、社會、生態多維視角。溫鐵軍認為,鄉村振興是應對逆全球化的「壓艙石」。做好「壓艙石」需要制度創新,通過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和綜合性合作社實現鄉村振興的農民主體性,通過農業進城和市民下鄉推進城鄉融合、促進要素雙向流動,通過生態資源價值化和綠色資產要素化、構建多元資本市場。「只有城鄉融合才能促進農業的業態創新,才能吸引青年人回歸三農,才有美麗鄉村。」
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主人翁」
從十九大報告到2018年中央1號文件,都把提高農民幸福指數作為鄉村振興的宗旨。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照新認為,要堅持以農民為中心,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讓農民參與農業農村發展事務決策、承擔鄉村振興的項目和工作,不斷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對於提高農民幸福指數至關重要,也是鄉村振興的短板。當前,農民分工分化帶來利益訴求多元化、多樣化,需要培育社會組織為各種利益訴求提供有效渠道,代表農民參與鄉村決策與建設,增強各階層的農民歸屬感。張照新認為,要把培育社會組織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將其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載體。同時,積極發展各種文體、社會事業類的組織,推行購買服務方式,為社會組織發育提供條件,增強農村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完善立法,為農村社會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搭上長三角一體化「快車道」
地區之間經濟聯繫的程度,決定著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模式、機制以及路徑。通過對比長三角地區檢驗空間相關性的莫蘭指數,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範從來認為,上海都市圈的經濟能量正沿著南通、泰州、揚州向蘇北外溢,南京作為長三角的西部增長極正在迅速崛起,長三角一體化和蘇北脫貧攻堅形成了良性互動關係,蘇北的脫貧攻堅進入了重要的歷史機遇期。「蘇北的脫貧攻堅應站位於整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空間布局,藉助於全球價值鏈以及長三角價值鏈重構的機會,全面融入長三角的產業創新鏈,推進蘇北經濟的全面增長。」他說。
長三角區域已進入城市群發展的新階段,在範從來看來,蘇北城市通過人口的淨流入實現城市的發展難度很大,可以通過並村集聚自身人口,實現蘇北城市自我驅動型增長。通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市場能量的集聚,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推進二三產業的發展,以內生的城市化形成產業發展的新空間。
抓好鄉村振興四方面「硬任務」
江蘇既是經濟大省,又是農業大省。對於江蘇鄉村振興的基礎條件,省農業農村廳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邵紅寧用了三句話來形容:一是江蘇的農業有地位,是「讓陀螺高速運轉的『陀螺尖』」;二是江蘇的農業有一定地位,一直是穩產高產、自給自足;三是江蘇的農業有相當地位,農產品產量、農業增加值排名、農業科技貢獻率、技術裝備水平等都在全國前列。
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57.8%,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8%,農民收入突破2萬元關口……2018年,江蘇鄉村振興取得初步成效。邵紅寧認為,江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抓好四方面工作——發展農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做好美麗鄉村規劃布局,有序推進被撤併鄉鎮集中區環境綜合整治,三年改善30萬戶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農村房地一體的不動產權籍調查、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固化等農村改革創新;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和基礎養老金標準。
交匯點記者 顏雲霞